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 > 盐源特产
盐源民俗文化
甲搓
在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是摩梭人的世居之地,被誉为“最后的母系部落”。甲搓(甲措)舞是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走婚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民间原始舞蹈,相传甲搓舞原有72种曲调和舞蹈,完整流传至今的还有十多种,主要有《搓德》、《了搓优》、《格姆搓》、《阿什撒尔搓》、《卧曹甲莫母》等。甲搓舞以群体性的群众表演为主,歌、舞、乐紧密相伴,舞曲旋律优美,舞步多姿多彩,融观赏性、抒情性、形象性、动态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为一体,历史气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都非常浓厚。【产生年代】甲搓舞是泸沽湖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走婚习俗中形成的民间原始舞蹈。据摩梭原始宗教达巴教经典记载,以及发现于泸沽湖周围
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
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是世所罕见的唯一以活态形式遗存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它重点反映了摩梭人的走婚及其母系大家庭和相关礼俗独特的表现形式。【产生年代】摩梭人自称“纳”、“纳日”,史称“摩梭”。是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也是盐源最早的土著民族。自汉末至民国时期,盐源县已成为摩梭人的聚居中心。《川康边政资料辑要?盐源》说:“摩梭,盐源最多,盐边次之,九所土司(盐源县的九个土司),摩梭占其七。”有关专家认为,摩梭人源于从河湟南迁的古羌人。战国时期,由于战乱,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而这支“与众羌绝远”的西羌人,从青海的河湟一带不断迁徙到今四川甘孜的大渡河流域,尔后又逐渐迁徙并定居于上
摩梭人成丁礼
成丁礼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风俗习惯,也是摩梭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之一,摩梭人通过成丁礼及有关活动,吸收氏族成员,对少年进行社会责任、角色教育。【产生年代】成丁礼是人生通过仪式中最具意义的一种礼仪。在中国古代,一个人是否为家族正式成员,能否参与家族、国家的活动,要看他是否通过了成丁礼,即《礼记.曲礼》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二十岁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左右出嫁前要行笄礼。摩梭孩子在十三岁时举行成丁礼,相传,在洪荒年代之后,天神给所有动物赐寿,谁能在天神赐寿之时应声,谁就能得到相应的寿数。赐寿这晚,天神首先喊了一千岁,大雁机灵,应了一声,得到了一千岁;喊到一百岁时,野鸭应了一声
摩梭人转湖节
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周围和木里县屋脚乡屋脚村利加咀组的摩梭人都属蒙古族,该民族十分崇拜自然和祖先,信仰“达巴教”和“1教”,崇尚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大自然产生了息息相关的联系,摩梭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无不充满着对各种神灵神山、海子(当地俗称的高原湖泊)的崇拜,转湖节就是摩梭人原始信仰的体现。【产生年代】摩梭人自称“纳”或“纳日”,史籍称“摩梭”或“摩挲”、“摩西”、“摩沙”等同音异字。摩梭人信奉达巴教,元末明初藏传佛教传入当地后,他们在信仰达巴教的基础上信仰1教。达巴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石祖、崇拜鬼神、崇拜女神、女祖先和女性,是典型的原始
彝文书法
彝文书法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探索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书写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彝文书写艺术。彝文书法是彝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载体,在彝族中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产生年代】彝文创自何时,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其中有“始于唐”说,“创自东汉”说,“出自战国早期”说,“出自西汉早期”说,起源‘哎哺’世代说”等。彝文史称爨文、爨字、韪书、倮文、夷文、罗罗文等,其结构和书写都有独自特点。书写与文字同时产生,有文字自然就会有书写。彝文传统书写艺术过去大多掌握在毕摩手中,由毕摩世袭传承。《西南彝志》卷三里说:“呗博耿奢哲,有条有理地讲述;密尼幺姑娘,得心应手地
大凉山彝族服饰
大凉山彝族服饰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沿袭彝族人黑、红、黄为基调,追求一种纯朴而又强烈,鲜明而又庄重,简洁而又大方的理念;在服饰款式和结构上,有简与繁的节奏之美,动与静的变化之美;在服饰种类上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所以,彝族素有“衣冠之族”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