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特产
廊坊民俗文化
高桥尚家笙制作技艺
高桥地处冀中平原,村民敦睦质朴,尚文崇艺,故而使得该村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不间断地传承至今。高桥始建村时,村内仅有姜、唐、尚三姓。至明代,姜、唐两姓绝。尚姓自明代即以“点笙”(制作笙、竽)为业,但因“帖儿”(职业艺匠家谱、家乘)早已失落,故无实据查证。高桥音乐会是当地最早的僧传音乐会,该会自诞生至今,主要乐手均为尚姓人。明代,尚姓人就在村里组建了村民自娱自乐性质的“乐坊”。至清,当地村民在“乐坊”的基础上重组发展起了高桥僧传音乐会,至今不衰,这也促使了“点笙”行业的发展。所谓点笙,即指制作笙、竽,也指修笙。修笙最关键的是安装、调试簧片,也就是“点”簧片。没有精湛手艺,簧片难以一次点好,需安几次才能
永清瑚琏店同乐圣会
永清县里澜城镇瑚琏店村,系洪武年间(约1380年)始建。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和尚戏柳翠”俗称“大头会”,建清光绪初叶,于1886年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并传承至今。从表演风格上看,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会由周傩、汉代傀儡戏等艺术继承而来。戏的结构完整,接近元杂剧体式。演出不受环境限制,涉及演员少,但角色多,有大和尚、二和尚、柳翠、丫鬟、柳员外、柳夫人六个演员,六个角色可谓众花会中的“轻骑兵”。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会全剧共分四场,分别被命题为《开门》、《叫门》、《跳墙》、《渡桥》。故事情节类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的街头文艺耍和尚,但中心内容不是柳翠挑逗和尚,而是大和尚恋柳翠而私奔,遭到柳员外和夫人
大头舞(御览转秋千)
霸州市胜芳镇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胜芳花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现在胜芳的挎鼓会和御览秋千会(俗名大头会)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的时候亲自御览的,并为秋千会留有亲笔题写的两个观贤灯(解放初期还有现在已经丢失),这两盏灯直径约一米左右,灯上有乾隆御笔:“御览转秋千”。胜芳大头会最早名为转千秋会,因受到乾隆皇帝御赐特准用正黄旗,所以大头会所用的大旗、小旗、帖子、钹、镲上的绸子等均为黄色。大头会的大头一共有21个,其中包括:十八个罗汉头,即:举钵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托塔罗汉、布袋罗汉、看门罗汉、沉思
盂兰灯会
中元法会在胜芳又称为盂兰灯会,说的是美丽少女玉兰与俊秀书生辛生相爱,他们青梅竹马,恩爱非常,但是美满的爱情却湮没于封建纲常,由于双方父母的反对,造成了辛生和玉兰双双投河的爱情悲剧。盂兰灯会当地村民在玉兰与辛生跳水的地方发现了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花,深为感动。自发地组织盂兰灯会,奏乐放灯为一双痴情的恋人送上千年不变的祈福,也庆祝一年的丰收在望,生活美好。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十五盂兰灯会期间,夜幕降临,中亭河边人声鼎沸,家家烧香,人人放灯,古乐奏鸣,礼炮升空,河灯、满月、烟花辉映成一色,中元法会是胜芳游不可错过的又一景。
胜芳元宵灯会
胜芳花灯源流古久,元宵灯会明初已经规模宏大,闻名京津华北。胜芳花灯是一个庞大的独立发展系统,由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盂兰盆会又称中元灯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晚上,渔民祭鬼放“河灯”。99只舴艋小船在河内一字排开,每船乘三人,一人持篙,二人放灯。“灯手”由油浸色纸作底盘,上面用粉色纸做成一尺大小荷花灯,燃蜡后,一个一个次序放入水中,供两岸拥挤民众观赏。元宵冰灯诞生于河南苇荡间高地渔民聚居区。佳节将至,渔民自东淀采来大块冰凌,运至早已搭好的宏大苇棚内,能工巧匠昼夜不息,各显绝技,精心雕刻成一百多尊-像。胜芳元宵灯会的会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爷庙前中心广场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积六十
燕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
永清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亦为京南酿酒圣地。隋唐以来,酿酒之风日盛。志书记载:“古通泽秦翁者,通国之善酿者也,秦翁佳酿,瑶池醉仙。”今《燕南春》酒,便是秦门一脉酿酒传人逾千年奋斗的成果。北宋年间,永清城南秦氏家族独家开办酒坊。因怀揣酿酒绝技,又配有龙泉老井一眼,能酿造六种不同口味的美酒,人送雅号“秦公老酒”。据传,宋朝杨令公镇守三关时,因饮此酒醉卧三日而惊动朝野。后太宗品酒笑曰:“真乃燕南佳酿,莫怪令公醉也!令公之醉,孤不降罪。”自此,秦公老酒,颇负盛名。1969年,一代白酒宗师周恒刚先生成立了酿酒厂,将这古老酿造妙方和茅台酿酒技术有机融合,使酒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0世纪70年代正式注
文安哈哈腔
文安县位于京津保三大城市三角地带的中心,地处大清河下梢,系海河流域的古老洼淀,形成了水旱交替的独特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安文化。崔家坊宋代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燕王朱棣扫北曾在此驻兵。公元1888年,崔家坊正式组成了哈哈腔戏班,该班组成到上世纪末,由老艺人陆续代传,已传授从艺演员达五代。崔家坊哈哈腔戏班阵容强大,演员最多时达到一百二十多人,演唱传统的《宝莲灯》、《盘丝洞》、《忠保国》等剧目一百多个。现存行头一百三十八身(件),有专人管理,每年都要定期晾晒,故有“六月六,晒行头”之说。据老人们讲,哈哈腔戏班会的戏特别多,过去从正月初三演到三十,每天两场,共四个多小时,演一个月都没有重样的
炊庄高腔戏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炊庄村高腔戏并非由当地民歌演变发展而成,是先由外地传入的一种声腔,然后与本地语音(有本地的某些腔调)相结合而形成的。炊庄村同乐善会与沙堆营高腔老会,是廊坊地区建立最早的戏会。炊庄村同乐善会演出水平较高,延续时间最长,是至今唯一仍在活动的戏会(建国后改名为群联剧团)。炊庄村高腔戏的剧目,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炊庄村高腔戏的剧本结构和表演方法,保持了一些较原始的特点。高腔戏比较注重某些表演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等等。高腔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头比较齐全。此外还有一些唱腔曲牌,如娃娃调、山坡羊、水龙吟、
永年西调
邯郸市永年县位于河北南部,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永年西调又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泽州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解放初期,由著名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定名为西调,概取“调自西来”之意。永年西调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小过山》、《罗章跪楼》等六十多出;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戏剧目已失传。西调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目前仅演梆子剧目。永年西调属板腔体,曲牌有丝弦曲牌和大笛曲牌,板
大厂开斋节
开斋节在大厂地区也称为“大开斋”。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九月,凡成年的男女穆斯林都应当持斋一个月,这是穆斯林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之一。斋戒的意义是命人戒止食色,止食能洁其身,戒色能清其心,在斋月里,不起妄念,不动尘思,举止唯谨,语默维恭,一切不正当之声色,均在戒列。每日东方未发白之前,适量饮食,天亮后即戒吃喝为封斋。待日落后,余晖匿迹时方能开斋进食。大厂地区的回民称之为“把斋’。斋戒的最终目的,一是要让每个穆斯林知道真主造化人类的公德,效法膜拜真主高尚品德,戒禁食色,锻炼自己,以期返璞归真。二是通过尝试饥饿干渴而体会厉行节约的重要性,进而使人们养成坚韧
段甲岭庙会
段甲岭庙会时间为四月初八,四月初八日,本为佛诞节,属于我国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之一。即释迦牟尼的生日纪念。佛诞节流传到民间,又形成了庙会。据三河县志,段甲岭的庙宇有娘娘庙,水月庵,茶棚庵,有老人讲段甲岭庙会原为四月十八,在北方地区则传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应该有此可能。
高跷会
高跷会,正名登云圣会。始于春秋战国年间,《列子.说符》中就有扭高跷的记载。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着重抒情表演,节奏较慢,唱表结合,木跷较高约三、四尺。武跷则着重武技表演,节奏稍快,木跷稍矮,一般二尺左右。文跷、武跷均为十二种精灵扮相,十二精灵分别化成渔翁、渔婆、樵夫、公子等,前去为佛祖敬香,路上各显神通各现其能,也有些高跷会增加角色或改变角色,各会不尽相同。文跷多以笙、管、笛、箫等吹奏乐伴唱,演唱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目或曲艺曲目,也演唱民歌小调;武跷打击乐伴奏,表演节目有:铁板桥、叠罗汉、老牛驮大象、叨鸡蛋、大劈叉、过浮桥、三阶跳、上坡登台、苏秦背剑、金鸡独立等。
三河通背拳
通背拳是我国传统的著名拳种,流行广泛的有劈挂通臂、白猿通臂、五行通臂、如意通臂、太极通臂等流派。“通背拳”最早何人所创众说纷纭,已无从查考,旧社会武术门户之见颇深,所以通背拳一直秘密流传相承。太极通背拳,又称五猴通背拳,是通背拳的一个分支,属内家拳派系,是由人称“臂圣”的清末著名拳师张策所创。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太极通臂拳的传承在三河有据可查的是从祁门少祁派祁太昌的通臂拳算起已是七代。其中的六代传人李忠最为有名,是公认的太极通臂拳的掌门人和传承普及的关键人物。太极通背拳是“通背拳”中的主要流派,据其锻炼法则和搏击特点,属上三门的武当内家拳术。太极通背拳的风格特点是:浑厚自然、刚柔相济、
小冯村音乐会
小冯村位于固安县中南部35公里处,隶属于渠沟乡。固安县是河北省中部平原县,地跨北纬39度,东经116度,气候四季分明,物产十分丰厚。幅员面积69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9•5万。小冯村音乐会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由陕西一牛姓道长传教后村民辈辈承传至今。俗称“道乐”。音乐会吹奏谱用十个音符,即:四一上尺弓六五凡合乙。采用平仄变声和阴阳变调技法,以及变化莫测的“那口”垫音,从而使音乐更加悠扬悦耳,卓雅不俗。本村吹奏时采用是大弓调,即现在的降B调。小冯村音乐会现存九支套曲,六支大板曲,和三十多支小曲,还有一套打击乐。九支套曲是:《颜回》(包括颜回、下山虎、金字经等),《小花园》
焦氏脸谱
焦氏脸谱一、基本信息焦氏脸谱的创始人居于固安县北马村。北马村位于县城西部10公里,北临永定河,西望大清河,专为永定河泄洪的忙牛河亦在村边流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地下水尤其充足而甘美,历史上向来是果园成片,树木成林,庄稼繁密,林茂粮丰。居民淳朴,崇尚礼仪,对文化和文明的追求执着而强烈。正是上述地理因素和人文条件,才有焦氏脸谱的产生和发展。二、项目说明类别:民间工艺。分布区域:河北省固安县宫村镇北马村及固安县城和城区附近村街。历史渊源:1、京剧脸谱当然来源于京剧。京剧之成为国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传统戏剧,是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
中幡会
中幡会中幡会,原为幢幡会。唐朝佛教盛行,此会已在香河县一带出现,因中幡与佛教文明有关,按会规排列,称其为大尊,为百会之长。中幡,为一根高而笔直的竹竿,顶端装饰几层花绸布做成的罗伞,形似宝塔,缀有小铜铃,还有的自上而下重挂一幡帐条,上书“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吉祥字样。一般一人表演,难度较大,用肩、额、肘、齿舞弄表演。下牙顶着竹竿的根部表演叫牙剑;用前额支着表演叫做“金顶功”,用手臂托着表演叫“托塔”。也有两人表演的叫“二仙传道”。二人舞弄各种花样,有背花、狮子肋,反顶大小插剑等套路,俗称为耍中幡。用大革鼓、花钹、花镲、小锣等打击乐伴奏。有“滚绣球”“对十字”等套路
挎鼓会
挎鼓会又名“雷音会”、“驾前鼓会”,据传是由汉武帝“捋鼓舞赏劳军”演变而来,系宫变舞蹈。三、四百年前由高桥传到胜芳,渐渐演变成一道别具特色的花会,其独特风格亦属罕见,所用大鼓系整张牛皮做成,敲响后声若雷吼,表演者边击边舞,节奏铿锵,宏烈壮观。据传古时出会,由两面杏黄三角旗先导,锦旗上绣有“博光闪照遮日月,鼓声隆隆震乾坤”14个黑绒大字,锦旗后面是42人背挎大鼓组成一字队形,鼓径约三尺,挎鼓人右手握槌,单手击鼓,边走边打,并配有24人打着铙钹为之伴奏,24个持钹青年不断变换各种不同队形和舞姿,鼓则在四周围场伴奏,声响可传至五里开外,其场面甚为壮观,乾隆皇帝南巡取道胜芳观看此会,极为欣赏,封赠演员
大厂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大厂地区俗称“小开斋”,又称“宰牲节”。按照伊斯兰教义规定,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凡是有能力到麦加的朝觐者汇集于尔立法提山前,举行典礼大会。会礼后,赴弥拿山宰牲开戒,即用宰牲的方法纪念伊斯兰教圣人易卜拉欣。无能力朝觐者,可在本地举行会礼,宰牲散贫。大厂穆斯林主要是宰牲散贫,从教历十二月十日至十二日。穆斯林沐浴盛装,礼毕宰牲以示祭祀。其种类只限骆驼、牛、羊三种,期限为三天,在大厂地区,回族人民很重视古尔邦节,凡有条件的家庭都在古尔邦节前的两三个月就着手买好牛或羊,也有几家合买的,精心喂养,以迎接“小开斋”(宰牲节)的到来。旧时,古尔邦节的宰牲者,仅仅是少量的富户人家。这些为宰牲节预备的
云叉会
云叉会又称“开路会”。此会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对打,没有实用套路,演员练的都是花招。有长不过五尺的十把钢叉,叉盘是活的可以转动,演员赤膊上阵,随着锣鼓点舞动钢叉,表演的套路有“大翅子”、“小翅子”、“连环翅”、“背剑”、“把月”、“前踢”、“后踢”等。技巧高者,可把叉抛过树梢,尔后将叉接住;随着叉的旋转,身体自然转动,钢叉随身飞舞,叫“金龙盘身”。动作连贯,寒光闪闪,用小吵子乐器伴奏,十分可观。晚上演出,以棉絮裹在叉头上蘸上油点燃,玩耍起来别有一番情趣。此会是由百戏之杂技演化而来。另一种形式是演员扮演传统故事《五鬼掌刘氏》、《苏泰背剑》等,飞叉技艺精巧纯熟,表演情节惊险动人。
龙灯会
龙灯会龙灯会又称海云图圣会,可能是出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起源较早,汉代在民间已流行,唐宋时舞龙已成为元宵节赛会杂耍的常见形式。龙灯会有单龙、双龙之分,单龙共九节,每节一人持节把,另有一人舞珠,共十人集体表演。双龙每条五节,加上舞珠人,共十一人表演。龙体用竹蓖编制为龙体,将白布彩绘为龙身固定在上边。每一节的木把端设一木盘,盘顶做一腊扦,放好蜡烛,便于晚上燃灯戏耍,因而得名龙灯会。现蜡烛多已改用电池灯泡。龙灯会的旗仗较大,至少八面旗,以耍龙盘八挂阵。耍龙灯的套路,有闹海、翻身、大盘龙、小盘龙、跳龙、龙退皮等。各地套路大同小异。伴奏用小吵子。演员大都是青壮年小伙子,耍龙尾运动量最大。除春节、庙会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