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特产
新疆民俗文化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喀什、和田、阿克苏和伊犁等地流传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同源,但在结构模式、旋律风格、乐器使用等方面却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公众或家庭聚会中演唱和舞蹈。由于维吾尔族相对独立的绿洲生活环境逐渐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也随之变化,十二木卡姆艺术因此出现传承的危机。
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品种,俗称“小曲子”,孕育形成于清代晚期,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及西北等地的其他民间俗曲传入新疆后,受新疆汉语方言字调的影响,并与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新疆曲子。这种由汉、回、锡伯等民族群众共创共演的曲艺品种,主要流传分布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昌吉州八县市、乌鲁木齐、石河子、沙湾、伊宁、霍城、察布查尔和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及南疆的焉耆等地区。其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三弦、二胡、板胡和碰铃等自行伴奏,轮递演唱,唱腔音乐十分丰富。新疆曲子是多民族艺术融合的结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为流行地各
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是塔吉克族的农事节日。塔吉克语称播种节为“哈莫孜瓦斯特”、引水节为“孜瓦尔”,每年春播的头一天即是节期。届时,全村人聚集田野,祝贺春播开始,各家各户都带一点麦子放在一起,公众推选一位全村尊敬的长辈来撒种。被推举的长者喜笑颜开,口中念念有词,拎着种子一把把地向田间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人群身上撒去,大家抻着衣襟,笑声阵阵,往种子撒落处簇拥着,以此表示对春耕播种的祝贺。撒完种子,由一人牵着一头膘肥体壮的耕牛到地里象征性地犁几下,并撒几把麦种表示开播。然后给耕牛喂些形如犁铧、犁套之类的面食,表示对耕牛的慰劳。据说在旧社会的播种节,那些生活贫困、缺乏种籽的
罗布淖尔维吾尔族民歌
新疆尉犁县,又名“罗布淖尔”,位于新疆中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腹地,西汉时为渠犁、山国地域,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多样。新疆罗布淖尔维吾尔民歌主要流传在尉犁县的一种维吾尔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节奏极具感染力。新疆维吾尔族鼓吹乐是一种流传在维吾尔族民间的鼓吹乐种。罗布淖尔居留过的有塞人、汉人、土火罗人、吐蕃人、多浪人等,在孔雀河台地和兴地山一带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岩画等文化遗迹。长期的土著居民则为罗布人,在北魏《魏书.吐谷浑》、清《回疆志》、《西域闻见录》、《兰州辑略》等古书中均有记载。罗布人是单一的食鱼民族,被形象称作沙漠瀚海中的打鱼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海子群之间,靠捕鱼为生
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
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是流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洛浦县的传统手工技艺,集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于一体,向人们展示维吾尔族地毯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2008年,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新疆,随处可见维吾尔族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不仅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被作为精美的工艺品被收藏。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与阿拉伯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纺织品博物馆、德国法兰克福手工艺博物馆,都收藏着新疆羊毛地毯或丝毯,作为珍品供人欣赏。维吾尔族地毯织造技艺历史悠久,新疆洛浦人自古就以织毯为业,积累了丰富的织毯经验。维吾尔族地
哈萨克族传统婚俗
解放前,哈萨克族中买卖婚姻相当严重,儿女婚事多由父母包办,索要彩礼常常多达上百头大小牲畜。当彩礼交付一半以后,女婿即可到女家拜见岳父母,当晚可在岳父母家留宿。哈萨克举行婚礼有用绊脚绳绊新娘和新娘往炉火中浇油的风俗。新郎领新娘回家时,男方亲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绳子,新娘想要顺利通过,就要给摆绳者一一赠送礼物,或是让伴娘唱歌,以歌代物。“姑娘追”是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传统活动。活动开始时,姑娘和小伙子骑马并肩而行,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倾吐爱慕之意、开玩笑,姑娘无论是否愿意,都不能生气,任由小伙子说。到了折回时,姑娘有权用鞭子抽打小伙子,小伙子只能逃不能还手。因此一到折回的路程时,小伙子就策
土碱烧制技艺
史料记载,新疆气候干燥,土质盐碱含量大,一种野生植物碱蒿子耐碱、耐旱,生命力极强,在碱湖周围和在盐碱斑上多星散或群集生长,可形成纯群落,也是其他盐生植物群落的伴生种。当地百姓发现碱蒿子除当柴烧、沤肥外,还可烧制土碱。土碱烧制技艺,已知传承有五、六代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新疆新湖农场和芳草湖农场。2008年,土碱烧制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碱蒿子,嫩苗俗称“狼尾(yǐ)巴条”,长成称“碱蒿”“盐蒿”,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圆柱形,高30—100厘米,花单生或2—3朵有柄簇生于叶腋的短柄上,呈团伞状,花被于果期呈五角星状,是典型盐生植物。碱蒿子性喜盐湿,其茎
阿勒泰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刺绣阿勒泰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和刺绣,非常的有特色,别具一格。特别是哈萨克族的服饰和刺绣,表现出了哈萨克族的文化蕴涵及民俗风情,是特色的地产旅游产品。
伊犁鹅
伊犁鹅主要产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州各直属县市,分布于新疆伊犁州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一带。该鹅抗寒耐热,适应性强,饲养粗放,生产性能不高。1.体型外貌中等体型,中等平顶,无肉瘤突起,颌下无咽袋,颈较短,胸宽广而突起,体躯呈扁平椭圆形,腿粗短,颈尾较长,体型与灰雁非常相似。雏鹅上体黄褐色,两侧黄色,腹下淡黄色,眼灰黑色,喙黄褐色,胫趾、蹼桔红色,喙豆乳自色。成年鹅喙象牙色,胫、趾、蹼肉红色,虹彩蓝灰色。羽毛可分为灰、花、自种颇色:(1)灰鹅。头、胫、背、腰等部灰褐色,胸、腹、尾下灰自色,并杂以深渴色小斑,喙基周围有一条狭窄的自色羽环。在体躯两侧及背部,深浅褐色相衔,形成状似复瓦的波状横带。尾
宝石画
它是用宝石碎料,以宝石天然色彩粘贴制作而成的装饰画,纯手工制作及天然宝石色彩赋予了宝石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宝石画曾在国内旅游交易会上获得了旅游产品银奖,是绝好的旅游纪念产品。阿勒泰宝石画是用宝石碎料,以宝石天然色彩粘贴制作而成的装饰画,纯手工制作及天然宝石色彩赋予了宝石画极高的艺术价值,宝石画曾在国内旅游交易会上获得了旅游产品银奖,是绝好的旅游纪念品。自然界中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各种美妙石头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阿勒泰宝石画那艳丽的色彩、晶莹透澈的体态和迷人的光芒,历来受到人们的特别钟爱。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在历史上曾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与一百余年来密切的边贸往来息息相关。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因为俄罗斯人的迁入,俄罗斯的民间与建筑艺术逐渐融入新疆,主要表现的新疆西北角的边境城市塔城,使这座城市充满俄罗斯风情,这座城市的俄式建筑也散发着独特的味道。2008年,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资料显示,解放初期,塔城市拥有近300座俄罗斯式的民居和公共设施,现在仅存10座,其中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有6座,其余的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塔城的俄罗斯族民居与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房屋的结构和装饰的风格上,结构为砖木结构,房屋
伊斯兰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肉孜节在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古尔邦节前七十天。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猎鹰起源于东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驯鹰和捕猎需要极大耐心和精力,现在已经没有人愿学了。鹰性情凶悍,桀骜不驯,一般人都是从雏鹰开始喂养,逐步驯化。但它费时费工,驯出的鹰过于娇弱,缺少野生鹰的攻击力。真正的驯鹰人直接捕捉成鹰驯养。难度虽大,但一旦驯化,威力加倍。”自家驯养的上百只猎鹰。每当冬季出猎,柯尔克孜族驯鹰手身跨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奔驰于山林草原之间,必会有所收获。柯尔克孜族人与鹰,有着亲密的关系。千百年来,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猎鹰之乡”。在没有0的岁月里,人们驯服凶猛的雄鹰为自己捕猎
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
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是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鲁番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吐峪沟居民继承了两千年前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房屋建筑均是以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的建筑,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吐峪沟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建造,至今还闪烁着独特的《黄粘土文化》的光芒。吐峪沟居民还用黄粘土修建避暑的地下窑洞。一般挖修的窑洞为四方形,也有长方型,深度一点五米至两米,坚硬的土质可以不盖顶,土质差的可以用木料草席盖顶。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的年代,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于20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萨克族民歌安泛指歌曲。这里指旋律优美、宽广,并有固定唱词和曲名的歌曲,又可分为“阔西安”(牧歌)、“巴拉克西安”(渔歌)、“安给西安”(狩猎歌)、“玛罕拜特安”(情歌)、“迪纳依安”(宗教歌)等。人们把唱这类歌曲的歌手称为“安奇”。安的歌词多数以11个音节为一句。节分344式和434式两种。演唱形式也有两类一类是独唱,旋律抒情、徐缓。另一类是弹唱曲,亦称冬不拉弹唱。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及新疆伊
哈萨克族铁尔麦
申报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铁尔麦”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精选”、“集粹”之意,是一种从哈萨克族谚语、格言、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配以曲调演唱的劝喻歌,其唱词富于哲理和智慧。因为是一种单人弹唱方式,所以“铁尔麦”的艺术形式简练,但所唱的曲子较长,多是叙述历史事件的,这就要求弹唱者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和冬不拉的弹奏技巧。
蒙古族刺绣
刺绣,蒙古语称“哈塔嘎玛拉”或称“教由达力敖由呼”。蒙古族刺绣是用彩色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绸,布、羊毛毡、布里阿耳皮底子上绣花或作各种贴花的一种艺术晶。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13世纪下半叶(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应用范围很广,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蒙古民族创造了瑰丽的刺绣艺术。蒙古族刺绣的方法种类很多,结合蒙古族生活的不同材料和具体制作方法,以及造型、纹样、色彩的选择等制作时各有区别,各显其巧,各具特色。蒙古族刺绣大体上分为绣花、贴花、套古其呼、混合等几种——绣花,在蒙古语叫“花拉敖由呼”,一般用绸布或大绒做底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
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和田等地是新疆主要蚕桑区,维吾尔人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编织史,当地人用丰富的蚕桑资源,织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艾德莱斯绸。2008年,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复杂,做工精细,所有工序全部由织染艺人手工操作完成,主要工序有抽丝、并丝、卷线、扎染、图案设计、捆扎、分线、上机、织绸、制成成品等。艾德莱斯绸的最大特点为印染工艺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即在经纱上扎结染色,先按图案要求,于经纱上加以布局、配色、扎结,然后分层染色、整经、织绸。艾德莱斯绸的制作全部采用蚕丝生产,未添加任何辅助纺织原料,
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有民谚唱: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龟兹的羊羔一朵花。生活于此的维吾尔族人利用卡拉库尔羊胎羔皮,制作成独具特色的帽子。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当地的汉代古城玉什喀特古城中就曾发掘出卡拉库尔胎羔羊皮及胎羔皮做的帽子。2008年,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雅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中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自古,沙雅先民农牧兼营,尤其是塔里木河谷的胡杨林区,是绝然的天然牧场,更是卡拉库尔羊的生产基地。卡拉库尔羊的胎羊皮,花色秀美,胎胶浓厚,胎羊皮毛经久不变的花纹色泽温润,形态美观,有卧蚕形、跃鼠
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
生活在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的演奏,更为维吾尔族的歌舞增添了许多光彩,是维吾尔族人民珍贵的音乐遗产,也是祖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2008年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入选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维吾尔传统乐器品种多、制作美、着色好、音质悦耳。按结构和演奏规律,维吾尔族乐器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弓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大类,共50多个品种。民间较为广泛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弹布尔、都塔尔、热瓦甫、达卜和纳格拉等。弹布尔是弹弦乐器,声音铿锵、悦耳,十分独特,常用作独奏乐器,在家庆宴乐中与热瓦甫、手鼓等乐器组台,为歌舞伴奏。都塔尔是维吾尔族唯一的指弹弹弦乐器,音色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