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潍坊 > 潍城区特产
潍城区民俗文化
仿古国画
仿古国画潍坊仿古国画产品1973年由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首创。1974年批量生产,成为70年代山东省特艺类较大商品之一。仿古国画分纸本、绢本、装裱3种,题材以山水、花鸟、人物为多。1974—1978年产品全部出口。1978年以后,转向绢面国画屏风生产,品种有四扇屏、六扇坐屏、台屏等。1982年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又创鎏金填彩屏,并于198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
潍城小磨香油
潍城小磨香油最早产于潍城区于河街道崔家村。崔家村也被当地人称作崔家庄。明洪武初年,-县崔氏三兄弟迁居至潍县城西大于河(旧称大圩河)西畔,并以姓氏命名为崔家庄。当时崔氏聪慧手巧,用小石磨将炒好的芝麻磨成糊状,再将芝麻糊放入大陶盆中,倒入适量开水,用木杠在盆中搅拌。待盆里漂出了一层油脂,散发出香味,又把木杠放下,将陶盆放在木杠上来回晃动,油层不断加厚。然后用木勺把油舀出,盛进容器挑到集市上去卖。后不断改进工艺,小磨磨制的芝麻油香味浓郁,渐渐传入皇宫,被皇帝命名为“香油”。又因这香油是用小石磨磨制的,人们又称其为“小磨香油”。小磨香油磨制工艺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刚上任
杨家埠木板年画
杨家埠木板年画始于明朝末年,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合称为我国三大民间年画。杨家埠木板年画浑厚、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造型夸张,装饰性强,构图饱满,色彩鲜艳。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大门画、福字灯、四条屏、窗顶等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其中最大的东大顺画店拥有画版300多套,年制画百万余张。杨家埠年画体裁广泛,想象丰富,重用原色,线条粗犷,风格纯朴。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
潍城布玩具
潍城布玩具起源于民间。清乾隆年间,潍县城乡青年妇女,常用布料缝制一些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用来美化生活,表达美好意愿。如缝制的虎头帽、猫头鞋等,穿戴在小孩子身上,既把孩子打扮得威武漂亮,又寓意消灾避祸,健康成长。还有香料荷包、虎头串(以虎头、笤帚、簸箕、黄瓜、葫芦等各种小布玩具连成一串)、眼镜盒、烟包、针线盒等多种布玩具。这些布玩具还用于礼仪交往,成为亲朋好友间的赠品。后来,布玩具逐渐发展成为商品,有的以此养家糊口,常年制作,祖辈流传,老潍县布玩具工艺品逐渐发展。解放后,这一传统工艺品很受重视。1958年潍坊刺绣厂设计员郝桂君用做戏装的下脚料制作了几种布玩具,在广交会试销,受到外商好评。1972年
潍坊核雕
传统工艺潍坊核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清朝晚期,潍县人都渭南师从诸城著名核雕艺人张大眼学习核雕,以娴熟技艺闻名乡里。后历经都兰桂、考功卿、都传恭、王续德、邢友弼等大师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体微艺精、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都兰桂师承父都渭南,技艺精深。1950年后,都兰桂创作的“水漫金山”“赤壁泛舟”等作品,曾远销捷克、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家。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曾带去都兰桂与其徒弟考功卿创作的“八骏图”等7件作品送给外国朋友。1957年,都兰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老艺人”称号。考功卿继承发展了潍坊核雕艺术,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有“采莲船”“西厢记”“牛郎织女”“常娥奔月”“嘉兴南湖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