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钟楼区特产
钟楼区民俗文化
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是江苏省常州市的汉族传统音乐形式,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常州吟诵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常州吟诵属于吴地吟唱流传下来的一脉,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战国策·秦策二》中就有“诚思则将‘吴吟’”的描述,可以算是运用吴语吟诵的最早记载。秦汉以后,“诗”“歌”虽然分家,但吟诵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仍以其独具的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即便在魏
汉画砖刻屏
  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是汉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石面和砖面上留下的艺术珍品,所以也称画像石,画像砖。汉画是一种深沉雄强,粗狂豪放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只有汉朝这个特定的时代才能产生这种独特的艺术,所以汉画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画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有现实生活,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祥瑞迷信,天象动物,战争场面等等。其中车马出行图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其声势浩大的车马行列在行进中跑动的姿态和跑动中形成的动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
常州高跷
高跷属于我国古代的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据常州府志记载表明,此项民俗活动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年间,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在常州地区传统庙会活动中,常会出现高跷艺人的表演。踩高跷是一项融文化娱乐、体育竞技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州钟楼区中心地带有一条老街叫木匠街,老街两旁原住户均为木匠,世代延传,以木业为生。闲暇之余,匠人们制作木制高跷娱乐嬉戏,久而久之,便闻名整个龙城,成为当时常州城里的主要民俗活动和群众性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据常州市志记载,1933年2月,常州高跷队应上海工商界邀请,赴沪表演,引起申城数万名市民观看,一时间好评如潮,《申报》曾以醒目标题
常州烙画
烙画又叫烫画,也叫“火针刺绣”,在竹木上用烙针、烙铁烫。据传,东汉帝刘秀在位时已将烙画封为贡品,可见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常州烙画的发展历史,与常州梳篦制作的烙花、烫花工艺有关。常州梳篦制作的“雕、描、刻、烫、嵌”五种工艺,是制作观赏型工艺梳篦的必定“路径”。其中在梳篦上烙制花纹图案的独特工艺最见制作者的功力。据常州府志记载,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迄今已有1500多年时间。烫花型的篦梁、梳背上的龙凤花卉,或是仕女人物,均是用铁笔烫烙出来,其线条清晰流畅,整体画面古朴、高雅。由此可见常州烙画与常州梳篦发展历史相近,亦有千年历史。烙画也同其他艺术一样,好题材能决定烙画的品位和境界。定好题材后,
常州道情
常州道情原称“说因果”,相传其祖师为周文王第三子姬叔颖,姬叔颖虽然下肢残疾,却是深明大义,非常体恤黎民疾苦,他不能挥师伐纣,便叫人推轮车,到处游说,宣讲兴周灭纣的道理,自称为“说因果”。周武王得了天下,因姬叔颖“说因果”有功受到封赏,“说因果”便大兴于世。清同治年间,在苏南农村,农闲时就有半农半艺之人说因果,后来就在常州府属各县农村流行开来。同治末年,逐渐发展形成地方曲艺形式---常州道情。常州道情纯用常州方言说唱,由上、下手两人搭档演唱。其中无论说表唱做均有上手担任,行中称“大先生”;下手称“小先生”,一般由徒弟担任,专事打鼓击板,为“大先生”帮腔,“拖下板”无管弦伴奏。常州道情的曲调主要有
老人山程氏中医世家
老人山程氏中医世家是江苏著名的专治伤骨疾症的医术翘楚,是我国传统医药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老人山中医伤骨疗法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延续至今已传承六代,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老人山伤骨中医世家原籍为湖北襄樊,其后代于清光绪元年迁徙金坛老人山,故得名“老人山”。程氏家族世代习武,在练武中经常伤及筋骨。随着时的推移,为治伤疗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程氏家族创出了一整套独到的治疗伤骨疾病的方法和模式。在百余年的实践中,程氏家族不断总结中医经验,研制出祖传秘方,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理念,针对各种疑难伤骨病症,运用了摸、捏、接、提、推、拿、按、摩八种正骨方法,并结合针灸、熨贴、药敷、中草
景泰蓝掐丝工艺画
景泰蓝--古代称金属胎珐琅器、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是全世界工艺美术作品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金属胎掐丝工艺画是采用传统的纯手工掐丝工艺,在金属材料底面上构制画面,画面主色调与底色采用现代新技术及配色技巧,画面清晰、新颖,色彩丰富、艳丽,晶莹剔透,立体感强;在底色衬映下,主题突出,寓意更为深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