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特产
洛阳市民俗文化
九连灯
九连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又称九莲灯)。之所以叫九连灯,一是体现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数字有其特定的含义,“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五”之尊代表皇帝,代表至高无上),二是九人执灯表演,九灯翻动相连。九连灯传入新安县刘岭村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刘岭村王姓人家有人在朝任职,主管宫廷礼乐,告老还乡后,将九连灯这门艺术传于后人,并规定只在本村本族延传,外姓人不传,外村人不传。至今相传十几代(据记载有300余年),豫西地区只此一家。九连灯传入民间后,随着时间推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变化。其表演内容很多,可随编随演。主要有:《瓦岗英雄》、《忠臣救王》、《雷奴救主》等;对字内容主要根据宣传形势需要而定。
唐白瓷烧制技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制瓷业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洛阳周边的制瓷窑场出现了空前的兴旺发展。唐白瓷烧制技艺始创、发展、传承于河洛地区,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开创了中国陶瓷制作“南青北白”的历史,被称作中国古陶瓷文化的“活化石”。唐白瓷烧制技艺创于北魏,盛于唐,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唐代早期,巩义窑掌握成熟的白瓷烧制技艺,成为唐白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窑口。唐代中期,巩义窑白瓷制作达到最高峰。宋代,巩义窑走向衰落。虽然流传千年,但这种古老技艺至今一直在洛阳民间流传。巩义(原隶属洛阳)属典型的豫西浅山丘陵区,地层下蕴藏着丰
武皇十万宫廷乐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酷爱诗歌舞乐,一生长居洛阳,称帝后又定都于洛阳。她曾出资二十万两脂粉钱,其中十万两雕刻了至今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十万两精心培育了因此而得名的专供皇族贵胄们欣赏的“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每天都要在万象神宫进行演练,寓意武皇的十万江山稳如磐石。武皇十万宫廷乐舞以气势磅礴、雍容华贵构成了中国中典音乐舞蹈的灿烂和辉煌。
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属于传统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它是一种传统信仰文化。  2008年由洛阳市申报并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992X-85),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  人们敬关公,拜关公,实质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所有华人的美好愿景,这种精神和愿景由抽象而逐步完善,因关公而具体而完美而凝聚积淀为一种信仰文化: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人伦
白马寺金银器制作技艺
白马寺一带金银器制作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在清代达到鼎盛。世居此地的王氏一族,靠祖传的金银器制作技艺为生,在当地颇有名气。据记载,清道光年间,王氏族人王继曾建起金银器加工作坊,开始规模化加工生产金银器,白马寺金银器制作进入了鼎盛时期。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王家的金银器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该技艺继承了从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历代金银器制作技法,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以纯手工的方式呈现金银器的艺术魅力。  白马寺金银器分为器物和饰物两大类,制作技艺繁多,主要有范铸、锤揲、錾花、刻花、焊接、抛光、鎏金、镶嵌、错金银、掐丝、炸珠、镂空、浮雕等。
十六挂转秋
十六挂转秋是洛阳市孙村的汉族民间娱乐。创制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朝福王就藩洛阳时,“十六挂转秋”主要供王府娱乐,如今属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  白马寺孙村孙氏祖籍山西省榆次人,明初洪武初年始迁居洛东郊孙家村,此村原名积闫镇。孙氏十六挂转秋是在原来的“车轮秋”、“四挂秋”、“八卦秋”的基础上演变、创造、发明二来。明朝中期嘉靖年间,孙氏祖人孙希贤(六世,学历“贡生”)发明,同其侄孙缵烈(庠生)带领下,孙氏能工巧匠将“十六挂转秋”创造成功,并于每年正月初五开始搭秋,过了农历二月二将秋拆除。因“十六挂转秋”形势大、耗资多、用工多、拆后不易保存,若是太平盛世搭秋还好办,
二鬼摔跤节目
 “二鬼摔跤”虽称为“二鬼”,实际上由一个人表演。表演时,演员穿上特制的服装,道具为木头刻绘成的两个造型夸张的鬼头,面对面,衣服有两件棉袄外套、两件大褂,衣服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木偶手臂做互抱状,所着袍垂下可覆盖表演者头、肢等部。木偶内部有4根绳子,有两根系于演员腰部。演员两只手拿板,匍匐于地,手臂亦着长靴,然后“二鬼”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托举等动作,互踢互绊,做厮打状。其表演可在舞台上进行,也可以在地上进行,有的还在桌子上进行。以前,一到春节,群众在洛阳就可经常看到这种活泼有趣的传统节目。现在因为会耍它的人越来越少,已经不多见啦!
鬼谷子的传说
一、出生很早以前,有个小村子里,近邻两家同年同月生下一崽一女。男孩取名叫牛仔,女仔取名叫玉花,两个孩子从小很要好,常在一起玩耍,打柴和放牛。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小孩都长大成人了,牛仔成了大后生,玉花也变成了大姑娘,也许是长期在一起的缘故吧,这一对年轻人相互间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并瞒着双方的爹娘私订了终身。那时候,后生与姑娘常在一起是很少的。听说牛仔和玉花私订了终身,双方的爹娘都非常气愤,便开始对他俩严加管教起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让出家门。就这样,一对情人失去了见面的机会。牛仔在家日不吃,夜不睡,时间一长就得了相思病,一天天地瘦下去,不久就死了。玉花家听说牛仔这样的好后生一下死了,吓坏了,
洛出书的传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经·系辞上》对“洛出书”最早进行了记载。“河图”,出于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对此人们已是耳熟能详;而“洛书”出于何处?一直疑窦重重没有定论。“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远古时代河图洛书的传说,成为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巨大悬疑。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为“洛出书处”找到了答案:洛书出自洛宁——即河南洛阳市的洛宁县西长水村。传说在远古时的一个夏天,大禹凿开龙门,伊河在龙门南形成的湖水流入了洛河,从湖底浮出一个足有磨盘大的乌龟,大禹的手下见了,忙挥剑去砍,被大禹拦下,随后,大禹把这只乌龟放入洛河。有一天,洛阳城都被大雾笼罩,大禹率
刘秀的传说
西汉末年,王莽纂夺了皇位,汉室之后刘秀逃到河北,招兵买马,想讨伐王莽重振西汉。王莽得知,立即命各路官军来剿。刘秀抵挡不过,只好带人马而逃。这里讲的是刘秀逃至磁县时留下来的故事。大意失将相传,刘秀当初势力单薄,被王莽撵得东躲西藏,节节败退。一天,刘秀带着人马逃到一个村子(即现在磁县的留旺村)的时候,天色已晚,又累又饿,便令将士们在村里休息过夜。一员大将闻之,对刘秀说:“官兵刚被甩掉,想必这时正在寻找我们的踪影。”刘秀说:“依你之见呢?”大将说:“此地不是久留之地,还是快快赶路为好。”刘秀摇摇头,却强令将士住了下来。三更时分,月黑星高,人马睡得香甜。不料,那驻守邯郸的王郎果然追了过来。这王郎是王莽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洛阳水席是河南洛阳特有的地方菜肴,选料讲究,味道鲜美,风味独特,与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2008年,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因为洛阳水席每一道才都离不开汤汤水水,而且上菜程序是吃一道换一道,如同行云流水般,故名水席。洛阳水席另一个特色是素菜荤做。如洛阳水席中有名的“洛阳
唐三彩烧制技艺
它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它以生动的造型、缤纷的色彩、华丽的外表为世人所喜爱,但是古代文献中不曾见到对它的记载,它长久地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然后,它的光芒终不改被黄土所掩埋,被世人发现的它,旋即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品,被顶礼膜拜。它就是唐三彩。唐三彩烧制技艺是我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因最初以黄、绿、白三色为基本釉色组而得名,又因其珍品大量出土于唐东都——洛阳,故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著名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和王国维命名)。在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三彩的诞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汲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
偃师社火
偃师社火一、狮子舞偃师县狮子舞从形式上可分三种。一种称文狮子,又叫“硬圈狮子”。就是在狮子皮内撑一竹圈,外形与真狮子大体相同,唯脚上制一钢爪。另有一人扮作文人,头戴软巾,颏下三绺长须,褶子穿着,手持拂尘,用一铁索牵引狮子。此种狮子,常要地摊。斗狮子者称“回回”,持长矛、大刀、九节鞭等类武器,单人与狮相斗。在搏斗中,翻滚跳跃,动人心魄。因比较费力,故几分钟就得结束一个套路。另一种是“软皮狮子”。作一狮皮,表演者下肢到脚面束上皮毛狮爪,有的穿一软靴,二人操作,前者摇头瞪目张口,后者摇尾,或翻滚或直立,或跳跃或攀高,二人配合默契,除了表演耍地摊外,还可表演登高台、上刀山、卧麻杆床、上老杆等特技。在表
靠山黄
靠山簧又叫靠山吼、靠山黄、“豫西调”下五音、或西府调,也被称为靠调戏,它是河南梆子中的牡丹,是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十字调”梆子腔与传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俗称“靠调”)相结合的产物。靠山簧最早多流行于豫西山区。以宜阳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临汝县、汝阳县为多。冯纪汉所著《豫剧源流初探》一书称靠山吼为豫剧西府调形成的基础。目前人们对“靠山黄”解释说法不一。一说为靠山里的黄戏。另一说,这种戏靠山搭台、唱腔粗野、谓之“靠山吼”。而靠山黄老艺人们却说它的部分曲牌,如(一锤安)(三起腔)等,一句唱词唱三次,下三次鼓簧,两次重复去词,短句靠在长句上,谓这“靠三簧”。相传,靠山黄源于弋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