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 > 临潼特产
临潼民俗文化
补天补地节
临潼一带有个风俗,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准烧干锅,要到这天才开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烙干馍,馍烙好后,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共工与祝融之战,共工败而怒触不周山,遂使天柱折坏,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间遭受了一场可怕的灾难。女娲端来东海之水,浇灭了大地上的火,又从大江大河捡来了彩色石子练成石浆,擀成一个又一个薄薄的石饼,首先补好了天,接着又用同样的办法,正好二十日补好了地。由于这位女神补好了天地,使得天地之间恢复了原来的美丽,也使这次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拯救,并能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有了以后的美丽世界和人生。人们为了纪念女娲补天补地拯救人类的丰
临潼民间社火
临潼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渭河南北各乡镇均有分布,如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相桥田市的老虎爬杆、背芯子,雨金的耍龙灯、踩单跷、北田的大头娃、单狮双狮,零口的十面锣鼓,马额的花船、竹马,穆寨的高跷、抬轿等。这些社火节目多按当地群众的村社活动习惯进行组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各村社挑选精明健壮男女,简单装扮后组成队伍在村舍间-表演。临潼民间社火多为地社火和车社火。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社火故事,如大头娃、跑旱船等。为了使社火表演丰富有趣,往往由数支不同种类的社火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社火队伍,队前由一丑角开路,常见的有“丑婆娘”和“丑老汉”,后面有锣鼓、秧歌、大头娃、单跷、竹马、跑旱船等。
骊山古庙会
相传女娲采五色石补天、抟土作人,倡婚姻而繁衍人类,后世尊其为“骊山老母”,并于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举行盛大的庙会,祭奠她的伟大功绩。每年这个时候,关中一带的群众、国内外游客甚至港澳台同胞都会熙熙而来,浩浩荡荡的朝圣队伍,使得平日静谧的骊山热闹非凡,各个道观庙宇香火缭绕,蔚为壮观。骊山古庙会历史悠远,延续了上千年之久。《史记》载“女娲通神媒”,因而骊山古庙会又叫“骊山老母女媒节”。女娲抟泥捏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女娲是送子神仙,官方和史书又称“善嗣会”、“传子会”。为了表示心诚,祭拜者在会日前一天下午登山,携带床单和干粮,夜宿骊山。到了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息,山谷间点点灯火,宛如星辰,妙趣横生
十面锣鼓
距离古鸿门遗址不远处的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办长条村里,失传多年的“十面锣鼓”古调,在现年已70岁的金炳文(右三)老先生的传授下,又重新敲响了。村民们用这种方式庆祝村里的“长条十面锣鼓古调搜集委员会”成立一周年。长条村原名朝阳寨村,年久取其谐音,朝念做了长;加上村子曾因古时避战乱迁居了一次,村形逐渐变成长条状,所以改称为现名。长条村距离秦朝末年项羽军营驻扎的古鸿门只有二三公里,当年各个军寨都有助阵锣鼓队,两军对垒时,这种历史上最早的军乐队则敲锣打鼓,以示助威。长条村现今流传的“十面锣鼓”古调相传就起源于那个时候。只是一般的助阵锣鼓队是打鼓意为出征、鸣锣则是收兵,而长条村流传的十面锣鼓调则是连敲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