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桂林特产
桂林民俗文化
宝石工艺画
宝石工艺画广西宝石研究所开发生产。是宝石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器。以绚丽多彩的各类宝石为原料,切割抛光,显现其原有色泽,运用中国画、西洋画技巧,根据宝石的形态,表现山川景观、花鸟人物、民俗风情,制作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柜式挂件、盘式、花瓶式和屏风式摆件。画面瑰丽,具有浮雕立体感和丰富表现力。1991年获全国“七五”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除供应来桂旅游者外,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
关公文化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传说是三国名将关公的寿诞之日。这一天,恭城瑶族自治县及周边县市的数万群众云集恭城武庙祭祀关帝爷,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支民间文艺队伍参加关帝巡游表演,将关公文化节活动推向0。县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来自县内外的各地游客争相一睹关公巡游的盛况。当地群众在巡游途经街道设立了11个祭祀码头,摆下猪、羊、鸡、鱼、蛋、酒水等丰盛的祭品。当关帝抵达码头,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长者宣读祭文,歌颂关帝的忠义仁勇,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恭城关公文化节原系恭城民众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自发组织的民间纪念活动,1995年约定“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1998年正
山水画
到桂林,最普遍的旅游纪念品就是中国的山水画。除了山水画,在桂林旅行还可遇见的旅游纪念品有傩面具、绣球、苗绣、工艺蜡染、壮锦、工艺纸伞、木雕等。桂林山水是中国画的重要素材之一。中国的绘画技法多为写意,以表征意境为主。作为东方艺术的象征,中国画、中国书法、金石篆刻与陶瓷、民间剪纸、丝绸制品、服饰及画帛等一起,成为到中国旅游的必购纪念品。
月柿节
月柿节始于2003年,举办时间为每年中秋节至春节期间。月柿节举办地点在莲花镇红岩旅游景区,景区内设有主会场。届时,在会场举行开幕式,随即举行大型歌舞表演,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家,歌唱家登台表演,同时举办经贸洽谈以及各种民间竞技活动。游人们在欣赏精彩歌舞节目的同时,可领略浓郁的瑶族风情,品尝独其特色的瑶乡风味小吃。
恭城桃花节
位于桂林恭城西岭乡,春季节,-菲菲的桃花,沾带晨露,漫山遍野地绽放,这是恭城最美丽的季节,桂林恭城桃花节就在这片粉红色的天堂中举行,届时,美丽的瑶族少女将在桃花树下舞歌起舞,青山碧水环绕的世外桃源中,春风弄忮头,人面桃花相映红。每年年2月26日-3月20日桃花节期间活动:1.游十里桃花长廊;2.观文物古迹,赏田园风光;3.观赏民族风情表演;4.山歌擂台赛;5.知青回眸文艺演出;6、品瑶乡风味美食恭城西岭近年来已经成为桂林春季旅游的一个品牌,每年一开春都吸引无数游客到达恭城西岭踏青、赏花,并可欣赏到瑶族绝活和山歌。
灌阳二月八农具节
在桂北灌阳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都要去县城赶集,购买新一年所需要的农具及部分小家具。这一天,赶集归来的大人们还不忘给家里的小孩带上一些小玩具,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叫叫”,一种类似于喇叭的木质口哨,外表被商贩染成鲜艳的颜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种“叫叫”只要几分或一毛钱一个,二月八那天,街头的小孩几乎人手一个吹着玩,这边响罢那边又响,街上煞是热闹。而如今的灌阳,二月八已经难觅这种传统“叫叫”,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制的小喇叭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二月八被灌阳当地政府冠名为“农具节”。记忆里,老家灌阳二月八其实就叫二月八,不过确实是跟农具有关,所以有关部门称之为农具节也很贴切。为了拉动旅游,提升
养生旅游福寿节
福寿双全是中国民间最美好最吉祥的祝福。以举办福寿节为载体,通过深入发掘福寿文化,让全国的眼光聚焦到了永福这个“中国长寿之乡”的身上。2006年以来,永福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养生旅游福寿节,福寿节极大地提升了永福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了福寿文化品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福寿节已成为永福促进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老百姓一个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
全州瑶族婚礼舞
全州瑶族婚礼舞源于瑶乡冲鼓舞(也称长鼓舞)。传说瑶族祖先盘瓠打猎被羚羊伤害,后人猎获羚羊,录皮作鼓,击鼓踏歌祭奠祖先。舞在瑶乡甚为盛行,人人会跳,将冲鼓作为民族神圣之物,置于祖宗神龛之上。明代到瑶山开荒耕作充纳瑶家皇粮的蒋姓,也同跳冲鼓舞,自称为候补瑶民。这些传统舞蹈,有的因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被禁失传,庆盘五的乐神活动也因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宗教意识的淡倾是逐渐消失。瑶族婚礼舞是在解放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由我县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唐敦榕、唐建胜等深入东山瑶族乡经过艰辛劳动在冲鼓舞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反映瑶族婚姻习俗的民族风情舞,自此,瑶族冲鼓舞被搬上了艺术的舞台。该舞蹈表现的
临桂彩调贺唱路杯习俗
在临桂县五通、中庸、宛田、黄沙等乡镇至今还流传以彩调的形式来贺唱“路杯”的习俗,以“路杯”来贺新年、贺新婚、贺新居等。我曾跟随义联彩调团(义江流域乡镇联合组建的彩调班)到各村巡演,亲眼目睹了当地人长期创造并积累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贺“路杯”的起源义江流域是彩调的发祥地之一,有“调子窝”的俗称。早在300多年前,这里的群众就有唱彩调的习俗。过去,普通的百姓很难上得起学堂,在一个村里,你几斗他几升凑几担谷子请一个私塾先生来教孩子念点书就算不错了。由于唱彩调既能提高人的文化水平,又使人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再者可以通过唱彩调增强社交能力等,所以唱彩调是一个热门“学科”。学唱彩调要从春头开始,村
红瑶晒衣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红瑶同胞的“晒衣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金坑梯田景区的红瑶同胞举行了极富农家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晒衣节”庆祝活动,引来国内外数千游客前来“看稀奇”。龙胜和平乡金坑梯田景区的红瑶传承晒衣节这一习俗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红瑶结合当地天下一绝的梯田景色,举行了庆祝仪式:数百名瑶族妇女把自家的漂亮衣裳全部晾晒在廊檐之下,霎时一台红瑶特色服装秀隆重登场,并表演了极富农家气息和民族特色的节目,尤为壮观的是晚间瑶族同胞用万支火把勾勒出了“七星伴月”的美妙景致,并首次在梯田上燃放起烟花,龙胜在那一晚是不夜天。晒衣节有望成为龙胜旅游的另一个新亮点。
全州东山瑶族服饰
全州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成立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全区瑶族人口聚集最密集的少数民族乡之一,人口3.3万多,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6%。东山瑶族服饰特色东山瑶族妇女皆扎刺绣长围裙,围裙上形似“蜘蛛网”、枫树叶及箭头的图案两边对称,好像两只搭好箭、拉满弦的弓箭。女性服装以黑为基调,间以青蓝和白色,辅以红线作绣装饰。头巾用红色丝线绣长约30厘米的图案,有的头巾为纯白色;扎时在后侧将图案部分留在外面下垂过肩。上身穿黑或青布小翻领右衽衣,衣沿、衣襟织绣精美的图案纹样。下穿青布长裤,扎黄、红、绿色丝线织成的腰带,腰带、围裙及头巾均留彩色垂穗,行走时,
龙胜县苗族民俗
苗族民间口头文学排话是龙胜苗族人民用苗语演唱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它由讲“白话”而演变过来的韵文体。其基调与汉族的唱古人相似,旦从内容上看,不完全是唱古人。它的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自由,曲调比较统一,韵脚属大段押韵,有时也出现两句一韵。不管句数多少,当唱到第二句的末尾一个字时,都要加上一个“嗯呢”(汉话为“你呢”)的衬词,使人听后,亲切动情。排话活动,一毁在堂屋或伙房中进行,演唱者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人,中、青三最喜欢听,有时也跟着学唱。只要有空,老人们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开腔唱,你一首我一首唱个不休。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情话花话是苗族青年男女用以交流感情的一种答白条理话,从它的内容上看,基本上
灌阳农具节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农具节在广西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其中以灌阳县的“二月八”农具节历史最为悠久。这个由“赶庙会”演变而来的传统节日,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沿袭千年。“二月八”起源于黄关镇的云台寺,该寺规模宏大,是桂北和湘南有名的寺庙,与湘山寺齐名。全真法师曾于寺中弘扬佛法,由于他德懋寿高,远近都尊称他为“无量寿佛爷”。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无量寿佛爷的生辰,这天佛法最灵,有求必应,就连所买的农具也经久耐用。以前每年二月八,桂湘边境的善男信女云集云台寺,焚香化纸,求神拜佛。此时正值春耕春播时节,各地商人便借机进行各种农具、农产品的交易,如犁、耙、扁担、箩筐等,逐渐形成集拜佛、商贸、观光于一体
龙胜侗族游艺民俗
侗族游艺民俗主要有歌谣、舞蹈、侗戏、曲艺等。侗族歌谣分为“耶”和“嘎”(歌)两大类,均为长短不等上下句结构,篇幅大小不一,一般每首三五十行左右,长的数百行,甚至数千行(如《开天辟地》有1800多行)。短耶每首四句,短歌只两行。耶类分为“耶堂”、“耶雕”(亦称耶铺)两种。“耶堂”,耶堂耶词,多为纪念和歌颂神化始祖及历代先祖创世创业垂世功德的祭祀颂词。“耶雕”,耶雕耶词,多为对人对事对物赞颂之词,有传统唱词,亦可即兴编唱。嘎类分为“嘎常”、“嘎锦”两种。“嘎常”按歌词内容、曲调、伴奏乐器及演唱场合、演唱形式,分为开堂歌、根源歌、酒歌、情歌、劝世歌、苦歌、敬老歌、拦路歌、琵琶歌、笛子歌、木叶歌、哭丧
华江瑶家迎亲歌
瑶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汉族有男尊女卑的陋习,瑶族却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瑶家,生男生女都一样高兴;在瑶寨也不存在男婚女嫁,而是男女双方都可以到对方家上门,双方的父母老了,都由青年夫妇赡养,不分彼此,因此,瑶寨没有“嫁女歌”和“贺郎歌”,倒有新婚之夜的迎亲歌。瑶族婚礼瑶家青年结婚之日,男方将新郎送上女方家(也可由女方将女儿送男方家),他们先讲一通礼仪,数一番“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花插左,仙地莲花开两朵;花插右,贤言喜来生锦绣,夫妻齐眉同百寿”的彩话后,双方又互相礼让一番,才让新人拜堂成婚。之后,主客入席,共饮36杯酒,端起杯子,歌声便响起来了:一杯酒,送上台,劝妹吃酒郎来筛。劝妹吃
侗族祭萨节
祭萨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卯日举办,是当地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节日当天进行了品侗家油茶、吃侗家糯饭、“萨”福进万家、侗族原生态歌舞展演、喝平安粥、侗家长桌宴等活动。传说关于“萨”,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萨”为保卫侗寨安全,在一次与外敌的战斗中,“萨”因寡不敌众,在黎平一个名叫“弄堂概”的地方纵身跳下悬崖,英勇献身。后人为缅怀她,便在寨中建起了专门祭“萨”的祭坛,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和管理祭坛的办法。日期祭萨分为春秋二祭:春祭一般在农历正月上旬,意为请求“萨”保佑侗人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秋祭一般在新谷初黄时节,意为答谢“萨”的保佑,庆祝全寨人丁安泰。在侗
抛绣球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聚集在地
阳朔龙尾瑶村瑶族风俗
阳朔全县有瑶民2400多人,绝大部分居住在福利镇龙尾瑶村。龙尾瑶的瑶民,史载来源于广东省肇庆府封川县猪记港。景泰元年(1450年),广西平乐府天宝县上北乡津平里的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纠众作乱,到处抢劫,乡民不得安宁。肇庆知府命令瑶民首领于同年润之月初三日领七姓瑶兵进剿,经瑶兵苦斗,杀死了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平息了患乱。后来赵通添、邓德堂、郑元安、李元应等人被留守大源瑶和小源瑶,东至金竹冲、长岭界,南至边山厄、倒地葫芦,西至冬笋塘、天堂岭,北至凉伞顶、笋山槽,此地应他们永远耕种。七姓瑶民落户龙尾瑶村现已550余年,当初的几户人家现已发展到佛子坳、河背村、新村、白鹤岭等16个村屯,共
留公十月香
留公十月香源于明朝万厉年间,通过追溯和纪念“双岐宫”(留公村的一座古庙)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来庆祝丰收、歌颂平安,因为农历十月是稻谷成熟、瓜果飘香的季节,所以村民把节日叫做“十月香”。为期两天两夜,期间有舞龙、舞狮、唱戏、秧歌等传统节目,还有篮球、下棋、打牌等文体活动。留公十月香日期:农历十月初十举办地:阳朔县普益乡留公村
阳朔七月半鬼节
阳朔人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是纪念祖先的民间节日。过去,每年七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就要把祖先的魂灵“请”回家中供奉于堂屋,一直供奉到七月十五晚,才把祖先魂灵送回山野,送的时候要在村边或者路口烧钱纸蜡烛和香。每到七月半,大人小孩都要吃粑粑,俗称吃“狗舌粑”。为何要吃狗舌粑,说法很多,已不可考,但流传下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所谓“狗舌粑”,跟一般的叶子粑基本相同,都是用粑粑粉调糊成团状,蒸制而成。但狗舌粑的形状是长方形的,不是圆形的,正像狗的舌头。狗舌粑里面要放馅,外面要撒上炒香的芝麻,并用高粱叶包实捆好后竖直架在特别准备好的竹叶帽盔壳四周,上笼大火蒸熟。狗舌粑粑粑用料讲究,又有高粱叶裹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