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 > 鼓楼区特产
鼓楼区民俗文化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1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改名为佛跳墙。聚春园创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落在福州市中心东街口,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之一,而“佛跳墙”则是该店的传统名肴,经几代厨师相传至今。作为闽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肴,佛跳墙制作用料讲究,制法独特,滋味香浓,驰名中外。2008年,聚春园佛跳墙制作
中医诊法(福州萧氏外科)
福州萧氏外科是由福建省福州市名中医萧治安先生及其子孙经过数代人百余年不懈努力而形成的具有福建本土特色的中医外科。福州萧氏外科擅长中医外科中各种疑难重症的治疗,尤其善于应用草药施治疮疡皮肤病,对于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手段的荨麻疹、湿疹、胎瘀疮、银屑病、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肤瘙痒症、妊娠皮肤病、神经性皮炎、周围血管病、乳腺病等疑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萧氏中医注重整体治疗手段,内治阳症重于调理气血,而内治阴症重于滋补肝肾,外治则遵循与内治相同的医理,以热治寒,以寒治热,有风散风,有湿除湿,并根据临床经验加减用量。此外,萧氏中医外科使用的丸、散、丹、膏都源自家族祖传单方,其自制而常用的相关药品有
福州田公元帅信俗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建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举行的庆诞演出活动,展演戏曲、木偶、十番、评话等,新办的戏曲科班亦借此机会到庙谢恩并献演新戏以酬神,还出现众戏班献艺斗台盛况;斗堂仪俗是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鼓楼区内的文化人士聚集
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
裱褙是中国字画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1865年)“米家船”创始人林金师在南后街29号(现为32号)开创裱褙店,至今有140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精湛,成为南后街众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书法家何振岱为其店提名为“米家船”,从此,“米家船”名闻遐尔,代代相袭。“米家船”裱褙工艺有13道工序:拓、裁方正、配色、备料、上料、封边、复裱、定型、修边、打蜡、装轴等,经过裱褙,薄薄宣纸字画便有了坚实的托褙,便于收藏、悬挂,美丽大方,还能保证字画保存的年限。“米家船”拆裱损、霉、黄旧字画更有特色,其拆裱工序为:拆裱前先在工作台上铺上一张与原画大小相等的宣纸,把画放在
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
中国烹制酱鸭的历史十分悠久,有北京烤鸭、杭州酱鸭、广州酱鸭,各有千秋,其中福州酱鸭的制作方式甚为独特,苏苏酱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的苏苏酱鸭不用茴香、陈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红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伏酱和福州地方鲜活的“半番鸭”,经过几道烹制工序而制成,其色香味俱全,既保存鸭子的原汁原味,又具有独特的香味,细嚼细品便觉得满口奇香,味道鲜美,深受福州人的喜爱。酱鸭的主要制作工序有:选用福州地方鲜活“半番鸭”;将鸭毛去净,剖腹挖去内脏,洗净;放到清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再放清水中洗净血秽;将鸭放入调配好的优酱汁的锅中用大火煮1个小时,煮时用钢针刺穿鸭身,让酱汁入味后捞起;
禅和曲
禅和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即唐代梵呗的遗响o禅和曲源于宗教音乐,是融佛教和道教音乐为一体的佛曲。祥和曲的演奏形式,分坛上和坛下两部。100多年前福州鼓楼地区的地方宗教组织“斗堂”(带有业余娱乐性质的团体)、“济功堂”,乌石山的“一善堂”、布司埕城隍顶的“兴合堂”和卫前街的“集贤轩”等,这些组织在民间演奏这类乐曲,成员多属缙绅后裔,寓娱乐于宗教形式,被纳入民间音乐。
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
福州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福州的南后街是福州花灯的发源地,至今仍是福州市花灯手工制作的中心。福州元霄花灯品种多样,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明清时期,南后街有20多家花灯制作店,历经沧桑,如今只剩下六、七家,其中郑祥霖的玉华花灯店历史最长,手艺精湛,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
福州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发源于福州,从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诗钟的前身为“改诗”、“作碎”,是福州私塾里一种学写对联和诗联的作业。后来,福州文人为“改诗”加上一套活动程序,成为“折枝吟”,后又以钟声限时作诗,故又名为“诗钟”,因此当时福州被誉为“诗钟国”。“诗钟”是由上下两句七个字写成一联,严格按照诗歌格律关于平仄和对偶的要求,即相当于七言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第二联与第三联),因如同从七言律诗中折下一枝,故又称“折枝诗”。同时,前人在写作时以焚香限时,当香烧到一定时间,烧断连线,线端的铜钱落下承接的铜盘,发出钟一般的响声,即宣告收卷。“诗钟”之名即由此而起,现时多改为用钟表计时。诗钟主要有两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