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玉溪市 > 峨山县特产
峨山县民俗文化
峨山彝族花鼓舞
峨山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流传于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的彝族村寨。在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均有大量的彝族花鼓舞分布,并有经常性活动。花鼓舞于清末(1898年)传入峨山,民国时期在全县普及。流传至今的花鼓舞作为彝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已成为彝家人怡情、励志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峨山彝族花鼓舞原用于丧葬、祭祀,后广泛用于婚丧、奠基、新房落成、接神送祖等民俗活动,现已成为仪仗及广场表演的主要内容。花鼓舞为5人合跳,由“龙头”执箐鸡尾领舞,其余4个舞者左腰系花鼓,右手执槌击跳,以颠跳为基本步伐,有蹬、拐、转、垫、跺、腾跳等变化。花鼓舞分快
花腰彝服饰
“远看似火,近看是花”。走进彝家山寨,每当看到身穿艳丽花腰彝服饰的彝家姑娘,很多人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惊叹。繁杂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伴随着银饰品相互碰撞发出的叮当声,花腰姑娘身上那精美的彝族服饰显得格外亮丽。峨山县小街街道棚租村是一个花腰彝聚居的村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勤劳、智慧的彝家妇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将花腰彝服饰谱写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文化史。棚租花腰彝属于彝族聂苏支系,其妇女服饰具有复杂、精美、鲜艳、亮丽等特点。在这里,流传着“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是彝家女”的说词。省级民族民间艺人肖会玉说:“我从小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习刺绣,村里的妇女基本都会刺绣
峨山彝族土掌房
住在峨山彝族人民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因屋顶以土铺成,俗称“土掌”房。土掌房以土基砌墙,或用粘土筑(夹板)墙,以木为柱,房顶平铺若干根木梁,木梁上面用劈柴垫底,铺上青松毛后盖上粘土,用榔头将粘土捶紧实,以不漏雨为标准,平展整洁。屋顶可作晒场,屋内冬暖夏凉,建盖简单,省工省料。房屋建筑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层,后层为正房,一般是三间楼房,中间为堂屋,两边为住房,楼上堆放粮食;前排耳房作厨房或堆放柴禾家什杂物。彝族村寨多依山建房,层次分明,鳞次栉比,错落相间,相邻的房顶可互相通联,人可自由往来,整体布局虽不十分整齐,但不杂乱,很有民族特色。彝族人民建盖新房,立屋架要选择良辰吉日,在夜间坚柱,
四弦舞
四弦舞:四弦舞流传于峨山、新平、双柏等县和姚安县的部分地区,彝语称叶切比,意为弹着月琴跳。汉话称为四弦舞或丝弦舞。跳四弦舞是彝族男女青年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通过跳四弦舞相识、相恋,结成伴侣。四弦舞有固定的曲调,有的曲调还有固定的唱词。跳时男的弹四弦,女的拍手而舞,手部动作少,两脚上动作变化多,有抬脚、踮脚、对脚、踢脚、别脚、患脚、搭脚、压脚、前后赶、翻半翻等十几个动作。最基本的步伐是抬脚步。其它步伐都是抬脚步的发展与变化。四弦舞柔和抒情,在彝族舞蹈中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