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特产
哈尔滨民俗文化
五常珍珠球
珍珠球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郎国兴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京旗文化重要内容,分布在五常市拉林镇及周边乡镇。明朝时,满族青年男女把“绣球”比作大颗珍珠,在陆地上竞相往鱼篓投掷,投中者预示能采出更多的珍珠,后逐渐形成一种攻守兼备的民族球类项目。1644年清军入关时带到京城,供八旗子弟游戏。珍珠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被国家确定为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重要参赛项目。
方正剪纸
方正剪纸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方正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倪秀梅(国)陈洪霞王媛方正剪纸是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区域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清朝中叶起源于黑龙江方正地区。其既有东北少数民族剪纸的粗犷,又有中原剪纸的细致流畅,是本地土著民族剪纸与外来剪纸相互融合的技艺,剪纸艺人自制、改制工具,创造发展有古朴剪法、装饰剪法和套色剪法等几种剪纸方法。内容强调本地人的生活风貌,有挂钱、墙花、棚花、灯笼花、喜花、鞋花、枕头花及幌花等形式。方正剪纸艺人师出多门,师承关系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
五常东北大鼓
五常东北大鼓项目批次:国家级第2批、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晓华五常东北大鼓又称“东北大鼓窝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艺人操三弦自弹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艺人,并有琴师弹三弦伴奏。唱词文雅讲究,曲调华丽清雅,故事曲折迷人,与当地的粗犷民风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50年代五常地区学习东北大鼓的有数百人之多。
宾县柳编技艺
柳编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宾县文化馆黑龙江宾县民间自清代起就有柳编手工艺人的柳编活动,一般为秋季购置原条,春季栽植至放叶后剥皮变为白条。工艺流程一是剥皮,二是浸泡,三是选料采底,四是起翘上模,五是去模上箍,手工技艺独特,手工制品精美。柳编产品主要有:簸箕、笸箩、花篮等10多种。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冰灯历史悠久,近代黑龙江人就在冬季拿盆、桶等模具盛水冻成冰罩,内置油灯或蜡烛照明,相沿成习,流传至今。哈尔滨的冰灯冰雕以冰为材料,以水为粘接剂,运用砌筑、雕镂、浇冻和镶嵌等技法制作出各类冰作品。冰作品配置多种灯光后组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开合自然的景区,辅以多种手段,达到形、光、声、动的和谐统一,形成璀璨生辉的冰造园林。冰灯可分建筑、雕塑、盆景、书法等若干品种。
阿城泥塑
泥塑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丁敏安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阿城泥塑主要选用阿城阿什河一带有些粘性又细腻紧致的泥土,经过捶打、摔揉后,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外象,再经过修改、磨光、自然晒干、高温烧制最后成型。主要作品有人物、动物艺术品及饰品等。
匏器制作技艺
匏器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庆成火匏产品有限公司匏器,俗称葫芦器,又称女真器或龙江大匏,是将天然葫芦在种植过程中以模具控制其生长成型的技法,是天然加人工技艺而形成的天人合一之作。匏器涉及领域极其广泛,如乐器中的匏琴、酒具中的八仙樽、装饰器中的蒜头瓶、文房四宝中的笔洗、佛教中的神器及厨房中的米丰罐等,数不胜数。
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
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秋林食品厂代表性传承人:侯勇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始于1900年,由俄国人伊万·雅阔洛维奇创建的哈尔滨秋林食品厂的俄罗斯传统工艺。其以精粉、酒花、白糖、食盐等为主要原料,经鼓醪子、发酵、揉面、成型、烘烤等工艺制作而成。该技艺有三个特点:一是用硬杂木烧炉,面包烘烤1小时左右外壳微焦而脆,内瓤松软可口;二是用酒花发酵,可使面包具有诱人的酒花芳香;三是采用传统的3次发酵工艺,使面团发酵充分,风味独特。
双城二人转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黄启山姜永山双城二人转是黑龙江20世纪中叶传统二人转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表演讲究淳朴、深厚、大方,唱腔婉转动听,在黑龙江传统二人转0类拔萃。
依兰民间故事
依兰民间故事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依兰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刘忠生依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就有民间故事流传。著名的清末秀才赵宝廷于民国初年在依兰办过民间故事讲习所。1978年在黑龙江省民研组织的支持下,依兰县成立民间故事小组,搜集整理民间故事3000余篇。《依兰民间文学集成》1987年出版,书中“徽钦二帝坐井观天”、“三姓出美女”等8篇故事入选国家卷,50余篇入省卷。
桦树皮画
桦树皮画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刘恒甫桦树皮画属桦树皮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以白桦树皮为原料,采用缝、刻、粘、雕、涂等多种工艺镶拼、叠压、镂空,从手工着色到最终装裱成画,要经过16道工序。既综合了传统桦树皮制品的制作手段,又增添了许多富有美感的装饰性元素,古朴自然,环保清新。
木雕重彩
木雕重彩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翟孟义阿城的木雕重彩是用浓墨重彩覆盖木雕本色的民间手工技艺。多使用张广才岭特产的紫椴木为原料,需经11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以关东风情为主题,内容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传神,具有金源文化、满族文化和关东文化的浓郁氛围,传递着关东文化的基因。
满族盘酱制作技艺
满族盘酱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书凯苏绣芝满族盘酱制作技艺是满族用豆制酱的传统技艺,由于多在营盘中食用,故称“盘酱”。制作方式:用上好的黄豆烀熟做块,开春做酱引子一齐下缸,搅动成粥状,加水、搋、揉至酱中插根筷子不倒即可。缸口盖上纱布或盖帘,适当晾晒,3-5天翻搅一次,不需打耙撇沫,10天左右即可食用。盘酱似红糖,色泽暗红,自然无豆瓣,香味扑鼻。
老厨家·滨江官膳传统厨艺
老厨家·滨江官膳传统厨艺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老厨家道台食府代表性传承人:郑树国老厨家·滨江官膳传统厨艺发祥于清恭亲王府,形成于哈尔滨滨江关道,已逾120年历史。其沿袭了宫廷菜的基本架构,以满族传统菜为基础,京鲁风格为主体,吸纳南方名吃与西餐精华,历经四代名厨承扬,中俄合壁,做工精湛,独具哈尔滨官膳文化特征。
老都一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
老都一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老都一处餐饮有限责任公司代表性传承人:冯平老都一处始建于1929年,是哈尔滨市首创的以经营三鲜饺子和京味酱菜的“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三鲜水饺海鲜量大、皮薄馅匀、汤满汁足、松散软嫩、鲜而不腻。饺子馅选用中等肥瘦前槽肉,配置上等海参、干贝、中海米等,加以贝汤、鸡汤精心调制成馅,再撒鲜菜,选用精制面粉,面皮成薄厚均匀的“吃碟皮”,开水下锅,宽水急火煮。老都一处京式熏酱菜为北京正阳楼风味,煮酱香料袋和药料配方独特,卤酱制品有增香保鲜、开胃解毒作用。
老鼎丰中式糕点制作技艺
老鼎丰中式糕点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老鼎丰食品有限公司代表性传承人:郝宏庄老鼎丰始创于浙江绍兴,1911年由绍兴王阿大在哈尔滨创建“哈尔滨南味点心货栈”。在近百年发展过程中,老鼎丰几代传人已将南派糕饼与东北糕饼技术精华融合为一,其配方独到、工艺独特、色香味形俱佳,形成“哈式糕饼”。老鼎丰糕点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口味独特,品种繁多,其质、形、色、香、味都属百年秘制技艺。
双城东北大鼓
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赵德厚东北大鼓在双城市已历经五代传人,在长期演出实践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的精华,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风格。有“奉调”、“东城调”、“南城调”和“西城调”等不同流派,特征鲜明,曾在双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
金源青铜镜透光工艺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徐子云王民褔青铜镜透光技艺西汉时已出现,民国初年,阿城铜匠王升挖掘研制出透光铜镜制作工艺。阿城为金代开国都城,故冠名金源。青铜透光工艺指在铜镜铸造冷却和研磨加工过程中,利用独特配比的金属,经手工制模、腊型、烘焙、浇铸、打磨、透光等10道处理工序,制成的铜镜在太阳光平行强光的照射下,能把镜背的图案清晰地反射到对面的墙上或白纸上,效果神奇。其工艺技术关键是金属配比、镜面厚度和研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