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 > 武宁县特产
武宁县民俗文化
武宁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又名“锄山鼓”,“催工鼓”是流传于江西武宁县的一种以鼓伴奏的田山歌,广泛流传于武宁乡间。其名称始见于清代武宁文人盛乐的《山棚鼓子词•序言》,其兄盛谟《笔丛》亦对此有记:“农民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击鼓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按盛氏兄弟所记,武宁打鼓歌盛于清乾隆年间。武宁打鼓歌表演于挖地、锄茶及耘禾等集体劳动期间。表演时一人击鼓领唱,众人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搭号帮和,演唱的时间很长,从早上出工要到晚上收工才能结束。领唱者又称鼓匠,或鼓师,数目不等。由一名鼓匠在前,面对众人击鼓开场,曰“打单鼓”,有两位鼓匠领头,则称“打担鼓”,若百锄并出,由三名或四名鼓匠击鼓领唱
武宁戏社火
武宁戏社火(第三批省级)戏社火,本是古代逐疫的一种仪典。而武宁源于民间的“戏社火”又称“唱傩歌”。“摆戏社火”,据文献记载其始于清代道光1830年。武宁民间的戏社火,初始是以姓氏,字庭供的菩萨为祭拜中心,随着历史的演变后融入了英雄崇拜,祖先祭祀、忠孝节义,贞节烈妇等内容,每年的正月初在族长或主事的率领下,字庭成员头戴各自崇拜的傩面具、穿红着绿,依土铳队、开路大神、凉伞、旗帐、傩帝、地方神、高曲、秋千、高跷队顺序集结到不门楼镇廒下举行戏社火。“戏社火”汇集了演、唱、舞、奏等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其中高曲即为抬阁形式,但分为铁曲、纸曲、杂曲三种,铁曲以童男童女装扮传奇故事,站立在铁架上;纸曲由篾扎纸
武宁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第二批省级)武宁采茶戏为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为赣西北及鄂南一带群众喜闻乐见,久盛不衰的地方戏剧种。它从茶歌到板凳戏,再发展成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并经民间艺人不断创新、移植,唱腔也由散曲、小调向板腔体过渡,逐渐形成了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武宁采茶戏。武宁采茶戏有上河、下河两大流派,四大声腔,只用锣鼓伴奏。民间艺人因不受丝弦伴奏束缚,演唱时将民间小调揉合成耍花腔而衍变成“九板十八腔”。武宁采茶戏的表演手法很不一般;如,旦角举手不超眉,生不出单指、旦不出双指。特别是艺人独创的“三步头、九四头,倒脱靴、荷花出水、小推磨、大站门、小站门、一条龙”等多种表演形式。武宁采茶戏,习称“武
武宁布贴画
布贴画:是一种出自民间家庭的手工艺术,是在传统民间剪纸、刺绣、壁画、布贴工艺的基础上,源于生活,就地取材,采用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通过布缝和补花布饰手等工艺,创造出画面具有浮雕感画作,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武宁县民间艺术家汤太莲是该县此项艺术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其制作的布贴画作品《水浒一百零八将》、《红楼十二金钗》曾被江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送往上海世博会进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