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梓潼县特产
梓潼县民俗文化
文昌庙会
由于旅游开发、门票价格上涨,庙会一些重要内容消亡,庙会特色大为减弱,所以赶会的人数也相应减少。七曲山大庙文昌庙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融多种古老艺术、饮食文化、民间习俗为一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间习俗,覆盖了川西北地区,不断向外辐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梓潼会、文昌祭祀、文昌迎神会、文昌扫荡、文昌消劫法会、大蜡会、拜香会等,以及各种民间曲艺杂耍、讲圣谕、打道筒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形成了酬神娱人的川北古俗,参与人众,影响深远。由于川陕公路改道为绵广高速路,庙会收入减少,门票提价,庙会生存环境减弱,不再红火,保护一般。恢复庙会传统项目和有关民俗活动,降低门票价格,吸纳人流,增
永定碑记及定远的来历
定远场镇的兴起,与五圣宫寺庙有关,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寺庙,占地约五亩,正殿塑有五圣像,分别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孚佑帝君、观音菩萨、真武祖师,故取名五圣宫。明、清以前,仅有人在定远买卖桑叶,由于这里是梓潼、盐亭、剑阁交界处,三县地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常在这里恶斗,据《永定碑记》记载,为了永远安定团结,将此场定名为永定场。乾隆四十年(1775),有外地迁入的客民涂、孙、张三-主,分别代表梓潼、盐亭、剑阁三县定远人,抱着兴场,永远安定、团结和睦,结束相互争斗,他们联名请求知县朱帘将永定场改名为定远场,按照当时市场管理的体制,由官府设立斗纪牙行收取行费支应场上差务(斗纪:官方在粮食市场设的管理机构。
说春跳傩傩
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夏历正月至三月。在春天到来时,人们总要举行一系列的迎春活动,以祈来年中风调雨顺,年成大吉,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旧时,在梓潼县,每年农历腊月初到立春前,主要是正月初十到二月春分时,都有人扮着“春官”,拿上皇历(即历书),翻山越岭,走乡窜户,去投送木板印刷的,上有农时节气,各种禁忌以及“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字样以及画有春牛图的历书。春官扮演者,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的春牛,右手拿“春棒”,每走到一家,就即兴编一些歌谣来演唱,向主家祝福,然后奉送皇历。人们把这种民俗活动,叫做“说春”。跳傩傩。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论语·乡党》里面就有“乡人傩”的记载
陈家河水碾米
陈家河,也就是现今的梓潼县仙峰乡。位于梓潼县西北角42公里处,为剑阁、江油、梓潼三县交汇之地,潼江入口处。潼江发源于老君山白阳洞,向下汇集成马阁水,经江油厚坝、重华、河口进入梓潼陈家河。陈家河因潼江纵贯南北,以当地一陈姓望族大户而得名。此地山低丘浅,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水土质优,土为黄潮泥性土,粘性大,土壤中铁的含水氧化物较为丰富。加上林木葱郁,雨水较多,光照充分。因此,最适宜于种植水稻,自古以来,这里就以盛产水碾米著名,据传始于晋,名于唐,盛于清。于唐代被列为“贡米”,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陈家河水碾米无数石。陈家河水碾米称为贡米,这有一定来由。据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来
梓潼杂技气功
彭文清七岁开始在梓潼县卧龙镇金谷村上小学,十二岁小学毕业考上潼江中学读初中,十四岁初中毕业又考上本校高中班就读高中,七九年彭文清十六岁在潼江中学高中毕业。但当时正掀起武术热,彭文清也是一个学武的爱好者,于是回家说服了父母,就进梓潼县去找当时武术协会副主席吴亮全老师想拜他为师,吴亮全家住在县城滨河路农业银行旁,从小拜全国著名武术家少林寺方丈海灯法师为师,学会了少林拳、地躺拳、硬气功,他当时六十左右,身体相当强壮,拳法和硬气功硬是惊人,大约八九年去世。他看了彭文清给他表演了几个基本动作后,认为彭文清是一个练武的好苗子,最后就决定收彭文清为徒,从此以后彭文清在老师指点下,刻苦练功,热练三伏,冷练三九
长卿唢呐
长卿唢呐也是在梓潼氐羌土著人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的。现在已经收集整理的有86首(见附录1:梓潼民间器乐曲目录)。长卿唢呐分布较广,主要在长卿、南桥、青岭、许州等地流行。内容也比较丰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时至今天,长卿唢呐在梓潼大地广为传演,种类繁多,主要由川剧锣鼓和唢呐演奏,应用在红白喜事,欢庆丰收和节日庆典场合,内容十分丰富。长卿唢呐的演奏乐器主要是唢呐和锣鼓。分布梓潼且境内。梓潼马鸣的冯伯通,1903年出生于梓潼河心乡牛蹄山村,12岁开始在梓潼、江油、剑阁一带业余戏班搭班,师承戏班内一位姓肖的师傅学吹唢呐,后只身一人在外跑江湖,当吹鼓手,由于有一定天赋,加之勤奋好学,广采博纳,因而在
罗氏按摩〈盲人按摩〉
国家目前最好的推拿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引用先进设备辅助治疗,如牵引技术,将患者俯卧,固定患者身体,强力拉直患者,然后着力推拿患者病变部位,须连续理疗数个疗程,病程长,康复缓慢,如遇手脚变形则疗效甚微。罗氏经络推拿术不需器械配合,用经络推拿术打通全身经络,促进各神经部位功能,使体内沉积物流随新陈代谢排出体外,刺激细胞再生,让患者生命出现活力,显年青健康状,理筋舒络让患者痉挛部位舒张,这种理筋舒络工序复杂须静心专注,施术者如心有杂念,会适得其反,令患者痛苦不堪,较正常情况下,须配合施术者技术难度大,杜绝初学者用此技术。对手脚变形,股骨坏死,椎间盘压迫神经出现的其它症状,中医推拿分而治之,疗程长,疗效甚
被单戏(梓潼)
被单戏又称指戏木偶、手掌木偶或单人木偶戏。因用一张形同被单的布围住位于桌子四角的四根竹杆搭成木偶戏台,演员用食指顶住内空木偶头像,姆子、中指分别伸入木偶衣袖表演木偶动作而得名。而最具特色的,是演奏者可以一人打击全套川剧锣再加拉胡琴、吹唢呐伴奏,堪称梓潼一绝。成为梓潼传统文化剧目难得一见的历史瑰宝。被单戏演唱者一人,扁担担着一只装木偶的木箱和一个能折叠的小舞台。演出时,用扁担撑开小舞台放在一张桌子上,表演者右手打着大锣、小锣、马锣、帮子,腿上打大锣,脚踩着嚓子,敲打出不同的川剧锣鼓曲牌,口中唱着剧中的生、旦、净、末、丑的各种腔调,左手还要指挥数个木偶做出各种运作。总之,一个人一台戏,提、打、念、
独脚花鼓
独脚花鼓是花鼓中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绵阳市文化志》记载,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时传入本地无考。民国时期绵阳境内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艺人在各县茶房、酒肆、旅店、市场、街头等处演唱花鼓、金钱板、四川清音等曲艺形式。解放后,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自编自演大量新曲目,以花鼓、清音、金钱板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世纪60年代后这种表演形式已逐渐减少,文革后根本没看见表演独脚花鼓。系花鼓类,一种说唱形式,据《绵阳市文化志》记载,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时传入本地无考。民国时期绵阳境内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艺人在各县茶房、酒肆、旅店、市场、街头等处演唱花鼓、金钱板、四川清音等曲艺形式。解放后,配
梓潼道情
道情是以说唱为主的流行于梓潼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地方称“渔鼓”,四川称“竹琴”,梓潼俗称“打道筒”,内容有道教神仙、劝世文、现实题材等,以教化为主。道情,最早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道情可能与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有关。韩湘子手中的法宝,正是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道情的伴奏乐器,直到现在。道情多为单口说唱,明清以来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各地道情不下几十种,大多以流行的地区命名,如浙江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东阳道情,江西有洪赵道情、神池道情、临县道情等。也有称渔鼓的,如湖北、湖南渔鼓。四川称“竹琴”,梓潼俗称“打道筒”。道情一般多为七言,也有五、十言及长短句的一种韵文体,
先锋莲宵
莲宵形成于宋元时期,解放初由北方流传过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梓潼广泛流行,后经先锋村王翠云改编并成立了先锋莲宵表演队,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了富有梓潼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形式——先锋莲宵。这是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自娱性舞蹈。表演时按照一定的套式挥舞竹鞭,随着节拍舞动并敲击身体某些部位,边舞边唱,场面欢快热闹,曲调简单朴实,极具民歌风味,唱词四句一段,多为七字,备受群众欢迎。先锋莲宵是闹年节时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莲宵用长1米左右的竹棍,上嵌小铜钱,作舞者道具,兼打击乐器。打莲宵的舞蹈性很强。参加表演的人数一般为16人,男的八人,女的八人,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身着汉族新衣新裤,腰扎红绸,每人手里拿着
长卿彩船
彩莲船:叫彩船,也叫旱船。源于隋唐前后,兴于宋代。长卿彩莲船是梓潼长卿镇老百姓世代传承的自娱性舞蹈。也是本县流传最广的民间文艺活动。建国后,一直是本县大型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内容,年年春节都有彩莲船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但是受影视节目影响,长卿彩船的表演机会一年不如一年。长卿彩莲船的制作一般为轿顶式。船的前边放一盆荷花者,花样百出。船后则有高尾、矮尾、无尾数种,四角挂小红灯,船前后各一盏花灯,并将4—8盏花灯擎在带竹叶或柏蜡枝的竹竿上,夜晚灯火辉煌,五彩缤纷,别具一格。玩彩船的人员由坐船、摇船和陪船三部分人相组合。即景生情,即兴表演,互相逗趣,以兴奋的表情、优美的动作、谐谐的唱词、婉转的唱腔吸引
文昌神话传说
文昌神话、传说、故事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由人成神,又由地方小神演变为全国性的道教大神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梓潼神到文昌神的整合过程,不少的文人士子乃至民间百姓,以张亚子扶鸾降笔和示梦等方式,制造出一大批经诰著述及民间传说,将张亚子不断神话。随着张亚子影响地不断扩大,人们对文昌信仰的不断深入,大量关于文昌身世、文昌救死扶伤、行善积德的神话、传说、故事由此产生。因为道教的推崇,统治者的不断加封,文昌帝君张亚子受到更多人的崇拜,文昌神话、传说和故事流传范围日趋广泛,特别是在川北地区广为流传。通过文昌神话、传说和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文昌的信仰和崇拜,不仅仅简单的体现为宗教信仰,也反映出古时的
青岭狮灯
青岭狮灯在梓潼县青岭村一带(仇家坝),许多仇氏族人都能表演。起源时间不详,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是梓潼文昌镇老百姓的自娱性舞蹈。也是本县流传最广的民间文艺活动。特别1923年经智光法师改进后,一直是本县大型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内容,年年春节都有青岭狮灯舞活跃在城镇和乡村。受年龄、经费等因素制约和影响,青岭狮灯的表演机会和水平一年不如一年。但现在成立了青岭狮灯协会。青岭狮灯协会会长仇龙祥还经常到宏仁、观义、定远、黎雅等地教授青岭狮灯表演。民间狮子舞活动,有驱邪镇妖和吉祥之意,为群众喜闻乐见。居民、村民皆喜欢将狮子接到门口玩耍,都很虔诚地放鞭炮,将狮子迎进来,讨个吉利,驱邪免灾,来年吉祥如意!本县
梓潼民歌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花朵和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梓潼民歌,是梓潼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花朵,它活跃于广大城乡,有很强的生命力,为群众所喜爱,是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娱乐的重要精神食粮。梓潼民歌是在梓潼氐羌土著人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的。现在已经收集整理的有310首(见附录1:梓潼民歌目录)。我县民歌分布较广,内容也比较丰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时至今天,民歌在梓潼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号子、山歌、情歌、田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进行生产劳动时,一般是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而创作出来的一种民歌形式。梓潼的号子种
高跷狮灯(黎雅高跷狮灯)
高跷狮灯就是踩着高跷耍狮子,离地面约40厘米。黎雅高跷狮灯起源于七十年代末。当时,该镇白沙村5社的孙先能三兄弟受高跷的启发,于是将两者融为一体,就有了黎雅高跷狮灯。孙氏三兄弟本来会耍地狮子,曾师从孙传道、刘云生等人。高跷狮灯产生之初,并不是所有角色全都踩高跷,只有笑和尚踩。因其新颖,很受群众喜爱。八十年代初,舞狮人也由在地上跳变为踩着高跷跳。到最后,又添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所有的表演人员都踩高跷。九十年代初,应游仙朝真四大队之邀,黎雅高跷狮灯队又把这一技艺传给了他乡。近几年,黎雅高跷狮灯队曾数次在县内外表演,其中在梓潼县城的传统民俗表演活动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梓潼汉砖图纹
中国汉代画像砖主要分布于川渝地区和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其中巴蜀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雕刻精良而驰名中外。巴蜀汉代画像砖的产生和发展是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亦是当时社会厚葬之风的产物。蜀地自杜宇氏教民务农,开明氏兴修水利以来,就已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华阳国志》)的“天府之国”。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诸国以后,中原文化大量传播到这一地区来,更促成了巴蜀地区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社会的相对安定,为人民创造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当西汉末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许多富室举家迁往相对安定的巴蜀,同时有大批工匠流入这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