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楚雄州 > 武定县特产
武定县民俗文化
彝族酒歌
酒歌,借酒咏歌,以酒为媒,以歌为形,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俗价值。楚雄州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聪明勤劳的彝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同时更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酿酒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酒文化。“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彝族人好客喜酒,热情洋溢,彝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辰的彝族酒歌不仅表现出彝族人民的豪爽性格,传达出他们热情好客,更代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所以彝家人有句俗话:“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本地区原来固有的文化形式已
苗族芦笙舞
一杯牛角酒、万户芦笙歌。走进武定县长岭岗苗族村,热情好客的苗家儿女为你端上甘醇的牛角酒、跳起优美的芦笙舞,粗犷奔放的舞姿,变化多端的演技,干净利落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转及出色的脚下功夫让你看得如醉如痴。长岭岗苗族芦笙舞不但舞姿优美,而且对挖掘、整理、研究“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迁徙、征战、历史有重大意义,2014年成功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艺术性、观赏性较高,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浓郁,反映了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艺术,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芦笙舞主要分为传统的蜻蜓点水、骏马奔驰、打场、地龙滚等动作造型之外,又独创了“二人立”、“三人立”
彝族扎熊舞
在金沙江南岸武定县境内的彝家山寨,沿袭着一种传统的扎熊舞,又叫祭熊舞。说起扎熊舞,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彝族的先民们居住在大山老林里,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经常受到马熊等野兽的糟蹋。为了保护庄稼,彝族山民们团结起来,他们以牛角号为联系和指挥信号。夜晚牛角号一响,人们就点起火把,手持棍棒,跑出家门集合起来,追赶地里的野兽。可是,一些野兽不怕人,有时还会伤害山民。后来,彝族山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羊皮缝制成兽衣,把人从头到脚套扎起来,用石灰把眼圈涂白,用染料把嘴巴染红,画成狰狞的面目,挑选出三五个剽悍的小伙子穿上兽衣,每次撵山都以他们为先锋,大家随后跟进。这一招
水城小调
水城位于武定县的西北部,距县城50余公里,是插甸镇的一个山区村委会。当地群众勤劳朴实、文明善良、团结和睦,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古以来就习惯以唱小调的方式赞美美好新生活、表达情感、相互鼓励。水城小调,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调,第一、二、四句最后一字讲求押韵。调子通俗易懂、比喻生动、富有创意。按演唱的地点和场合不同,水城小调可分为红调、白调、喜调、赞调、情调等。红调在娶亲嫁女的几天日子里,前来做客的三亲六戚会围坐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唱,如“小小火塘四四方,三亲四戚坐四旁;高高兴兴把事办,赢得主人喜洋洋”。白调在去世的人出殡后的几天里唱,唱调时间一般在晚上,三亲六戚围坐在主人周围,以唱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