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汉中 > 洋县特产
洋县民俗文化
洋县杖头木偶戏
洋县杖头木偶戏是以汉调桄桄和秦腔为唱腔、以杖头木偶进行表演的汉族戏曲剧种,它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一带城乡,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洋县杖头木偶戏是以演员操纵木偶人物表演各种动作、以演员唱奏的地方梆子戏,诞生于元末明初,至1573年—1620年(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已具备完整的表演体系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清乾隆时被称为“陕西南路梆子”。晚清两代,洋县境内共有木偶戏班10多个,筑有可供木偶戏演唱的戏楼120多座,木偶戏班除在洋县演出外,还应邀赴汉中、城固、西乡、佛坪等地演出。明末李自成起义,张献忠的农民义军就备有随军演出的木偶戏班,木偶桄桄戏班传遍了汉水流域、长江南北,甚至
扫五穷
扫五穷,又称扫五魔,扫五群,即扫除邪、怪、灾、病、贫五种魔群,是一种鲜见的民俗现象,它只发生在中国汉水上游的汉中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城固、西乡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由社火会出面,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化妆成红、黑灵官,孙悟空,喜神,土地神,广成子,托塔天王李靖,毛女子等,在铿锵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由“土地神”领路,挨家挨户在村里走一遍(认为这些法力无边的天神会驱走五穷)。毛女子手拿小簸箕和小扫帚,在每家屋里扫几下(象征性的做几下清扫的动作),表示将家里的五穷扫走了,家中就会平安,不受邪、魔、病、贫缠绕了。有些妇女还请毛女子在新生婴儿身上扫几下,预示婴儿不生疾病,健康好养。主家除敬神、
洋县碗碗腔
皮影传入洋县,形成独一无二的“洋县碗碗腔”,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地方剧种因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故称“皮影”。主要在夜间用油灯、汽灯、电灯光反照特制透明细纱幕形成影像而观赏,老百姓俗称“灯影”。用小铜碗作为主要击节乐器伴奏。洋县皮影吸取了外地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其唱、白、吐字均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既具有弦板、灯碗腔色彩,有脱离弦板、灯碗腔而自成体系,成为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
洋县民歌民谣
民歌歌词多为七言四句,也有二句、六句、八句的。分为独唱、二重唱、盘山歌等类型。唱法有四种:1、固定曲调。多为高腔演唱,曲调不变,歌词可改。如《这山望见那山高》、《担水号子》、《三月麦子四月黄》等。2、调随词变。歌手在情绪激奋时,随时改调。如《太阳出来万丈高》、《兰草花儿不会开》、《茅草房子长三间》、《打渔郎》等。此类山歌的歌词活泼生动,反映的生活面较宽。3、固定词曲。乐句规整,主题鲜明。如《太阳落坡又落崖》、《太阳落坡照山荫》,不但曲调固定,而且词句固定为七言四句。4、短山歌。仅有两句歌词,中间加号子,或在两句词首尾加号子,组成一首完整的短歌。如《月亮出来照纱楼》、《高山跑马》等。山歌地域鲜明
洋县民间社火
洋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代代相承。其群众参与人数之多,囊括内容之丰富,盛况之空前,实属罕见。洋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社火艺术,首推谢村一带。早在清末和民国期间已闻名遐迩,,智果寺周边,几乎乡乡有社火,村村有箱杖。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为社火游演日,他们在自己居住的村社、乡间及集市游演完毕,都要涌入县城参与社火比赛活动,以展风采,决一胜负。谢村民间社火艺术始于元末明初,脸谱规范正宗,组装高、险、奇、特,种类繁多,新颖别致,具有浓浓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1984年,陕西电视台专题播放,深受三秦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谢村高跷,俗称高脚社火,一般选16-20岁的青年若干,着装后,分别以1-2米柳木杠紧
洋县佛教音乐
洋县佛教音乐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历史见证的雄辩性和自身的原生态性、完整性、实用性让世人称奇。洋县佛教音乐是我国佛教音乐中的出类拔萃者,是我国西部民间音乐杰出的代表作,它从西魏时代诞生以来,历经千余年,至今仍流行在陕南洋县一带。洋县佛教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有四:其一,洋县佛教音乐是繁荣的汉唐文化的见证,表明了汉唐文化向我国南部传播的现象,雄辩地说明了汉唐文化的影响力。洋县域内有两条主要的古道路,一条为傥骆道,其北口在西安市周至县西南的西骆峪,南口在洋县傥水河谷,全程480华里,步行4天可达;另一条为子午道,北口在今西安市长安县南的子午谷,南口在洋县龙亭镇,全线660华里,步行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是流传在蔡伦的封地、葬地和造纸实验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龙亭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蔡伦造纸传说优秀的民间文学,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龙亭蔡伦造纸传说形成于东汉朝代。二世纪初叶,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由其养子、蔡氏后裔及龙亭故县乡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推广传播,其后世代相承,保留至今,随之而产生的蔡伦在龙亭造纸的许多传说也口口相传,生生不息,保留到今日。在龙亭及县域内一些地方有以蔡伦造纸法进行生产的民间构纸及龙须草纸、竹纸作坊和遗址,这些作坊和遗址,几乎每一个都有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我国东汉永元(89—105年)年间,在朝廷担任尚方令(东汉皇家作坊1)的蔡伦曾由洛阳抵长安,经子午道至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