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杨浦区特产
杨浦区民俗文化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全盛时期是1923-1928年,从业人员有一千多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杨浦地区民间石雕、木雕、微雕、剪纸等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浦区职工书画工艺美术协会汇聚了一大批如黄征和、印新生、阚三喜、吴根华、董金富等雕刻艺术家,形成了一个雕刻创作艺术圈子,大批优秀作品在本市的展览会上不断涌现。阚三喜,1949年生于上海,1996年上海纺织系统文化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和全国收藏委员会委员。阚三喜师从西泠
紫檀雕刻工艺
紫檀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祖上的木雕绝活传到屠杰手上,形成了鲜明的地区特色,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上世纪80年代末,屠杰回国创建了明清红木雕刻艺术研究所,随着研究所的不断发展,并提升为中国紫檀文化研究院,以此为平台,开拓了紫檀雕刻工艺和根劈雕技法。紫檀雕刻工艺是以紫檀木为基础的一种传统雕刻工艺,有浮雕、透雕、圆雕、贴雕、通雕、浅雕、根雕、劈雕、根劈雕等技法。据史料记载,明代,祖先屠诗雨精于木雕工艺,被喻为“明朝一代妙技”。晚清,先祖屠文卿在清宫“造办处”设计制作紫檀家具,是“苏式”紫檀雕刻名家,后回苏州开设红木作坊,打造红木家具,研制各式木雕佛像。民国,曾叔公屠敬书创作的紫檀雕刻作品参加在
棕榈叶编织
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旧时许多民间艺人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嫩叶为原料,通常以一根叶茎为筋架,运用编扣、打结、互相穿插等工艺编制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小动物,插在草把上在本市街头巷尾游走,现编现卖,深受孩子们青睐。棕榈叶编织技艺历史久远。主要综合运用草编、竹编等编织技巧,经撕、缠、拉、绕、刺、编扣、打结、穿插、收边等手法进行创作。传统棕榈叶编织多以鲜叶制作,只能保存二、三天,品种主要以蜻蜓、青蛙、蚱蜢等动物,局限较大。现代棕榈叶编织艺术题材丰富,将昆虫鱼虾、飞禽走兽以及人物都纳入了创作范围,并成功地创作干制品,解决鲜制品不易长期保存的难题,极大地发展和丰富棕榈叶编织艺术。叶邦叔
上海花样经
上海花样经是上海剪纸艺人走街穿巷、设摊卖艺时的口诀和唱词,其特点是边剪边唱,在剪花样的同时唱出相关的花样经。花样经的传唱主要表达吉祥和祝福,唱词内容以民歌、民谣和顺口溜等为主,剪纸艺人分别根据季节、需求和每个人的年龄、身份、性别唱出不同的花样经。上海人习惯把剪纸称为花样。过去的剪纸艺人很多不识字,全凭花样经记忆各种花样,还常被请去在堂会或喜庆活动中,根据需求即兴编唱词为客人助兴,并将唱词在花样中表现出来,往往一首花样经唱完,一张花样也剪好了,得到众人的喝彩。郑树林,艺名石泓,1960年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剪纸协会会员,居住在杨浦区五角场镇。1980年他师从陈庭裕学习上海花样经,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