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 > 龙南县特产
龙南县民俗文化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而龙南至今保存着的376座形态各异的客家围屋最具代表性,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称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因形制、防御功能的别具一格,因构造艺术的超凡脱俗,因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博采众长等诸多宝贵的营造技艺,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赣南地区扼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为南北交通要冲,“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江湖枢键,岭峤咽喉”,山间盆地较大较多,盆地内地平土沃,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赣南客家围屋在选址和形制上有着闽西土楼不可比拟的显著特点,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
龙南香火龙
香火龙(第二批省级)龙南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
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
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第三批省级)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地处九连山脉,位于龙南县西南部,距县城57公里,南与广东连平县交界。是龙南县边远山区乡镇。杨村米酒,远近闻名,在客家饮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十九届世客会指定米酒。客家人将中原地区的习俗带之南方,并结合当地习俗,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民俗,而客家民俗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杨村米酒。杨村米酒在杨村人中家家户户都会酿造,其酿造技艺既简单又复杂繁琐。一是家家都会,二是原料只有廉价的糯米,水加酒曲而已;但糯米品种,酒曲的选择,气温高低,水的取用,器物和酿造人的干净,甚至一个人的勤劳与否等诸多因素都可以决定一缸酒酿出后的味道和质量,只有经验丰富的人
龙南杨村龙舟赛
龙南杨村龙舟赛(第三批省级)龙南县杨村镇地处赣粤边境之九连山下,距县城57公里,南与广东连平县接壤,是龙南县边远山区乡镇,现有人口5.1万。明清时期,杨村属太平堡的核心,因此,杨村龙舟赛又称太平龙舟赛、太平堡龙船盛会。杨村龙舟赛是在面积15亩的池塘里举行,是龙南县杨村镇独有的一种端午民俗,它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随着五百多年的流传,形成了祀奉龙神、请龙神、龙船会、扫邪、决赛、游船、龙神归位、送游船鸭等为一体的独特的传统龙舟民俗文化,成为赣粤两省三县五乡一场端午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民间活动。它历史悠久、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仪式隆重、场面热烈、壮观。因此,它不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是
龙南捶鱼制作技艺
龙南槌鱼是龙南的传统名菜之一,色、香、味、形俱佳,有舒心醒脑、明目利尿和促进睡眠的功效,是滋补养身的美食佳品,历来为民间宴会中的上等菜之一。龙南民间有“不晓得捶槌鱼的不算大厨师”的说法。祖传捶鱼是广东潮州潮阳知县刘怀谷的厨师在清道光年间研制而成,后流传至龙南。光绪年间在京做官的龙南籍人许受衡宴请百官,特叫家中厨师做了捶鱼,出乎意料的是百官十分亲睐捶鱼,百官交相称赞,一时,龙南捶鱼名噪京城。捶鱼主要原料为鲜鱼和薯淀粉。制作时将鱼洗净,去鳞去脏除骨,制成饼状,和以粗制薯粉推碾成簿片。煮时,先放入沸水中煮熟,再捞出用水浸凉并切成条状,现放入高汤中煮沸后,撒上肉丝、香菇、葱花等佐料即成佳肴。为第十九届
龙南客家山歌
龙南客家山歌是极具客家民系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形式和生活样式传统音乐,它真实地记录了客家人的民风民俗、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劳动生活、历史变革等,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南客家山歌音调高亢,感情奔放,即兴演唱,优美动听。歌词大都为四句七言体,因其表现形式淳朴、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格外浓厚,结构短小,韵味和谐,朗朗上口,易歌易记,而流传广泛。龙南客家山歌分歌体歌、情歌、生活歌、仪式歌、劝谕歌、儿歌、杂体歌等,运用赋比兴和双关、重叠、比喻、想象、夸张、拟人、象征、铺陈等修辞手法,使山歌表现技巧灵活多样,山歌作品内涵更为厚实,更富有韵味。代表性作品有杨村过山溜《打只山歌显威风》、《细妹捡柴该
龙南莲花调
莲花调是流传在龙南县东坑管委会、里仁镇、龙南镇、汶龙镇和杨村镇一带的传统曲艺。上个世纪初分别由广东省的和平县、连平县,江西省的全南县传入。莲花调有四句七言体、也有五句七言体,音乐自由,即兴演唱。伴奏乐器是两、三片竹板,演唱过程中加上竹板伴奏,每演唱一段打一段竹板花,显得诙谐风趣,深受群众喜爱。主要曲目有《走了一行又一行》、《七十二行回环》、《打竹板》、《十二只虫》、《螃蟹歌》等,主要代表性人物有罗阿萍、张坤娣。
龙南婚俗
婚俗是客家五大人生礼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龙南客家婚俗,表现在婚俗观念上的几个特点是:(一)客家是父当权的家长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儿女婚姻起主宰作用。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即男方向女方求婚,女方嫁入男家成婚。(二)客家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强,希望多添男丁,家大业大。如果膝下无子,就常以女招郎(招赘婚)的办法把男方招入女家,不致于断了香火。(三)客家女子从事家务和参加劳动的能力较强,所以地位比中原汉族的女子高。在婚嫁礼节上同样受到父母的重视,嫁妆也尽可能丰厚。(四)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乡村基本是按姓氏聚居的,邻村不同
龙南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
客家冬头帕织带是龙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客家冬头帕由披肩、护额、丝带三部分组成。护额前面的两根丝带,犹如客家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引人注目。而客家冬头帕丝带其古老的制作方法,却暗藏着不少的玄机,一定得口授心传才能掌握。客家冬头帕这一口传身授的民间手工技艺,不但对了解和探讨赣南客家迁徙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因其穿戴方式与太平天国头巾的佩戴方式十分相似,因此,对于研究太平天国这段历史与“三南”客家妇女服饰的关系也有着深层的意义。2010年,赣州市政协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对龙南客家织带的保护、传承进行了专题调研。2011年9月,文化部蔡武部长到龙南视察时,观看了龙南栗园围乡土艺术团创作表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