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大英县特产
大英县民俗文化
徐氏泥彩塑
“徐氏泥彩塑”主要传人徐兴国,自幼随父徐得亲学雕塑、绘画、书法艺术,其父徐得亲是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三台洋溪人),罗体成(蓬菜镇草西街人)关门弟子,时民间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美誉。“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泥塑用黄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徐氏泥彩塑”采用传统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透出古风雅韵,其作品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及受欢迎。1981年到1990年徐得亲、徐兴国父子被聘担任全部恢复丰都鬼城
大英深钻汲制技艺
大英卓筒井深钻汲制工艺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卓筒井古老的深钻汲制工艺沿袭了宋代钻井、制卤、晒卤、(滤卤)、煎盐的制盐工艺流程,堪称华夏一绝。一、钻井:以绳式顿钻钻井方法,既搭一长方形木架,利用杠杆原理踏起吊在杠端的大铁棒(铁棒下端如碗口大)。二、取卤:井打好之后便用大楠竹去节后下到井下搁开淡水,然后利用花车上的放蔑将吸卤筒放到井下将卤水盛满,再扳起花车,卤水便取出来了。三、晒卤:在晒坝里,晒盐架和井筒是一对好搭档,人在筒车里走动,将盐卤水打进竹筒倒入天船(晒盐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杆,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桠,水份逐渐
蓬莱大乐
蓬莱大乐2007年,蓬莱大乐被正式列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蓬莱大乐”作为巴蜀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巴蜀文化精品”、“东方神乐”。
耍旱龙
耍旱龙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耍旱龙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安乐办事处干屏村龙王庙及卓筒井镇周边地区民间龙舞。耍旱龙的道具有石雕龙王,竹编七节龙或十节龙,竹编龙头。耍旱龙时,在龙舞锣鼓的伴奏下,有的艺人抬着龙王,有的艺人舞着竹编龙头,有的艺人舞着竹编节龙,舞姿优雅、壮观。艺人们举起龙头在龙王庙前舞了起来,一些壮年男子从龙王井中提来泉水,纷纷向龙王身上泼去。舞龙套式主要有:五龙归位和蛟龙翻滚。五龙归位:五龙归位是龙头从中心点开始,分别要向东、西、南、北昂头、点头,龙身随之摆动,完成东西南北方位后,复归到原开始时的中心点位。蛟龙翻滚:蛟龙翻滚是长龙分顺时针和逆时针形成圆圈来回滚动。
象山花锣鼓
象山花锣鼓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花锣鼓是四川古代特色的音乐,创始于清朝,由当年象山民间鼓乐手组成‘公堂’(即乐队)开始在民间流传。花锣鼓的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钵和四个马锣组成,演出灵活,节奏跳跃,后来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下来。2004年5月,大英县境内发现一本清代象山花锣鼓乐谱,这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保存完整的锣鼓乐谱,全书共记录了《一顺风》、《节节高》、《挂帅》、《吊猴子》等90多首失传多年的四川古乐曲牌,象山锣鼓引起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