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河池 > 东兰县特产
东兰县民俗文化
春榔舞
春榔舞又叫“木棒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为“特榔”,是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音文艺活动。该舞始于宋代,是由壮族先民练武演变而成。春榔表现一种欢乐情绪,有时还以铜鼓、牛皮鼓伴奏,响声在群山中回荡,十几里外都可以听到。新加坡多次到县、地区演出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中国民舞集成、广西》丛书,1989年9月被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拍成电影向国内外发行。1992年11月还被中国首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邀请到桂林为首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演出,历时一个多月,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洲客的好评。
布努瑶族祝著节
祝著节又称努节,是布努瑶族一年一度拜祭先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是布努瑶族拜祭其始祖密洛陀的重要活动,过节这天,瑶族人家杀猪宰羊,摆设盛宴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祭祀仪式后,带上糯米粽粑、彩蛋等食品,纷纷赶到开阔的山腰或山口聚餐饮宴、敲打铜鼓、唱歌跳舞、射弩、捉迷藏、斗鸟、斗牛、赛马等,特别是男女青年日夜对歌。一般活动一天一夜方散,东兰以三弄瑶族乡为最盛行。
东兰铜鼓舞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的壮族地区。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支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夺取雄壮,鼓点变化多端,舞蹈气势磅礴,气氛热烈,既有浓郁的生浩气息,又有强烈火的民族风格。曾多次在县、市、自治区舞台表演,获得有关部门的奖赏。并已入编《中国民舞集成广西》和《广西百科全书》等书籍。
东兰蚂拐节
蚂拐节又叫“蛙波节”,也叫“蚂拐歌会”。是红水河畔壮民族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蚂拐是壮族先民崇厦的雨神,传说古时一个牙游的妇人,家住雷乱塘边,因嫌蚂拐日夜欢叫不得安睡,就烧开水倒入塘里烫死蚂拐,侥幸活下来的蚂拐上告状,帝即令干旱三年,以惩罚人间。壮民始祖布洛陀为丞救子民,责令人们以厚礼埋葬和祭祀蚂拐,以感动上苍,赐予人间风调雨顺。节日从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底或二月初,长达一个月左右。节日程序为;报蚂拐、祭蚂拐、葬蚂拐、面具草裙会、赛铜鼓对歌。东兰县内红水河畔沿袭下来的蚂拐歌圩有100多处;最为著名的是巴畴乡的巴英村,节庆为时整一个月,活动的原生态性保存完整,风情独
东兰壮族分担饭风俗
东兰县大多数乡镇的壮族民间,盛行着一种名日“分担饭”的风俗。据传,这种分担饭自古有之。它是壮民族同舟共济,助人为乐美德的一个缩影。分担饭,即同村同族中,谁遇到红白喜哀事,全本除在人力上相助外,同家族中的各户都据自身能力的大小,为主家分担二至三五桌不等的接待哪方来客,都由各户自报,然后操办主家召集各分担户主商量定下,操办当日,主办户只需按每桌饭菜供给分担户三至五斤猪肉和一二斤“土茅台”——当地土酒,其余烟酒鱼肉,均由各分担户务齐。宴宾当日,各分担户专人到村前路口迎候客人。是喜事的分担户主在大门前迎接客人,边敬上酒烟边说“多谢光临”,“路途辛苦了”一类的话,并相互攀肩拉手进屋。落座后,客人如觉
东兰青蛙歌会
因为有山歌传情,因为有铜鼓抒意,东兰的青蛙歌会醉倒了四方来客。青蛙歌会又叫蛙婆节和青蛙节。青蛙节主要的活动内容是人们通过送青蛙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在长达半月一月的歌会活动中,青蛙所以成为万民同欢的对象,皆因传说她是天神婆和雷王公的女儿,专管人间福祸,能呼风唤雨,预报丰年吉祥。东兰壮家人对青蛙的历久不衰,至今沿下来的歌圩就有164个。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东兰壮家人便敲锣打鼓到田野去找青蛙,一年一度的青蛙歌会就这样开始了。随着三声土炮响,田野上沸腾起来了,人们为找到蛙婆(即越冬的青蛙)而欢呼相告,刹那间,山上幡旗竖起,中锣鼓喧天,田头人山人海,歌声如潮。随后,男女老少前呼后拥,敲着铜鼓,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