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特产
大理州民俗文化
白族树花会
洱源县三营坝子位于峰奇灵秀、“一山望四海”的灵映山麓,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白族农家会。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几天后,数万蒙舍诏将士浩浩荡荡开进了三营坝子。面对呈现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花海”,他们一个个眼花缭乱,拍手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被惊动、激怒的蜂群,猛叮入侵者。一个个被叮得鼻青脸肿,叫天喊地。千千万万只蝴蝶,也在蒙
白族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1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1。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
洱源火把节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各村寨的白族群众都要用各种形式欢度传统的火把节。洱源县则把火把节定为民族节。六月二十五日这天,洱海沿岸的白族群众要举行划龙舟比赛,各个村子都用木杆、竹子和干柴、麦杆等在村中空地上竖个二十多米高的塔型火把,火把上插着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升斗彩旗、挂上一串串梨、海棠果。白族妇女还要用野凤仙花的根捣糊后,把自己和孩子们的手指甲捂得红彤彤的。到晚上,欢度火把节的活动进入高潮,村中的长者将大火把点燃后,男女老少团团围住大火把欢腾起来,他们吹着唢呐,敲着锣鼓,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当火把上插着的梨果烧掉到地上后,人们争相去抢,谁抢着就意味着谁有福气,大人抢着便拿给自己孩子吃,
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是云南省弥渡县境内汉族、少数民族民歌的总称。弥渡民歌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的系统,是多种文化的汇合和凝聚,其主要的是以古滇的“河蛮文化”、“僰人文化”、“哀牢文化”、“爨人文化”融汇消失后形成的“南诏文化”为基石,融汇中原的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后发展起来的,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弥渡民歌作为一个音乐名称逐渐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弥渡发达的文化既是历史的厚赐,又是弥渡的骄傲。弥渡是中国著名的花灯之乡,”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正是弥渡花灯广泛性、群众性,历史性的高度概括。弥渡山歌民歌源远流长,曲目众多,异采纷呈。《
茈碧湖海灯会
茈碧湖海灯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是茈碧湖河头龙王段老三的本主庙会,来自洱源、邓川,大理、漾濞、剑川等地的白族,云集茈碧湖河头龙王庙,白天烧香祭祀本主,观看文艺演出和对歌比赛。晚上则在庙前空地上举办篝火晚会,观看彝族打歌,然后组织放海灯。近年来,为了开发茈碧湖旅游资源,由“海龙游乐园”精心组织的文化庙会(又称茈碧海灯会),活动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在三天的庙会期间,举办业余文艺汇演,洞经音乐演奏,民歌比赛、赛龙舟和游泳比赛,主办者还精心制作了数千盏海灯,这些海灯形式多样,各有特色,有荷花灯、鲤鱼灯、凤凰灯、龙王灯等。夜晚,沿湖的渔民把木船划到本主庙前,船上装载着早晨就做好的海灯,在爆竹声中由
三营二月初春庄稼会
三营二月初春庄稼会洱源县的三营坝子。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举行庄稼会,又名“树花会”。庄稼会除展销各种农具外,还出售药材,土特产、独特的儿童玩具、古代兵器及五颜六色的纸树花。相传南诏时期,六诏中最强盛的蒙舍诏王皮逻阁调兵进犯浪穹诏,浪穹诏将士从灵应山上砍来许多树枝、花枝,栽插在白沙河以北的三营坝子里,又在树枝花串上洒上蜜水和砂糖水,芬香的蜜糖味和花卉的清香,吸引来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结伴成群,落在树枝花瓣上。不久,南诏数万兵将,浩浩荡荡开进三营坝子,面对芬香四溢的花海,个个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攀枝、捉蝶,结果被受惊的蜜蜂叮咬得鼻青脸肿,疼痛难忍,顿时乱了阵脚。当时三营灵应山下个八村的部落
露天温泉春浴节
洱源地热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乡”、县城被誉为“温泉城”。除县城到处有地下热水外,不论在三营火焰山、牛街、炼铁、下山口。或右所温水、团结皮头村,都可觅到热水塘,洱源各地也就有不同的洗浴节。进入腊月到立春前后,邓川、右所一带的各族劳动妇女,都要咸群结队到就近澡塘,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浴,干干净净地过年。在牛街、三营一带,公路边还有个天然露天温泉,民间称“祛风塘”、又称“癞子塘”,该泉水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到该泉里沐浴,有祛风除湿,温宫滋阴的理疗功效、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当地和近临的白族妇女,都要到“祛风塘”里一浴,洗去一年疲劳,身心康健。在县城的九气台温泉,远近闻名。九气台村到处可见滚烫的热水,那
水族服装
由于受汉族影响,与当地汉族服饰区别不大。现在已无明显差异。水族服装的特点是“短衣长裙”,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喜深蓝靛色,民国以后逐渐易裙为裤。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与汉族“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裤的腰、臂部较紧、裤管较宽大,颇有点喇叭裤的韵味。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水族妇女的惯常穿着。青兰色短衫和长裤,结布围腰。胸前的银饰是节日才佩带的。结了婚的妇女用背带背着她的小宝宝。背带绣得十分精致,这也是她个人装饰的一部分。
闹春王正月
“闹春王正月”白语叫“搭哲娃芝高”。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日至十八日举行,地点选择在乡村大路上或宽阔的广场内。活动之前,由村中群众自报扮演角色。角色有堂官.副官、背弓箭者;有传牌、衙役、甲长、渔、樵、耕.读.士、农、商者;哑子、哑女、打莲花落者;教师、算命先生、神汉、斋婆,还有正月生子——“冲犯春王者”、计三百令人。其中女角多为男子妆扮。表演开始前,先由打扮成古怪滑稽的传牌人手敲铜锣,步行或骑马到附近乡村,传呼“闹春王正月”。以招徕观众。演出顺序、除“迎接堂官”、“审讯犯者”、“宣读圣旨”等几场集中在一个场地进行演出外,其余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各占一个场地进行。整个村子分几个场地进行表演或在同一场
田家乐
“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行于凤羽乡各自然村,“田家乐”演出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时间以各地栽插先后而异,有时也应邀到邻近村寨表演组织者一般由生产能手担任,称“秧官”或“副秧官”,“秧官”负责统筹安排“秧赛会”人员放水、犁田、耙田、拔秧、栽秧等各种活计。“副秧官”负责秧会的生活,记工和收支账目,待“秧赛会”结束,按劳付酬,结余的钱粮用于本主庙“打拼伙”,祭献“本主”,祈祷降福丰收,或用来做举行田家乐的开支。习惯上,“田家乐”的演出活动往往在“秧赛会”的原班人马内分配角色。“田家乐”表演场面大,角色众多,可达八九个人。有扮成秧官、副秧官的、有扮成差役、渔翁
白族唢呐
在洱源县,除了白、汉、彝、回、傈僳、纳西、藏、傣等世居民族外,一共生活着27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但有一个现象十分突出,无论是哪个民族,在家中遇到婚、丧、嫁、娶、竖房立石,过礼、拜寿等事时,都要有白族吹打乐来烘托气氛。这样一来,就让一直以来都是口耳相传的白族唢呐具备了成长的土壤,使其代代相传。在我国众多的吹奏乐器中,白族唢呐的吹奏是独树一帜的。它拥有丰富的,不与人雷同的曲目,其音乐语言独特鲜明,在洱源的广大地区,不同地域的唢呐吹奏者的同一个曲目,只是在某些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上有些许差距,主旋律却是基本相同。那些细微的差别,我们想一是口耳相传的不精确性。地理地域区别的表现形式所造成,但它的音色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