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宁夏 > 中卫 > 中宁县特产
中宁县民俗文化
中宁刘庙狮子
中宁县狮子发祥于原东华乡刘庙村,至今,民谚尚云: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刘庙武术拳师吴进玉、李如童、李佐新等人,用纸浆和胶泥拍成狮头,用布做成狮皮,用麻做成狮毛,仿其舞法,糅以拳术,首倡其事。狮子的耍法分为文耍和武耍两种。文耍,指耍绣球、上桌子,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性格,有搔痒、0毛、打滚、抖毛等动作。上桌子又分平面和翻天印两种。“翻天印”指最高处的一张桌子桌腿朝天,狮子舞于桌腿之上,难度较大。桌子可1张、3张、5张、6张、12张、24张。摆法有八卦阵、十三太保等数种,可高达七八层。下桌子也有软下和硬下两种。软下是一层一层边耍边下;硬下是从最高处直接跳下,打个滚,然后一张一张扑桌子。
中卫舞龙
中卫舞龙流传沿袭久远,据史料记载,元、明、清时期舞龙已成为元宵节、寺庙祭祀、庆典的主要社火内容之一。中卫地区的舞龙不同于周边地区,有其独特的表演内容和形式,舞龙讲究规矩很多,首先是舞龙的组织者班首乃德高望重,人齐家兴,人丁兴旺的长者,亦是寺庙的会长或热心精通舞龙的把式担任。舞龙者必须是身体精壮,体力充沛,机灵乖巧的青壮年人。表演内容讲究阵法套路,不出差错,有出有进,有进有退,高低左右,盘绕迂回,绕旗钻阵,各有定式。基本套路有出龙、戏水、戏珠、盘龙、绕旗、钻阵、跳门等。表演时,采用民间打击乐大号大鼓、双钹、双铙、铜锣等,情绪热烈欢快,气势威武雄健。中卫舞龙从明清始,沿袭至今,久盛不衰,龙的置办由
隋唐秧歌
根据中宁县志记载,隋唐时期,中宁川区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繁荣,黄河两岸同时设县。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又于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环州,辖鸣沙等县。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内地同西域的交通要道,民间艺术也呈现融合与繁荣的景象。逢年过节,民间社火闹得红红火火。隋唐秧歌就是流传在鸣沙曹桥一带颇具特色的社火形式。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场。它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隋朝末年,0臣当道,朝政1。唐王李渊及一些有识之士秘议谋反,不料消息走漏,朝廷下令捉拿。情况万分危急,一位谋士建议唐王一行扮做秧歌队于元宵节放花灯之时逃出京城。后唐王成了大业,便把这次出逃的情形编进秧歌,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