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秦皇岛特产
秦皇岛民俗文化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
在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孤竹国第九世君墨胎子朝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因礼让为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而闻名于世,后被儒家始祖孔子尊为圣贤;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进《史记》;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一颂再颂;被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冠以“百世之师”而流传至今。伯夷、叔齐让国成仁、耻食周粟的高举,绵延出华夏民族的清明之气、仁义之风,成就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大国风范;也滋养了卢龙这方水土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卢龙县城附近,流传着许多以伯夷、叔齐精神为内涵的民间故事,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被做成石刻,镶嵌在城门左右的墙壁上,以示宣传教化。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
卢龙老马识途的传说
卢龙是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这古老、文明、写满历史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举世闻名的孤竹文化,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在我国成语典故的宝库里,“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卢龙。据《卢龙县志》记载:“在治城滦河西二十里去清节祠三里其地多平沙无草木相传即齐桓伐孤竹老马识途处今西北之泥沟山是也盖误迷为泥云或曰在榛子镇西乱石山”。卢龙自商以来,历为国、郡、州、道、路、府、县、治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最先称霸的霸主,正当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时,边境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屡屡举兵犯境,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周惠王十四年
昌黎民歌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承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小调,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军阀混战,昌黎几经战火的蹂躏,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困境中借助于唱来抒发内心的忧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形成了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演唱风格,奠定了群众喜闻乐见,久唱不衰的民歌艺术形式的基础。如《冯奎卖妻》《1》等近百首民歌曲调,成为平民百姓诅咒黑暗、鞭笞现实、辨明爱憎的表达方式。昌黎民歌有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4种类型。对这四类内容的演唱各有技巧,有的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有的声里传情,通过“绣”“画”来描述人的心
碣石山传说与故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留下一代枭雄曹操千古绝唱的碣石山,雄踞于秦皇岛市昌黎县城北,东距黄金海岸仅15公里。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高耸于古城昌黎的正中。从古至今,围绕着碣石山的名胜古迹、山川风物和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昌黎民间流传着千余个优美动人的传说与故事。碣石山故事与传说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的内容大都以斗智斗勇为主,扬善弃恶,宣扬正义终会战胜-,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推崇智慧,重视技艺,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如:《双寺镇黄龙》讲述的是妖龙作怪,危害百姓,0师云慧和徒弟张仓帮助山民除妖镇龙,最终胜利的故事。《秦始皇派
青龙满族寸子秧歌
满族寸子秧歌是满族宫廷和民间生活相结合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清朝的宫廷中有旗人和汉人之分,汉族女人有裹小脚的风俗,裹上小脚的女人走路颤巍巍的,身形婀娜多姿,犹如舞蹈一般,旗人也想模仿,但又不想改变本民族的习俗。因此,她们就在鞋底上安一个小假脚,这种鞋被称为旗鞋。为了表现满族这一特殊的生活习俗,满族人就想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由于制作旗鞋工艺烦琐,演员们又不易在拥挤的观众中扭动,所以,人们开始用不足一尺的小高跷代替旗鞋。这样,就产生了满族寸子秧歌,逢年过节,大多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满族寸子秧歌会,逐步传承至今。满族寸子秧歌是秧歌中的一种,它是在秧歌的基础上加入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
玄鸟生商的历史传说
卢龙县古称孤竹国,孤竹部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土著部族,它和殷商的始祖——契,同属于东北夷的一支,曾共同生活在古燕山和古玄水(今卢龙境内的青龙河)一带,游牧与农业兼作。关于商的起源,在卢龙流传着“玄鸟生商”的美丽传说。商是黄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帝喾高辛氏后裔。相传帝喾和他的妃子简狄,还有简狄的妹妹,向神求拜、祭祀仪式后,在“玄丘之水”中洗澡,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领。在“玄鸟生商”的传说中,各书记载都提到有一条河水,《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补说“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所说的玄丘水应当是玄水。
李广射虎的历史传说
卢龙是一个具有三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这古老、文明、写满历史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举世闻名的孤竹文化,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份光彩。我国成语典故的宝库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根据发生在卢龙的李广射虎的故事派生出来的。卢龙自商以来,历为国、郡、州、道、路、府、县、治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卢龙属燕国之辽西郡,历史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卢龙所在的辽西地带属于多事的边关。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日渐强大,后一直成为中央王朝的北方之患,卢龙地域自古为边关战场。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的辽西,指辽西郡,亦代指卢龙
萧显写匾的故事
秦皇岛市山海关,明代大将军徐达1381年在此建关设卫,因其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因而得名山海关。距秦皇岛市区15公里,东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西临秦皇岛市海港区,为汉族、回族、满族的聚居地。山海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当地民间文化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山海关的民间故事。明长城最为精华的一段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长城入海处老龙头也都在山海关境内,因此关于长城、长城人物的民间故事,构成了山海关民间故事主调。山海关人杰地灵,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文人骚客代代相传,尤其是书法技能,显示着山海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天下第一关名扬中外,城楼的匾额“天下第一关”几个大字苍劲有力,但没有落款,很多外地人并不知道书
任家班唢呐
唢呐自明朝以来,历代名人辈出,在冀东和东北三省久负盛名,任家班唢呐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任家班唢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器乐演奏形式,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可以在河北梆子、皮影戏、评剧中担任伴奏,还可以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甚至人的声音。在民间,常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喜庆之日的秧歌等活动中为其伴奏,由乐手艺人们演奏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戏段、套曲等。其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调清新刚健,极富地方色彩。自民国年间至1985年间,任家班第八代唢呐艺人任启瑞(艺名筱核桃)有着冀东“天下第一吹”的美名。任启瑞是门里出身,自小在鼓乐窝里长大,是冀东民间唢呐的代表人物,一提起“筱核桃”,人人赞不绝口,不但群众给予极高的评
昌黎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
昌黎赵家馆,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始创于1921年,创始人赵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饺子大师。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主要经历了四十年代的红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艰难期、“文革”后的振兴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久负盛誉的赵家馆饺子,是昌黎县传统的老字号风味食品,以圆笼蒸饺为主。其特点是:选料讲究、皮薄馅散、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水灵可口。形成了海鲜、素馅、肉馅、什锦四大系列,十三类品种。一般肉馅配料是:以蒸作1斤精面粉的饺子为例,需要鲜猪肉6.5两,大油1两,香油5钱,海米5钱,味精5钱,葱、菜、香蘑及各种小料适量。并常随节令的变化,分别掺拌对虾、蟹肉、
卢龙粉条传统加工技艺
卢龙粉丝作为当地特色产品之一,色泽白,质地柔韧,味道鲜美,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产品销售覆盖京津、东北、西北,远至韩国及东南亚等地,甘薯原产于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北部的热带地区,15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亚洲。明万历年以后,甘薯种植由南向北逐步普及,《卢龙县志》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甘薯始入卢龙境,首载于蛤泊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种于木井乡邸柏各庄邸九儒家,后遍布全县。粉条加工工艺也随后流传开来。民国二十年《卢龙县志》载:“山村居民栽种地瓜,虽不能行销他处,亦占民食百分之十。”当时的工艺流程是:洗薯—切碎—磨浆—过粗箩—过浆分离—过细箩—发酵—对水沉淀—起淀粉—上兜—
抚宁抬皇(黄)杠
抬皇杠又有颠杠、劫皇杠、抬花杠、抬杠箱等称谓,是河北省平原、山区广泛流行的一项民间自娱性活动,是一种技艺高超的无伴奏民间集体舞蹈。抚宁县的民间娱乐活动自古就非常丰富,抬皇杠就是广泛流行的一种技艺高超的民间娱乐活动。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为纲。一盘杠由杠杆、箱架、箱、箱环、顶旗等五部分组成,其重量一般在四十公斤左右。表演时没有一定之规,越多越热闹,越红火,越有看头。角色除抬杠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扮犹似古装戏中的七品芝麻官,谓之押纲官,负责查验贡品,及四名犹如衙门站班的护纲衙役。多姿多彩的抬杠动作及丰富的队形变换形式,如一条线、单出头、-走曲、五福捧寿、八仙过海、十
舒兰鼓吹乐
舒兰鼓吹乐又称王氏鼓吹乐(民俗称“鼓乐”)是以中原(今河北省抚宁县)善吹打乐的王相如带艺逃荒,将“吹打乐”带入了东北落脚于吉林省榆树屯,是年迁入舒兰,先后九代从事民间鼓吹乐活动。又与东北的各民族风俗习惯融为一体,经历了几百年不断的发展才形成了东北民间鼓吹乐。而其早期形态——民间鼓吹乐则在汉代就已形成。王氏家族带来中原的鼓吹艺术只是吹与打,就是以唢呐主吹乐曲,以镲锅、锣、钹、鼓等随击之,后由王氏的第二、三代逐渐发展成:吹、打、弹、咔、拉、唱等器乐与演唱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而“十不闲”、“莲花落”、“大鼓书”、“梆子”、“皮簧”以及咔戏(即模拟音乐)等都先后进入了鼓吹乐班。从而发展了鼓吹乐的演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