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特产
苏州市民俗文化
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流行于江苏省常熟市东境白茆镇的传统民歌,创始时间无考。明嘉靖间山东副使白茆人顾玉柱,已在其所立《行乐歌》碑中,以山歌形式叙事。明代冯梦龙编《山歌》10卷,收录有白茆山歌。所流传山歌,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劳动、古人名、地名、物名、节令、私情、摇船、长工、仪式、佛偈、叙事、儿歌等种类。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组合唱等。近年又创新出一种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曾数次进京汇报演出。
徐市羊肉制作技艺
徐市羊肉始盛于清代道光年间,以本地产山羊、湖羊为原料,其烹调方法独特,技艺祖代相传,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是苏、锡、沪一带著名的土特产。徐市人吃羊肉的历史比较悠久,据明代《里睦小志》论述,徐市地区就有一些农民从事杀羊、烧羊和卖羊肉。由于地处江南水乡,冬天天气阴冷潮湿,雨雪较多,湿气重,容易致病,羊肉具有抵御寒冷,增强体质,增加人体热量的特点。因此,当时很多人生病后,医生除配中药外,还特别关注冬季多吃羊肉。所以,农家有冬食羊肉进补的习惯。据《常熟食府》记载:在清代中叶,据徐市附近的智林,沈巷一带,有许多农家饲养肥山羊,肉质鲜嫩无比。每到冬天,开刀宰杀,煮肉上市,以此做小本经营谋生。当时,徐市镇
七峰碧螺春制作技艺
海虞茶叶有限公司位于海虞镇境内的七峰山中部,这里七座山丘连缀成串,山势平缓、土质肥沃;山上修竹茂林,植被丰茂。七峰北濒长江,长年受长江水气、雾气润泽,年平均温度在16℃以上,更兼雨量充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据《常昭合志》记载,明清之际,福山大慈教寺政治鼎盛时期,“有免粮田120多亩”。僧人在殿山南麓种植茶树,有专人管理,采摘、炒制,名“寺前茶”。供寺内僧众和香客、游客饮用。明相国邑人严讷曾题诗:“山中老树旧槎桠,再茂重将古刹遮。新杆含风翻贝叶,繁枝积雨润袈裟。菩提妙语三生石,天女时常四散花。道是空门空不尽,客来扫叶为烹茶。后来,“寺前茶“的种植和炒制工艺渐渐流入民间。民国时期,殿
杨园爊制熟食技艺
相传明末清初,杨园地区有一猎户,捕得甚多野味,取其一,煨之烧熟,奇香四溢,实为极品美食之上品。后常取其所捕野味而烹之.清代童岳荐于《调鼎集》中有云:“家禽取其肥,野禽取其香”。《调鼎集》为清代手抄食谱,厨艺秘籍孤本。久而久之,杨园野味因此而得名。杨园爊制熟食可谓山珍,在洞港泾、杨树园有百年以上历史。当地东项、西项、桃园专门有一批猎户,开船到丹阳地区、浙江山里及吴江水域狩猎野鸡、野鸭、野兔和各种山鸟,回来后自制爊锅,精细烹饪,上市出售。有的送到饭店再精加工,成为独具地方风味的名菜。随着历史变迁,山珍野味越来越少,逐步由农场散养的半野生鸡替代,熝鸡就是在杨园爊制熟食基础上这样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特
木渎古镇民间习俗
木渎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碰瘌痢会”:每逢农历正月十三举行,主要活动是抬猛将老爷。猛将老爷是一个用香樟木调成的坐像,面容安详而不失威武。但他却是光脚、秃头,这一绝无仅有的特色使这个民间活动有了一个古怪而滑稽的名字“碰瘌痢会”。这个习俗主要通过抬猛将老爷,乞求他能给人们带来财气和庇佑。“灵岩走月”: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在灵岩山顶赏月就已成为风尚。西施爱月,夫差为了讨好她,专门在灵岩山为她修建了玩月池。历代名人雅士亦有喜爱登灵岩山赏月,如梁简文帝、韦应物、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
常熟尚湖锅浴风俗
锅浴,一种江南农家沐浴风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盛行于常熟低乡一带。锅浴的形状如单眼灶头,砖砌,四方,高不及三尺,筑于偏房下屋(如柴间、磨房等)之屋角。灶口一面砌起一堵砖墙,使“浴缸”隐于三面墙构成的凹宕内。浴缸即四尺以上对径的生铁锅,不配锅盖,只备一个一尺左右对径的木块。木块用整块木料制成,圆形,一面平,一面凸,俗称“乌龟板”。把锅内水烧热,即可沐浴。入浴者觉得水温不够,就喊“加火”。守在灶口的人就往灶膛里添柴。灶膛火集中在锅底,浴者踩着“乌龟板”,不会烫倒。边浴边烧,能保持水温和室温,浴者一边从容泡澡,一边与灶口的人聊天,实在是一种享受。洗澡并不换汤,男的洗完女的洗。只是泡澡,不使用肥皂,
常熟“三月三拜香”习俗
“三月三进香”,俗称“拜香”,在常熟流传已久,是常熟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习俗。常熟“三月三拜香”的渊源来自于古代的上巳节。据《史记•外戚传》、《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当时上巳节都以修禊为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巳节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延至唐宋时期,上巳节逐渐演变为以求神拜佛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了。相传三月初三为真武诞辰,人们为了纪念其诞辰,都相约每年三月初三前往虞山祖师庙拜香,这在明代嘉靖年间尤为盛行。后因藏海寺玉林国师还山建塔葬母的故事感人至深香火更加旺盛,拜香的人数愈发增多,拜香活动愈发盛行,拜香活动因此也被称为“报娘恩”。每年三月初三,常熟各镇的善男信女及游春之众纷纷倾城
常熟海虞镇福山庙会
福山庙会定期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海虞镇福山地方传统庙会节场。当地又称“看三月二十八”。相传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殿山建东岳庙,为泰山东岳离宫,供东岳大帝黄飞虎神像。三月二十八正值大帝诞日。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福山江滨又建起褚太尉庙,纪念保卫地方平叛殉难的福山人伴哥。三月二十八。恰恰又是褚太尉忌日。里人每年于此日抬神像到东岳朝圣,到褚太尉庙祭祀,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传统。明代顾鼎臣曾有《福山观社》诗,盛赞福山三月二十八庙会盛况。当年的解会队伍依次有压道社、开脸社、土地社、内班社、臂锣社、銮社、神像香轿、顶马扛头等。新中国成立后,三月二十八带有祭祀色彩的宗教仪式不再进行,但于
常熟东乡元宵节上鹞灯习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小孩兴致高。“照田财”,唱歌谣,裹馄饨,吃元宵,上鹞灯,放鞭炮,敲锣打鼓双脚跳。天上放鹞灯,地上舞龙灯,家家户户挂彩灯。这就是常熟东乡一带民间流传下来的农民百姓过元宵节的欢乐场面。这其中,东张一带农村每年元宵节“上鹞灯”的习俗,尤其值得称道。所谓“上鹞灯”,就是将灯笼挂在放鹞子的绳上,随鹞子飞上天空。这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心中的祝愿和祈祷飞上天“上鹞灯”是一场精彩展示,村与村就自然地会开展一些竞赛,一是比谁的鹞子扎得大,二是比谁的鹞子放得高,三是比谁的鹞灯挂得多,四是比谁的鹞灯挂的时间长。为了竞赛,为了多挂鹞灯,村里请老年人作顾问,青壮年动手
太仓滚灯
滚灯为汉族民间节日中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显示村坊实力的竞技表演。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及江南农村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记述“掷烛腾空稳(小球滚灯),推球滚地轻(大球滚灯)”。清海盐文人彭孙贻诗《轮灯》的小序中有“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的描写。滚灯是一种集舞蹈、杂技、体育为一体的运动。舞者多为男子,以单人和双人表演为主。现发展演变到多人群体舞灯,亦有女子参加。滚灯作有戏球、缠腰、跳灯等动作组成,名目有白鸽生蛋、蜘蛛放丝、缠腰缠足中脱靴、金猴嬉球、日落西山、鲤鱼卷水草、鹁鸪冲王等,集中了跳、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