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上饶 > 上饶县特产
上饶县民俗文化
上饶自然门武术
上饶自然门武术(第四批省级)上饶县自然门武术,起源于晚清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始祖当时世人称之为“徐侠客”所创。经第一代传人杜心五,第二代传人万籁声,逐为世人所认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万籁声收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上饶人秦腊生为徒,幷将所学悉心传授,成为自然门第三代传人。到八十年代秦腊生有缘选中还在学校读书的上饶县人吕瑜为徒,倾囊相授平生所学,使吕瑜成为自然门第四代传人。至此,自然门武术在上饶县广为传播。现在上饶县自然门武术有一大批第五代传人,他们潜心练习自然门武术,幷影响到周围的人们,自然门广为人们接受,习练者日渐增多。成为一项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上饶县自然门武术是集表演、技击于一
上饶串堂班
上饶串堂班(第四批省级)上饶县戏曲串堂班,是一种戏曲坐唱艺术。不化妆,不演剧,围坐一桌,所唱皆戏文,乡民多嗜之。清初,北方乱弹兴起,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进入赣东北地区的广信、饶州等府,与当地弋阳高腔、昆腔、宜黄腔相互融合,组成了一种新的花部乱弹戏曲(见清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抚郝硕奏折)。上饶戏曲串堂班以唱乱弹为主,兼唱弋阳腔与昆曲。一班八人,分派生旦净末丑诸行,各司乐器一件,串唱各色人物,剧目有大小100余出。上饶县戏曲串堂班,主要活动于上饶县北乡的清水与石人殿两地,最著名的班社有清水的青峰堂和石人殿的紫鸿堂。两班均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一年四季演唱于庙会庆典、超度
上饶信河乱弹腔
上饶信河乱弹腔(第四批省级)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勃兴,许多外来声腔如:秦腔、石牌腔、梆子腔、宜黄腔、楚腔等进入江西赣东北地区相互交流,又与弋阳腔、昆曲、浙调、浦江调、上江调相融,于是形成了一个雅俗共赏诸腔并存的戏曲剧种—信河乱弹腔。信河乱弹腔剧目繁多,故事通俗,贴近大众,常演剧目100余本。清末民初,信河乱弹腔班社林立,仅玉山、广丰、上饶、贵溪数县,即有七十九个之多。这时信河乱弹腔已达热潮,外省观众称它为江西大戏。
上饶石人桥灯
上饶石人桥灯(第三批省级)石人乡全乡十个村,村村都有桥灯会组织,并选有龙头手,由长者牢头,以老带新,代代相传。每个村里的桥灯会,少则数十桥,多则数百桥。桥灯古以祭社稷、敬佛道为主,今以庆元宵、庆丰收、庆太平盛世为主题,但仍然延续古代祭典礼仪,与“庙会”文化融为一体。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为桥灯会期,灯会时,数十班桥灯像一条条巨型火龙,向道教圣地石人殿汇集,龙头咬着龙尾,龙尾接着龙头,浩浩荡荡,一望数里,如蛟龙出海,似银河落地,处处是灯海灯山,火树银花。石人桥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有鸭龙和虾龙之分。龙头体型高大、威武雄壮。龙头由竹篾扎成,外饰彩灯,高约三米,长五米,可同时点二十四
上饶石人殿庙会
上饶石人殿庙会(第三批省级)石人殿位于江西省上饶县石人乡石人村,始建于晋,扩建于唐,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御赐“鹰护殿额”,明嘉清21年(公元1542年)封李德胜为“西济宏道护国崇兴真君”增建道院,住殿修真道士日增,庙会活动已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每年农历九月初一日,按惯例,当地百姓要举行传统的庙会活动,以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石人殿庙会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一般为十天,从农历九月初一开始,初十结束。活动按严格的程序进行。各地信士和游客汇集石人殿,以祭祀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祈福禳灾、求子嗣、祛病痛、求平安。庙会分文会、武会;文会为庙会和香客提供各种义务活动,武会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