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河源特产
河源民俗文化
紫金花朝戏
花朝戏源于紫金县乡村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神朝”乐舞深受乡民喜爱。后来神朝艺人为了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这种表演谐趣花俏,同虔诚肃穆的神朝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更为喜爱,称之为“花朝”。清末民初,艺人叶春林组织定长春班专门演出花朝,逐渐形成花朝戏。此时紫金县还有粤剧、采茶戏和汉调木偶戏演出,花朝戏艺人借鉴吸收这些剧种的剧目、曲牌小调和表演技艺,增强了花朝戏的艺术表现力。花朝戏最盛时,紫金县有19个戏班,百余名艺人,有名的戏班如定长春、紫华春、庆祥春、定华喜等,演出遍及粤东十多个客家方言县份。花朝戏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上百个传
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
糯米酒在客家地区也叫老酒、黄酒、娘酒,是中国黄酒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等客家地区。客家糯米酒历史悠久,它的起源与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有关,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山区湿气大,导致人们身体难以适应,于是尝试使用糯米做酒经火炭炙煮后饮用以祛除体内湿气,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世代传承。客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的主要特征在于采用农家优质糯米为原料,用天然接种的甜酒饼做糖化发酵剂,使用传统的酿酒设备如圆木甑、瓦缸、陶罐等。客家地区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酿制糯米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选糯米、浸泡、洗米、蒸煮、摊饭、拌酒饼、落缸糖化、发酵、接酿、压榨、澄清
龙川杂技
1953年,郑马乡汤湖村青年组织起本县第一个业余杂技队,1955年,该队与安徽省段昆山家庭杂技班合并组成雄飞杂技团,1956年县收编为龙川杂技团。同时,县内许多乡村出现了一支支业余杂技队,活跃在田间地头。龙川杂技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龙川县被誉为“杂技之乡”。
忠信吊灯习俗
忠信吊灯习俗是流传于广东省连平县忠信地区,即忠信镇为中心的周围6镇。是忠信民间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交流融汇和区域风情的影响下形成的,忠信吊灯习俗是忠信地区广大民众为了祈盼人丁兴旺,庆贺人类繁衍壮大,借“灯”“丁”谐音的蕴意,元宵节挂灯的习惯和孝祖敬宗的仪式组合而成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相传已有600多年历史,即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忠信吊灯习俗由放灯绳、买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六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时间不同,跨时较大,约有10多天,其中有八音锣鼓演奏宴请、舞龙狮等热闹场面,十分壮观。忠信吊灯习俗借物寓意,寄托祈盼,蕴含人本意愿,它记载了当地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以及许多民间传统的
和平猫头狮
和平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自古以来这里的山山水水不但滋长万物,更适宜人类生息繁衍。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在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肖家族谱》记载,公元1444年的兴宁肖德茂来到南坝村学东片定居,同时也将客家特色龙、狮制作技艺带到南坝,从此,肖家对此技艺传男不传女,代代相传至今。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和平县贝墩南坝村、树华村等只有10多人懂此技艺,其中,肖金兰的手艺最好,他不但精于此道,还一通百通,自行摸索出一套纸马、黄龙、凤凰的制作技艺。和平县猫头狮既异于北狮,也不同于南狮,形猫似狮,狮头正额写有一个
龙川手擎木偶戏
据《黎咀镇志》记载(详见附页《黎咀镇志》第292页、293页)早在民国三年(1914年),龙川木偶由骆七等人从福建引入,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木偶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净等行当,音乐有民间小调,客家山歌等曲调,形式多样。木偶的手、脚都能活动,嘴巴、眼睛能随曲调的旋律张合、转动,造型十分精巧,惟妙惟肖。既能演现代剧,又能演古装剧,表演的人物生动鲜明,活灵活现。在众多的木偶戏班里,黎咀虎口村的“兆丰年”和“贺丰年”两个木偶戏班比较出名。二、三十年代这两个木偶戏班在龙川县甚为活跃。解放后,原“贺丰年”和“兆丰年”木偶戏班中部分木偶艺人于1953年8月成立了“龙川县文联线剧队”。线剧队排演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