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蕉岭县特产
蕉岭县民俗文化
蕉岭竹板歌
竹板歌蕉岭县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和政治斗争中,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清乾隆喜庆年间,民间始有“五句板”曲艺流行,“五句板”以五句为一段落,每句基本七字组成,一、二句和三、四句各押一韵,念白合乎平仄,富有美感。修辞多用比喻、双关、喝后、联想等手法,语言丰富。演唱者手持四块竹板作道具,打击出节奏作为伴奏,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基于演唱艺术特点,近代民国时期又称五句板为“竹板歌”。解放前较为多见的是民间艺人手持竹板,穿街走村,演唱杂歌或长篇,以艺乞讨营生,故又称教化歌。竹板歌表演朴实,通俗易懂,唱腔固定简单,音域宽广,语言风趣,形象生动,或悲或喜,或说或唱,灵活多样。唱本有杂篇和长
打莲池(蕉岭莲池舞)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是粤东地区“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用于为死亡的妇女超度亡魂,劝善信佛。据传,《莲池舞》的创始人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兴宁市人,举人出身,中举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创立“横山堂”学说,曾主持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其创作该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做这些花样繁多的动作手法,转移死者家属的注意办,减轻对死者的哀思。同时,《莲池舞》还具有劝善惩恶、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的功能,阐发了佛教的道义。《莲池舞》源于佛经《目莲救母》的故事:佛家大弟子目莲为救
莲池舞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是粤东地区“香花佛事舞”民间舞蹈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舞蹈,用于为死亡的妇女超度亡魂,劝善信佛。据传,莲池舞的创始人为牧原和尚(牧原和尚,梅州兴宁市人,举人出身,中举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创立“横山堂”学说,曾主持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庵寺,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其创作该佛教舞蹈的目的,是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莲池舞,运用唱、跳、念、做这些花样繁多的动作手法,转移死者家属的注意力,减轻对死者的哀思。同时,莲池舞还具有劝善惩恶,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的功能,阐发佛家的教义。莲池舞源于佛经《目莲救母》的故事:佛家大弟子目莲为救母亲脱离地狱(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