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 > 秦都区特产
秦都区民俗文化
咸阳社火
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1人,多者10余人
咸阳秦腔
秦腔是咸阳主要剧种,又名乱弹、桄桄子、梆子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结构的板腔体戏曲。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演员吐字以泾阳、三原语言为“标准”。史书记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阳的秦腔班社已为数众多,如保符班、江乐班、华庆班、双才班等。乾隆时期(1736—1795)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江苏人)宦游陕西,酷爱秦腔、所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
民间社火跑旱船
跑旱船是咸阳民间社火的一种形式。表演时一戏装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龙船之内,手中舞扇;另一花脸艄公,执篙撑船。跑旱船妙在一个“跑”字,各表演队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绎的故事是:一阵紧锣密鼓之后,老艄公匆匆上场解缆撑船,作速行进。在锣鼓乐伴奏下,船在场内做倒8字运动,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断提速,继而绕场一周后搁浅。艄公下船,挽裤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船撑入深水。又是一阵快行船。接着船入漩涡,连连打转,老艄公手忙脚乱,力排险情。这时,船身起伏跌宕,频频倾侧,船上女子惊慌失态,场上锣鼓点愈发紧迫,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险情排除后,船身出现漏洞,水流涌入船舱,老
劝善和劝善经
劝善是旧时民间以说唱为形式的进行道德宣传的一种活动。劝善经是劝善者说唱时所用的脚本,主要以道德宣传为内容。宣扬并歌颂忠信,礼义、仁爱、忍让、孝悌、温良、慈善、节俭等品德,揭露鞭挞欺诈、贪婪、淫邪、凶恨、诽谤等不良品德。宣传的对象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劳动群众,因此语言浅显易懂,押韵上口,不求含蓄,不求高雅。劝善调是中国文学中的吟诵学与地方戏曲韵律结合的产物,含有弦板关中道情的韵味。劝善表演类似于说书,说书用的道具是堂木,而劝善用的道具叫牙子。一般走街串巷式表演,也可在人流较集中的集市设固定的场所表演。劝善在古时流传甚广,民间传抄传诵者很多,旧时的妇女多略有通晓,有些妇人在干活、看娃时嘴里都吟诵劝善经
咸阳秦风剪纸
咸阳秦风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其他地方剪纸所不同的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也决定了咸阳秦风剪纸具有一定的半文物的性质,其富有传统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艺术风格,为研究我国的民俗学、文化史、艺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咸阳秦风剪纸内容多以古风民俗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注重内涵,追求寓意;技巧上体现了秦人特有的粗犷、朴实、率真的特点。传统的咸阳民间剪纸是中国古文化的艺术再现,它同荟萃在这里的古代历史文物一样珍贵,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世代传承的明珠瑰宝,其中所承载的许多历史符号,无疑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给我们遗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许多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传统的图案纹样其
端午香包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这是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农历五月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关中人爱把菖蒲、艾叶悬挂在门上,家家户户喝-酒,吃棕子、油糕、绿豆糕。挂菖蒲、艾叶、喝-酒,都是为了“驱魔辟邪”,防止毒虫咬伤。棕子、油糕、绿豆糕,是这个季节的应时佳品,各家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相互馈送。端午节,最讲究的是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每过农历三月,妇女们就开始制做香包了。香包的样式很多有花果形、蔬菜形、飞禽走兽形等,色彩鲜艳,
面条待客风俗
陕西关中及关中以北吃面食较多,因此面条的花样百出,如剪面、扯面、干面、喜面等,其中它的一些做法、地代表礼仪,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团面:在家人如丈夫或儿子出远门时,全家人一齐吃这种面,表示给外出的人祝福。做法:将煮好的长面条,盛入碗内。再加入调料、蔬菜之类,香气四溢,热浪滚滚。寿面:在家中为老辈过生日祝寿时吃的面食。做法:面条要做得细长,煮好盛入碗中,洒上香菜叶,加入调好的鲜汤进食。红面:表示吉祥如意,新的一年日子越过越红火兴旺。一般都在年最后一天吃这种面食。做法:把面擀好切成粗均匀的长面,煮熟盛进碗里后,调进葱花、蛋花、香油、红辣子油,其味香,面呈红色。蛋面:一般为丈母娘对新婚女婿煮这种面,
关中民谣
关中民谣多流行于陕西八百里秦川的农村地区,一般是由长辈或者儿时伙伴间的口传心授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时代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笔者有幸收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于关中渭北乡村的一些民谣,细细品味,妙趣横生。遂与大家一起分享。民风习俗类:“荠荠菜,开白花,阿家(婆婆)死了你当家,磨白面,捏疙瘩(饺子),面面辣子油泼下,看你俩口咋吃呀?”在关中农村,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俗语道,“男人是筢筢,女人是匣匣。”一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考量着一个女主人治家、理财的水平。婆婆在世,通常都由婆婆当家,只有婆婆离世,家中大权才交由媳妇掌管。这首歌谣即反映了这一习俗。家庭教育类:“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
女婿会
民间传统古会。又称亲戚会。流行于秦都区渭河南岸。农历六月初五至七月底举行。每次会期一天(多选单日),有100多个村庄参与,轮流坐庄。至时逢忙罢,各村居民满怀着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精心准备走亲戚会。买来各种时鲜水果、蔬菜及糕点,杀猪或买回上等好肉,磨面时特意收些上等细面,雪白的面粉配上黄澄澄的菜油,蒸出碗大喷香的油沓馍。届时各家老小亲戚尤其是女婿外甥,都得带上自家精心蒸制的油沓馍前来赴会。亲戚进门,主人切西瓜、洗水果、倒凉菜、开电扇,忙前跑后,殷勤招待。亲戚会这天有的村子专场演戏。有买卖日用百货的,有经营各种吃喝的。各家的亲戚都去看戏。戏台底下,因为客人中以女婿为主,所以亲戚会又叫女婿会。中午的宴
咸阳“高尔夫”—— 打“尜”
西方的高尔夫盛行已久,众所周知,但咸阳也有自己的高尔夫——打“尜”,却鲜为人知。打“尜”这项体育竞技项目属于民间流传,具体起源暂无从考证。它是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东起长安,西至武功这一区域非常流行的一种体育娱乐形式。在旧社会,劳苦大众普遍比较贫穷,没有象样的体育器材,但他们也有娱乐的需求和需要,人们为了打发农耕之余的闲暇时间,就开始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寻求一种既便于制作又可消遣娱乐的体育活动。“桃木棒槌,柳木尜,神来鬼来不害怕”,这是渭河南岸流传已久的一句顺口溜,桃木、柳木都是辟邪的,“尜”也起初是用来给小孩辟邪之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人们看重了它的另一种作用,用做竞技比赛,打“尜”这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