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铜川 > 印台区特产
印台区民俗文化
布堆画
布堆画,又叫布贴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
秧歌戏
秧歌在当地本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以秧歌的基本表现形式、伴奏形式和化装来演唱的一个小剧种,在同官县境内普遍流行。演唱秧歌戏有代表性的村社有黄堡的吕家崖、黑池原;陈炉的立地坡、永兴;城关的东原、楼子村以及耀县的孙原、董家河(原属铜川,六五年划归耀县)等。秧歌戏一般是在场子演出,所以,也叫做场子戏,但有时也在台上演出。出场人物二至三人,以二人者居多。两人演出,多为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若三人演出,则多为一丑、一旦、一生。旦角在秧歌戏中称“包头”,化装简陋,除裙子外,其他多是农家时装。秧歌戏的道具是男、女均手持一把扇子,表演则始终随着演唱及伴奏的节奏,上段一手摇扇,一手提裙,下段以秧歌步贯穿始终;
对对戏
对对戏,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金锁乡的玉华村。玉华的对对戏起于何时,无从考究。据已去世的对对戏著名民间艺人胡登贤和屈庚平在世年令推算,一八八O年左右和一九一O年以后,都是对对戏演出的昌盛时期,起源时间应在这以前。所谓对对戏,是指一出戏演出时的出场人物一般是两个人,最多不超过四人而言。演出戏目全是比较短小的折子戏,内容以生活性戏剧为主。玉华对对戏的演出班社为自发的民间业余演出组织。这个演出组织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常兴演出剧目,有《张连卖布》、《二姐娃害病》、《二姐娃做梦》、《孟姜女》、《刘郎玩花灯》、《花亭会》、《回窑》等。对对戏的音乐、唱腔,和在铜川普遍流行的一种曲艺坐唱形式——曲子完
排灯舞
由八至十二名男子手提高约120厘米,宽约40厘米长方六面体架子灯,在一名“头灯”的带领下,边跑边舞的春节社火或庙会灯舞。据传由古代济阳寨屯军灯火巡更传衍而来,流传于铜川市济阳寨及神武、前齐、前原等村镇。角色舞蹈动作有[提灯]、[持灯跑]、[跑踏步]等;队形图有[双辫蒜]、[白马分鬃]、[卷白菜]等。伴奏锣鼓段有中速、快速各一种,长度各八小节,自由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