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黄埔区特产
黄埔区民俗文化
波罗诞
波罗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风俗,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波罗诞庙会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民间传统庙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南海神庙(波罗庙)方圆数十里的民众都前来“游波罗”,包括水上、陆上地区都热闹非凡,四乡云集赶赴庙会,热闹程度胜似春节。当地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把游庙会与人生大事相提并论,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波罗诞起源于何时,于今已难考证。但波罗诞的盛况却可以在南宋人刘克庄的《即事》诗其一、其二中窥见端倪:“香火万家市,烟花二月时。居人空巷出,去赛海神祠。”“东庙小儿队,南风大贾舟。不知今广市,何似古扬州。”明代之后,南海神
从化水族舞
从化水族舞是从化市温泉镇草塘社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草塘社多处地方辟有水塘,农民形成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自发组织队伍表演以鱼虾蟹蚌为主体的水族舞。水族舞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常于春节、元宵节及庆祝-组队表演。水族舞流传坊间200余年,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深受人民喜爱。
舞春牛
牛是农业社会的重要生产工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有立春之日送勾芒土牛之俗。《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七中详细的记载了清代皇家迎春之礼。旧历上也多印有芒神春牛图。立春之前一日,有司筑泥造芒神、土牛,涂之以丹青,堆之以春山;立春之日,芒神土牛出,导之以鼓乐,至官府造春棚前,众人祭祀,后鞭土牛,须臾即毁。清代前中期,客家人从粤北陆续迁入广州市萝岗区境内。居住在山区的客家人,将立春之日迎芒神土牛的仪式衍生为舞春牛,祈求六畜兴旺。
广州客家山歌
广州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是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客家山歌伴随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演进,赋、比、兴手法可溯源至十五国风,歌词近似竹枝词,受到江南吴音的影响。明代就有客家人从粤东北辗转来穗,客家山歌也随之而来开始传唱于羊城,并融入广府文化特色。客家山歌在广州的越秀区、天河区、花都区、萝岗区、增城市以及从化市都有传唱。
波罗粽制作技艺
波罗粽制作技艺波罗粽是黄埔区南海神庙周边农村为庆祝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波罗诞而制作的独特美食,流行于参与波罗诞会景的十五乡,以南海神庙所在庙头村的波罗粽最为著名。波罗粽的独特之处在粽叶和蒸煮两方面。其粽叶特选蕉叶,每年7月后,村民就开始采集蕉叶回家,先用开水煮泡,杀青、去除苦味,然后晾干,保留蕉叶特有的植物芬芳味道。粽包好后,需用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煮熟后,晾干,叶、料才融为一体,风味独特。
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
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是伴随萝岗香雪的盛名而流传开的。早在明代中后期,萝岗香雪便已声名鹊起,可以推测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已流传了数百年。萝峰山上玉岩书院有不少与萝岗香雪有关的文物古迹,如:玉岩殿的一副清代对联:“泉石清幽,地僻千年,一洞烟霞堪入画;峰岚拥护,天围四壁,满山梅荔自成庄。”等,也可以推测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至少在清代便已广为流传。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主要流传于萝岗区范围,由于萝岗香雪的盛名,在广州地区也有着广泛影响。自古以来,萝岗的梅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当地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曾吸引了众多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来此踏雪寻梅。萝岗香雪的故事传说不仅反映了萝岗香雪自然景观的胜景,也反映
金花娘娘的传说
金花娘娘,又称金花夫人,广州人称其为“送子娘娘”。金花娘娘是广府人传说中的生育女神,缘起于广州,普及全省各地,以珠三角一带为最。金花是岭南本土的神。广东地处岭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上长期受中原地区影响。唐宋以来,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也受到中东及西方的文化影响,因而,广东的宗教文化信仰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但本土的神却显得凤毛麟角,金花娘娘是流传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国传说中的女神仙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专门保护女性的女神仙更是罕有,而金花娘娘却正是广东地区女性的守护神。
玉岩诞
玉岩诞祭拜的是萝岗钟姓始祖钟玉岩,距今已有78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祖先崇拜,举办的地点在“玉喦书院”,祭祀活动有文会、水果比赛等,这些本来与祭拜祖先没有联系,但在玉岩诞中却是主要的祭拜内容,几百年来,逐渐演变为颇具当地特色的民俗。文会活动期间,钟姓子孙在吟诗作对相互切磋之中,缅怀先人的高风亮节,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果比赛的组织、场面、规模都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