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 > 禅城区特产
禅城区民俗文化
佛山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是我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因在广东佛山生产而得名。始创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至抗战前,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佛山木版年画的体裁与形式,具有强烈的岭南文化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门神、年画、神相等,以红、绿、黄、黑色木版套印,吸收了佛山剪纸、刺绣、铜凿金花等民间艺术特色,线条粗犷刚劲,加上工笔绘彩、勾金粉等表现技法,使画面富丽堂皇。其中以硍硃填丹的佛山木版年画最具特色。2006年5月,佛山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佛山祖庙庙会
佛山祖庙庙会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融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活动。佛山祖庙庙会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建立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由此可知,清代以前在遍布广东各地的真武庙中,以佛山祖庙“历岁久远”,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成为“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使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据史料记载,一年中佛山祖庙祭祀的主要活动有
石湾陶塑技艺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路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名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味,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
佛山十番
佛山十番是民间器乐曲种,历史上分布在南海县佛山镇方圆五六公里的范围,有二三十个十番会。据老艺人口传,佛山十番约于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与苏南十番锣鼓关系密切。苏南十番锣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但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流传线路的飞钹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锣鼓的常用乐器,并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器乐。它的最大特色,是轻薄小钹不按常规碰击,而是一手执钹冠,一手甩动穿上绳子的另一钹擦击,十人八人同时表演各种花式,有很强的可舞性和可观性,故名“飞钹”。这种“
佛山祖庙北帝诞
佛山祖庙北帝诞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宗教性、娱乐性、世俗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它的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佛山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北帝,又名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珠江三角洲民间则多习称为北帝。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佛山祖庙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5)建立以来,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很早就形成了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规矩,使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神权为一体的著名庙宇,华南著名的民间信仰中心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佛山祖庙北帝神诞,在诞期不仅要建醮贺诞,而且还举办各种祀神庆典活动。北帝诞的活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北帝诞庆典期间的仪式,
行通济
“行通济”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经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原为普通民间习俗,后成为举镇参与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到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明代以前是东平河支流),水路可通四乡,陆路可达邻村,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为佛山重要的交通要道,更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为求来年生意顺境,便
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创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是广东省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佛山狮头最大的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设色鲜艳美观,制作精巧坚固,在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佛山狮头源于明代,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在明代,佛山一带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发出“连连”的怪叫声,百姓称为“连兽”。这怪兽时常夜出糟蹋农作物,残害禽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百姓相议要消灭怪兽,就根据称为兽中之王的狮子形象特点,用竹篾、彩纸制成形状凶猛的狮子,再用彩布做成狮身,挑选精壮汉子戴着狮头,带着锣鼓,埋伏在怪兽出没的地点。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猛向怪兽冲去
佛山灯色、剪纸艺术
佛山灯色、剪纸是佛山市一种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佛山灯色多彩多姿。有用丝绸、竹蔑和铁丝为原料做成的各式彩灯,争奇斗艳;有以灯芯、通草、芝麻、瓜仁、刨柴等做成的秋色灯,庄重朴实;有以竹蔑、各色尼龙布做成的各种拟人状物,栩栩如生;有的两公尺见方,小的只有一只乒乓球大小,真是五光十色,诸奇毕具。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的灯色扎作艺术作品每年都应邀到国外展出,受到国外各界人士欢迎。所展出的艺术作品,曾两度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纪录大全。佛山剪纸包括单色剪纸、套色剪纸、纸写、纸衬、铜写、铜衬和铜凿等,品种繁多,它既有我国南方剪纸剔透美丽、明静清雅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方剪纸苍劲浑厚的长处。铜凿和铜
北帝诞庙会
北帝诞庙会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个融民间信仰、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其中以佛山祖庙北帝诞庙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北帝,又称为玄武、真武等,是道教司水之神。佛山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腹地,为水泽之乡,因而在民间崇信的诸神中,北帝地位尤为显赫;加之宋代以来佛山“以鼓铸为业”,为防水患及火灾,佛山人自宋元丰年间始建供奉北帝的祖庙以保平安。明清以来,随着北帝崇拜的登峰造极,北帝逐渐人格化,成为主宰佛山侨寓和土著居民精神领域的“大父母”。作为北帝崇拜的载体,祖庙以其“历岁久远”,成为佛山“诸庙之首”,清代以前所形成的乡耆、士绅来祖庙议事的“庙议”制度(清顺治前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