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北川县特产
北川县民俗文化
羌年
“羌年”是指产生并流传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东接江油市,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东经103044’至104027’,北纬31049’至32013’最高海拔4769米,最低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川羌族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环境中,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节日庆典方面,便鲜明地反映了羌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中最为盛大隆重的就是“羌年”,羌族人民的新年,农历的十月初一。为了和汉族的春节相区别,又称为“羌年”或者“过小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羌族原始宗教的上坛经典《
禹的传说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距离省会城市成都160公里,距离中国科技城绵阳城区50公里,辖22个乡镇,总人口22万人。北川于北周天和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长期由当地土司管理。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对待,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北川人民举行了隆重的羌族自治县成立庆典。北川,古属西羌,亦称西夷。《孟子》说:“禹、西夷之人也”。《史记》云:“禹生西羌”。《竹书纪年》说:“修已背剖而生禹于石纽”。汉
羌戈大战(羌族古典叙事长诗)
《羌戈大战》的基本内容是:在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当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起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准备弃地而逃的地步。幸运神灵在梦中启示,乃于颈上帖羊毛作标记,以尖硬锋利的白石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有语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为了报答神恩,羌民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征最高的天神,供祭于庙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户的屋顶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诚之至。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灯舞(羌族麻龙马灯)
羌族民间舞麻龙马灯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平安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马灯艺人用材料扎成马身,不要马腿,马身中部留一空洞,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马身表面绘成彩色,以示吉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龙马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农村的一些大院子,为了迎接耍灯的,一般都燃起香、烛,待灯耍过之后,几家人都一齐端出白生生的馒头,甜蜜蜜的醪糟,还有白酒、凉菜等,招待耍灯的人。一般的住户,都会递上好烟,还要给一个“红包”,里面有几元、几十元、上
羌族沙朗
羌族沙朗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所有的镇、乡、村、社,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旅游景点。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时期,古羌人完全从事的是游牧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以“祭”的方式祭天,祭祀活动十分庞大而又隆重。祭祀从“祭”开始也就有了舞的端倪,“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
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
《许家湾十二花灯戏》起源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玩灯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和借鉴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因有十二盏五彩花灯,而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十二花灯戏》称《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其表演人数由2、4、6、8、12、24等必须是偶数,主要动作是碎步,抑制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潇洒的感觉,其音乐节奏强烈、旋律愉快,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鲜明节奏交织、贯通起来。以至于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戏剧性的冲突。许家湾十二花灯戏有比较丰富的曲调,如《表花名》、《采花》、《十指尖尖把门》等,有独唱、对唱、领唱、帮腔等形式,演唱中加锣鼓、唢呐、笛
羌笛演奏技艺
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最常见为独奏的形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表达的内容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吹奏羌笛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一首曲调,技
羌绣传统刺绣工艺(北川)
羌族刺绣是我国羌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传统手工艺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图案装饰中可窥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羌族刺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情的订情信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是羌族人民对真善美追求的物化和象征。羌族刺绣制品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对比强烈,用于头帕、围腰、飘带、衣领、衣角、鞋面等处的装饰。羌族挑花刺绣针法除多采用挑
羌族水磨漆艺
羌族水磨漆艺,仅传承于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其充足的阳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有利于优质漆树的生长,而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天然生漆则为漆器的制作提供了极佳的原材料。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北川就以盛产土漆(生漆)而闻名。明末清初,北川羌族技师马达兴开设作坊,首创水磨漆器制作工艺,他的儿子马良云将之发扬光大,自此,羌族水磨漆艺在北川地区日渐盛行,流传至今。羌族水磨漆器的制作总共有近八十道工序,大致分为七个主要阶段,即:①打坯,②背布,③上灰,④水磨,⑤上漆,⑥绘制,⑦抛光。所制成品有亮如镜、细如绸、画如生的质感。羌族水磨漆器制作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北川)
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度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
羌族推杆
羌族推杆,羌语称“吾勒泽泽”,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现在,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青片乡泛传承和大力推广。相传在1000多年前,羌族受到外敌的侵犯,他们为抵御外敌,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所有队员手持长矛,称为长矛军。那些手持长矛的武士们奋力迎敌,获得了胜利,保卫了羌族村寨的安全。在庆功祝捷大会上,武士们都不愿表白自己的战功。为了确认谁是英雄,有人出了个主意,将木杆长矛的矛头取下,以推杆的办法来进行比赛,终于把力气最大的武士选拔出来。人们尊他为英雄,并给他敬酒。后来这种推杆比赛便世代流传下来,成了羌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比赛的时候,两人(有时也三人或多人参加)以一根长约3米,手臂粗细的木
羌茶手工制作技艺
手工茶是我们羌族古老的传统技艺,早在我们的祖先大禹,就采摘山中的茶树,回家后,利用做饭的设施和工具,自制茶叶,平时饮用,既消除疲劳,又解渴。因为制茶采用的设备和工具都是农户日常做饭所使用的,因此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代机器制茶的发展,北川手工制茶基本消失,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很多制茶的工具被毁坏,掌握手工制茶技艺的师傅遇难。北川手工制茶技艺它是羌族既独特又很难掌握的一门高难度的手工技艺,他的手工技艺整个的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采茶:北川手工制茶一般在清明前,采摘海拔高度1300米左右的高山生态有机绿茶,在采摘的过程中,鲜茶叶不能装在密闭不透气的器具里,要保持空
大禹祭祀习俗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最主要的羌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它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市160公里,辖3镇17乡,总人口16.1万人,共有羌、藏、回、汉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据文献记载,现存遗迹印证,专家学者考证,民间习俗传承,北川是古代治水英雄、华夏文明的奠基者、羌族的祖先大禹的诞生地。大禹的不朽精神、传统美德、深邃思想、卓越贡献令世代人民景仰膜拜。翻开北川的历史,封建帝王时代在北川(原石泉)为官者,都十分重视对大禹功德和精神的宣扬。表现为广建禹庙,每至春秋及大禹
羌族婚俗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花轿前来迎亲,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送上花轿,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嫁妆,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花轿钱。下轿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新郎新娘入洞房后
北川老腊肉制作技艺
北川是历代羌汉民族生活、文化交汇处,西北山区是传统意义上的羌区,这里的北川腊肉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北川腊肉的传统制作技艺随处可见。北川腊肉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色泽好,口感好,传统工艺腌制全猪(膘)放置多年不变质,家家户户有比赛陈年腊肉的风俗,腊肉制作几乎根植、涵盖和反应了禹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北川老腊肉制作技艺源于羌族人最古老的食品保存技艺。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每家都会宰杀过年猪。北川老腊肉制作技艺采用古老传统的手法,先将肉分块后加入盐放入石缸中腌制,约七天左右开始起缸,起缸后的腌肉还需悬挂一至两天滴净多于盐水,最后便可悬挂至羌族人烤火的火堂上或者煮饭的灶台上烟熏。在烟熏的过程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艺)
玉米酒又称改乏汤,砸酒是羌族一种庆丰收、婚嫁、红、白喜事、祭祀天神、山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节日都围坐篝火旁喝起自治的纯羌山玉米酒(砸酒),载歌载舞,以释解出一天的劳累迎接第二天的黎明。玉米酒在羌族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饮品,羌人一天三饨吃饭都喝酒。无能是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都适量喝酒,一是:提神助兴;二是冬天健身活血,使血液循环,以祛寒暖身,男女皆益,是羌人的一种神秘的酿造制作法,多用竹筒和土瓦罐盛装,在羌族人的庆典桌上那动听的羌歌,精制的文艺表演,那种热情与豪放使人如痴如醉。玉米酒源于古羌人的原始羌族传统酿制,反应了古羌人屈从于自然思想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羌家石雕房与吊脚楼)
北川山势陡峭,羌人都聚居在大山区,以前都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片石浆砌而成石雕房。石雕房具有民居和军事防御之功能,历来受到官军的仇视,历次官军征伐北川羌寨,都把碉房当作军事目标加以摧毁。由于种种原因,羌人逐渐放弃了石碉房,选择了吊脚楼。但他们仍然保持了对石头的偏爱,住房的保坎、隔墙往往都用石头砌成。现在北川羌人为了利用不大的地基修建尽量大一些的房屋,往往靠山一方修成一楼一底,同时向山谷方向的坡地延伸,连接一间两楼一底的楼房,其二楼与屋基齐平,几根柱头立在低于屋基两三米的山坡上。羌寨的石雕房和碉楼墙体都很厚,不但外墙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砌墙所选用的石头,必须是又薄又宽的块石,第一层如果竖着铺,
道家丧葬习俗
送终:老人临终前夕,子孙日夜守候,直至咽气,称为送终。老人临终前夕一般要交待后事,向子女说一些表示祝福的吉利话。流行于安县城乡,古今不衰。烧倒头纸:老人去世,在其床前点燃香烛,烧三斤六两纸钱。据说死者一到阴间就要花钱,故须立刻烧倒头纸。钱灰和开路的路引灰装入瓦罐,用一层白布和一层青布封口,置于棺木前,出殡时和棺木一同埋葬。目前,农村仍旧流行。撤帐子和出煞:老人去世,立即把帐子撤下,意思是人死不能再受网罗缉缚。再揭去屋顶上一匹瓦,草房则戮个洞,称为出煞,意识是说死者灵魂可由此升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楼房增多,改为打开窗子。目前,农村仍旧流行。净身和穿老衣:老人去世,用新瓦盆盛温水将其身体擦干净,
羌族转山会
转山会又称祭山会、塔子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民族一种祭祀天神、山神、羊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节日。它源于古羌人的原始自然观,反映了古羌人屈从于自然的思想观念,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转山会在每年的春秋季节举行,其过程和仪式十分宏大。祭祀期间除已婚妇女不参加外,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会首由当地住户轮流担任。端公祭祀、宰羊祭山、神坛引歌、羌韵皮鼓,还通过领歌对歌,互赠礼品,授受吉祥物等仪式感知羌民的礼仪。悠扬的口弦,雄健的萨郎,熊熊燃烧的篝火将让你对“古羌祭山”庄重而神秘的传统习俗如痴如醉,同时羌族人还要进行精彩的文艺表演、服饰展示、传统
羌族草编制作工艺
羌族草编主要是在北川羌族聚居地多年流传的各种草编技艺,其中以草鞋编织、棕编生肖动物昆虫和草制麦秆画为主。5.12大地震以前。羌族草编在北川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5.12大地震的影响,无论是对草编传承人或者是与草编的相关工具和草编的原材料来源,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基本没有完整的能从事草编的人员。羌族草编传承人黄强在地震之前一直致力于发展北川的民间工艺,收集羌族草编相关资料,拜师学习各种技术。5.12大地震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相关技术的培训和产品的开发,对北川的草编的传承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羌族草编累计开展初级培训200多人次,开发出了工艺草鞋、棕编生肖动物、竹编工艺和麦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