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 > 西宁特产
西宁民俗文化
塔尔寺酥油花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西宁25公里,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简称“衮本”,汉语称“塔尔寺”。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另有传说称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并将其供奉于拉萨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0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和工艺
湟中农民画
农民画,是我国绘画艺术长廊里一支鲜艳的民间艺术奇葩。我们可以从那绚丽的画面上,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就,体察今日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现农民的审美情趣这些令人感动的生活画卷,包含了农民们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以及对新生活的努力追求和对未来的梦想。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曾针对中国民间绘画感叹道: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用如此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他们巧借色彩构图,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其内容与他们的全部生活内容紧密相连。它能够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甚至被识字不多的农民所理解和青睐,成为一种时尚而成长于青海河湟谷地的湟中农民画,就是绽放在黄土地上的绚丽山花。曾长久地凝视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鎏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至400℃时,放入汞(1)。黄金与1的比例为1:7,加以搅拌后,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金泥”,在青铜器上反复刷匀,最后,用炽热的木炭烘烤青铜器表面,使1蒸发,黄金留在青铜器表面,成为一件金光灿烂的鎏金青铜器。根据清华大学科技史研究所所长华觉明教授在《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一书中指出,中国的
湟中民间绘画
湟中民间绘画分类主要有湟中农民画、建筑壁画、民间漆画三种。湟中农民画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画种。农民画出自农民之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受专业画的局限,内容朴实、想象丰富,不求比例、形似,不讲究光影、透视,作品以高原农民淳朴憨厚的感情气质、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绘画语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强有力的艺术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方面看,湟中农民画首先借鉴了民间刺绣色彩和造型手法,用深色作画面的底色,各种单纯鲜明的颜色作衬托,具有强烈的装饰风味。其次,吸收了油漆彩绘的表现手法,用同类的深浅浓淡渐次,进行色彩配置,画面既有民族特色,又有较强的时代感。其三,借鉴了“
绒毛画
绒毛画是以染色的羊绒为原料制作的工艺画。题材有人物、风景、鸟兽、花卉等。由青海省工艺美术公司首制成功。由于画面用绒毛制成,既有国画的明快潇洒,又有油画的浑厚丰润,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浑然一体,自成风格,成为青海特种工艺品,为中外游客所欣赏和收藏。(西宁)
塔尔寺藏传佛教“花架”音乐
塔尔寺“花架”乐队,是专为酥油花的制作、展供设立的僧侣乐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他们演奏的音乐称为“花架音乐”。因塔尔寺有上、下两个酥油花院,花架乐队也分属这两个单位,上酥油花院的乐队称为杰宗增扎乐队、下酥油花院的叫果芒增扎乐队,是两支性质相同的乐队。花架乐队是迄今为止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唯一的乐队。每年农历10月至12月,在长达3个月的酥油花制作过程中,花架乐队为各自酥油花院的每个重要制作环节演奏有关乐曲。在正月祈愿法会期间,是花架乐队集中演奏的时期。当正月十五晚上,两院封闭制作了三个多月的酥油花全部上架,在典雅古朴的音乐声中,美轮美奂的酥油花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酥油灯交相辉映,潮水般的人
塔尔寺藏餐制作技艺
塔尔寺僧众主要食品是面粉、奶类、肉类和糌粑。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基本为一日三餐。塔尔寺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闷、炸。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注重“绿色”和“保健”。藏餐的主要原料大都来自无污染的高原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塔尔寺僧众在独特的居住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术。无论是从种类上,还是从营养价值上都为世人瞩目。塔尔寺僧人的饮食生活,由于受藏、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糌粑、酥油、曲拉
湟中会龙山雷祖庙会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母殿、三清殿等,佛教:菩萨殿、露天大佛等,藏传佛教:宗喀巴、四臂观音等)。多元信仰的存在充分反映着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诵经祈福、正一道士传度授箓、拜斗消灾、怀古祭祖、舍散济孤等、是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宗旨,传递“忠、孝、仁、信、节、义、廉、勇”的传统美德。会龙山雷祖庙会全年共有十次祭祀活动。分别为:正月初九“玉皇诞辰”;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农历三月三“西王
塔尔寺四大法会
塔尔寺每年举行四次祈愿0会,当地的僧俗群众俗称为“四大观景”。因为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是佛教的斋月,在这4个月中塔尔寺都有传统的供养法会。法会期间寺内举行诵经、讲经、辩经、祈祷、施供、布施、跳神舞、展献大佛、转金佛等佛事活动,既是塔尔寺的四大佛法盛会,也是传统的佛教节日。塔尔寺四0会是青海宗喀地区(西宁湟水流域)重要的民俗活动,法会期间省内外的游客和方圆百里的群众像赶盛会一样云集在莲花山间,塔尔寺四0会宗教文化、节庆法会辐射和涵盖青藏高原和藏传佛教文化信仰圈。塔尔寺四0会以节庆日形式凝结成各种形态在信仰、礼仪、演示艺术、造型艺术、民居、禁忌等各个方面呈现灿烂多姿的文化多样性。正月祈愿0会
湟源严酿皮制作技艺
酿皮是湟源丹城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酿皮加工用“蒸”、“馏”两种方法,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蒸的酿皮,色褐沉重,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酿皮是用当地的小麦加工制成的食品。因为它经济实惠,调料独特,味道鲜美,很得群众的称赞,男女老幼都爱吃。清道光年间丹城有一姓严的经营酿皮,人称“严酿皮”,他卖的酿皮有凉有热,在当地很有名气,现在除了他的孙子严国成外还有许多有这门手艺的人。“严酿皮”的调料,醋中泡草果、大香,用热菜籽油泼制成鲜红香辣的辣椒油,蒜泥用菜油浸渍,还有芥末汁等。调出的酿皮以辛辣为主,诸
大通桥儿沟砂罐
桥儿沟砂罐是民间陶器制作工艺之一。砂罐底小肚大,口小,大的高二十多厘米,小的有十多厘米,同时具有耐高温、耐酸、耐碱、韧性好、不炸不裂等特点。工匠们烧制坩埚时,发现砂罐皮层较厚,不易传热,耐腐蚀,温度均匀,恒温性强,它熬出的肉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药汤剂,药性不变,其他任何金属制品远不如此,便试着制作砂罐,形成了当地制作烧陶工艺。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种类繁多,无沙眼、无裂纹、不夹生、不变形,它是河湟地区人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如今砂罐品种繁多,有熬药的无耳砂罐,炖菜的双耳砂锅,烧菜的四耳火锅,煮粥的饭甑罐等,各式各样,造型丰富,满足了群众的各种生活需要。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1076项目编号:II-146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西宁市是青
塔尔寺花架音乐
长久以来,美丽的青藏高原上盛开着一种独特的酥油花,以酥油为原料,调以鲜艳的颜色,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形象,用来礼佛供奉。在青藏高原大大小小众多制作展出酥油花的寺院中,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技艺也最为精湛。塔尔寺花架音乐就是为酥油花制作和展示而演奏的音乐,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音乐形式。酥油花的展出是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法会上,法会期间广大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转经、祈祷、磕长头、顶礼膜拜,气氛十分热烈。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举行规模盛大的酥油花灯会。塔尔寺内灯火通明,上、下花院分别在辩经院的南面和东北面搭建宽阔的长方形灯棚,将精心制作完成的酥油花架摆放在各自
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