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 > 龙湾区特产
龙湾区民俗文化
药发木偶
药发木偶源于宋代的一项烟花杂技,是以带动木偶表演的民间手工技艺。曾一度被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研究人员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于泰顺民间的“放花木偶”即为药发木偶。自清朝中叶从福建传入,至今完整保留起制作、表演技艺。在一根长度为13至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腊纸服装的木偶,当最低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表演。只在庙会、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时举行。演出内容有《西游记》等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剧目,也有流传于本地的一些剧目。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
温州过年习俗
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捣年糕捣年糕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
中秋小摆设
中秋在温州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小摆设”,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几张桌子,专门摆设各种小模型物品,有的摆文昌神庙,有的摆封疆大吏的衙门或者王、侯、将相的邸宅,所有旌旗、对联、旌旗、对联、乐器、花圃、楼台、舆马、灯彩、烛台、几案、盘碗等一应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缩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则采用玉、银、铜、锡、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过二三桌,有钱人家为了炫耀自己富有,还专门雇匠,细工制作,特多的可摆十几张桌,中堂摆不下,另辟房间陈列。下面介绍旧时温州新福兴铜锡器皿店陈列的小摆设全貌:数十张方桌排成长条形。最前面是两层古宫殿式的大门,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层楼叠翠、金碧辉煌。大
温州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尤其是中伏,天气炎热,很易中暑,为降温防暑,民间有喝伏茶的习俗,即用白茅根、苇茎、藕节、竹心等甘凉草药,煎煮代茶,也即“伏茶”。旧时,有善心之人,还将“伏茶”摆在宫庙门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饮用,以解苦力、车夫、路人之渴。这种美德现在各地仍有保留,在温州特别突出。“温州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实年代无法查考。作为优良的传统习俗,历史之久、受益之广、文化内涵之深,都是我国少有的。温州现有不完全统计有四五百个伏茶点,北至永嘉上塘岩头,南至瑞安梅头,东至永强,西至泽雅藤桥。其中供应量最大的伏茶点是东门“红日亭”,每日供应8000至10000公斤;服务时间最长的
七月十五汤和节
龙湾“汤和信俗”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龙湾区第一个非遗项目入选“国遗”。600多年前,明朝大将汤和(1326年~1395年)率领官兵来到温州等东南沿海修城筑堡,抗击倭寇侵扰。为了纪念汤和的丰功伟绩,缅怀抗倭将士的英勇事迹,龙湾宁村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举行汤和信俗活动。如今,龙湾宁村的汤和信俗活动已成为温州地区最具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古老的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是全国人民“祭祖”的传统节日。据《孙延钊集》载:“东瓯王庙在永嘉场,即今永强,每岁以旧历七月十五举行迎会。”在每年七月十
海瓜子
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是多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海瓜子因其形状大小似瓜子而得名,学名梅蛤,也称“虹彩明樱蛤”、“扁蛤”。海瓜子在10月份繁殖。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洗净备用。待沥尽水分,在锅中加少量食油,猛火热炒,放少许葱末、姜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薄壳弹开即可装盆食用。肉细嫩,味极鲜,是佐酒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