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特产
廊坊民俗文化
军下庙会
军下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军下庙会。据传农历三月十五是王母娘娘生日。旧时,军下建有娘娘庙一座。该庙位于鲍邱河东岸,整个建筑东西宽24米,南北长80米,占地约3亩。建有三层殿宇。前殿内供王母娘娘塑像,中殿塑有云霄、碧霄泥像,后殿供奉如来佛像。该庙始建于明万历28年(1600年),1927年重修,文革中被毁。每年庙会,有来自各地的演出团体来村演出,周围村庄的村民来此赶庙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本地经济的发展。
小车会
小车会又名云车圣会、太平车会。一种传说,元末金人入侵,北方人南逃方州。另一种说法是表演“千里送京娘的故事”。道具是用竹蓖扎制的车盘,车中留一园孔,坐车的演员肩挎车盘,有假腿盘在车上,车盘四周有布幔下垂,以掩盖演员双腿。车盘上有四根细竹竿,支一布棚,四周配挂彩球等饰物。小车会配器有鼓、铙、钹等打击乐(也有用唢呐、笙等吹奏乐的)。角色一般为十二人最为普遍,分别是:推车老汉、坐车小姐、拉车丫鬟、陪车丫鬟、丑妈妈、傻儿子、蠢姑娘、算命瞎子、瘸子僧子、0二人。其节目主要有:轧场、行车、跑车、切车、倒车、耍车、逗车、车陷泥泞、风摆荷叶等,演出风趣幽默、令人捧腹。
少林会
少林会也称武术会。一种是净脸不化妆,主要表演武功。此会起源很早,一部分源于宋代团练,一部分源于联庄会,一部分源于武术大家,一部分源于义和团。它保留了很多拳术套路和兵器套路,门派多而杂,有的一道会纯系少林拳,有的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混合体。兵器除普通的刀、枪、剑、戟、斧、楷、锤、钗、钩、鞭、三节棍、鸳鸯月、鸡爪镰、沉香拐、单拐、牛角拐、大铲、雁翅镗、葫芦鞭、杆子鞭、柏耙木、鹿角钩等外,还能看到不知名的兵器。表演时,先由少年开始练单趟子,再练单人兵器,接练双人空手对打。后练双人兵器对打、多人兵器对打。伴奏多是小吵子。行会串街时,队伍的排列是少年持小兵刃走在前面,成人持长兵刃走在后面。均以左手持械,队
三河城关庙会
城关庙会昔时,三河县城四面城墙高垒,东西南北四门外又修有瓮城(围绕城门外的小城)。城内中心有中心阁,城里城外有多处庙宇:东面城里有关帝庙,城外有财神庙、玉皇庙;西面城里有城隍庙、地藏庵、孔庙,城外有灵官庙、药王庙;南面城里有火神庙、奎星楼、娘娘庙、大寺庙,城外有三官庙;北面城里有彭公祠、真武庙,城外有娘娘庙、天齐庙。庙宇众多,常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五月十一南门外和西门外举办庙会。庙会期间,光是从各地来的花会就有48道之多,有秧歌、旱船、十不闲、五虎棍、大头会、耍中幡、耍狮子、耍龙灯、小车会、高跷会、炒子、大鼓(16面)、高堂会、拉洋片等等。另外,还搭戏台唱大戏,不光十里八村的人扶老
灵山庙会
灵山庙会灵山庙会始因灵山寺。灵山之巅建有辽塔,山之西侧半山腰有灵山寺,不知建于何年,只知清同治年间对灵山寺进行修葺,并将竣工之日定为“灵山庙会”。据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载:清同治元年正月至二年四月,以众护法募化之资,重修灵山寺的正殿、东西配殿和寺门、围墙,并于寺前建戏楼。此工程竣工于同治二年四月十五日。是日,灵山寺重新“开光”庆典,香火缭绕,戏楼唱戏,各路花会也前来助兴,各地商家闻讯也纷纷赶来,有买有卖,十里八村,男女老幼齐来观光,好不热闹。从此,这一天就被定为灵山庙会,传承至今。每年逢庙会期间,商贾云集,高跷、旱船等道道花会,游人如织,买卖兴隆;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求财求子,保佑平安;
燕郊庙会
燕郊庙会燕郊庙会历史悠久,相传从唐宋以来就开始盛行。燕郊镇的庙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天齐庙会,一个是正月二十八的火神庙会。天齐庙会正名为敕建东岳庙。位于燕郊镇大街西门外100米偏西路北,占地约50亩。分为东西两大院落,西边院落为东岳庙(天齐庙),东边院落为火神庙。东岳庙座北朝南,规模宏大,气宇轩昂、富丽堂皇。步上九级石阶是天齐庙山门,中间是大门,两旁各有一小门,一拱三瓮;穿过山门,迎面就是巍峨的天齐大帝主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殿外依次矗立各种石碑。大殿供奉的是东岳天齐大帝,大殿两侧是配殿,东厢殿是传说中的神怪塑像,西厢殿供奉千手千眼佛。据《辞海》记载:东岳大帝:道教所
孤山庙会
孤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为孤山娘娘庙会。孤山位于三河市西北部,原山上有塔、有庙。孤山塔建于辽代,塔内有一弥勒佛雕像。山顶建有一普济寺,占地200平方米,有三层大殿。孤山塔1967年被毁,普济寺毁于1951年。三月初一庙会是当地和周边乡村的盛大节日,每逢庙会,孤山脚下,潮白河畔,热闹非常。各种商贩接踵而来,还有外来演出团体、各地花会前来表演。登山远眺是庙会期间群众喜欢的活动之一。在孤山南麓,沿108磴石阶可以直抵山顶,也可以登木梯到塔内扔铜钱,听水响。登上孤山山巅,京东百里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一收眼底,通州燃灯佛塔如在眼前,远眺京城万千气象
狮子会
狮子会狮子会有两种,太狮会和少狮会,即软腰狮子和硬腰狮子。太狮会的狮子形体较大,舞狮的两个演员距离较远。前面的人只管双手挚狮头,后面的人两手各抓着狮皮里的把手扇动,耍起来显得腰里软,俗称软狮子。属于内四会之一,可以进庙参神,但山门要紧闭,狮子必须由庙墙窜进。平地表演嬉戏、相扑、抓痒、翻滚、啃痒、扑球、跳跃等动作,用大鼓、大镲、钹等小吵子伴奏。拜庙完毕,赶在高跷会之前,再从庙墙窜出,卧在庙门外“封路”。高跷从山门出庙,必须献高超技艺,以“撵开”狮子。少狮会较多,表演起来比较活跃灵巧。前面的演员小巧精悍,舞弄狮头,后面的演员要力大灵活,双手抱住前人的腰带,猫腰成狮体,耍狮尾。耍狮头的演员两脚的动作
冀中笙管乐·北燕家务音乐会
廊坊市霸州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因是益津关口故称霸州。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燕家务村东距106国道,在宋元时期,村中有千佛寺,寺院宏阔僧众数百,香火鼎盛,遇有佛事活动,寺内笙管齐奏,乐僧济济。明朝末年千佛寺一名老僧帮助村里成立了音乐会,通过口递亲传,使古刹音乐未因历史变迁而遗失,一直延续至今。早期的音乐会出会时,前有九面彩旗开路,后有乐师五十余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分大小两种,小曲多用来“净街”边走边奏;大曲曲牌只有撂场入棚后吹奏。该会不为丧事服务,只参加佛事、庙会等重大活动。旧时,众多音乐会汇集迎神赛会,都尊该会为“老会”,位置安排在神像旁边。会中曾拥有数本古
霸州杨家将传说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辽时期,以霸州益津关为主关,以雄州瓦桥关、信安淤口关为两翼,共称河北三关。抗辽名将杨六郎,自宋咸平二年(999年)戍守河北边关,到宋大中祥符(1014年)去世,在三关奋战了十六年。他用辉煌的战绩保卫了边关的安宁,保卫了北宋的疆土和边关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杨六郎成为了边关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守护神”,深受边关人民的仰慕推崇。今霸州市是三关中益津、淤口两关的所在地,是宋辽多年征战的主战场,直接见证了当年-疆场拼杀的悲壮场面,见证了杨六郎叱咤风云,拒敌于关口之外的英雄气概。宋辽边境的老百姓渴望和平安宁,渴望有人替他们做主,驱逐侵略者,过上太平日子。杨六郎韬略绝伦、智勇兼备,自
香河大河各庄竹马会
香河县大河各庄竹马会年代久远。关于历史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古代,当地老百姓为纪念燕北地区一位叫郭济的清官而发明了竹马会。一说竹马会传入大河各庄是在清朝乾隆末年(即公元1790年左右),正是清朝鼎盛时期。当时在京城里任教的一位姓靳的私塾先生目睹了京城竹马会的精彩表演,便回到家乡大河各庄办起了竹马会,并起名如意老会。大河各庄竹马会表演形式有文场和武场两种。共有8位演员,排成两路纵队,排头两人,满清官员打扮,头戴红缨凉帽,身穿明黄色马褂,手持马棒(粗藤条),胯下坐骑为青狮黄狲,会中俗称狮子头;第二对演员手持马鞭,胯下坐骑为战马,会中俗称二鞑子;第三、四对演员,皆为汉族女将装束,手持马鞭儿,胯下战马
大城杨家将传说
在大城县,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杨家将的传说。经多方考证证明大城的确是杨延昭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大城县杨六郎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不同于历史小说《杨家将》版本,又有暗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大城杨六郎的故事可分为爱情传说与英勇抗辽的传说等。传说大城县大王都村是大刀王怀女的故乡,她和杨六郎早先定下娃娃亲,等长大成人后,杨六郎嫌她长得丑,就与如花似玉的柴郡主结了婚。现大城有二十几个村的村名与杨家将有关,如王怀女曾找杨六郎招亲,杨六郎见其丑陋不招,便比武较量,六郎败,王怀女问六郎招不招,六郎还是不招,王怀女愤愤地说:“你好难招的夫”,故得名难招夫,后依谐音演为南赵扶;王怀女寻夫一路猛追沿途叫骂,后
大城太平颤(甩会)
廊坊市大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素有古郡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颇具名气的城邑。太平颤又俗称甩会,这是二姑院村独传数代的民间花会,从1746年前后在村中开始表演,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太平颤是一种集舞蹈、戏剧、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项目。在表演中,此会充分利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把杠夫用力向下猛压杉杆末端,在杉杆顶端的扮演县令者则猛高起,观众则高呼“老爷高升啦”,“衙役”们也随声附和“升啦”。在文场表演中观众提出一些问题,表演者则用昆曲、河北梆子、民间小调等唱法演唱回答。此会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成为远近闻名的甩会。曾因各种原因荒于排练险些失传,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村中老年人
西安庄登云会
西安庄隶属于廊坊市安次区码头镇管辖,码头镇位于市区以南20公里,廊泊路纵穿南北与境内公路连接成网,交通十分便利。西安庄登云圣会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传是由一个叫笑刘的民间艺人所传,笑刘原是一个梨园弟子,后来不知何故辞职回乡。由于他精通戏剧不甘寂寞,于是就尝试着把戏剧人物大胆地用登云会的形式表现出来,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从此开始在本地传授登云圣会。据会里老艺人回忆,登云圣会曾到霸州信安去拜庙,由于庙规森严,狮子把门,打不够一百单八棒(十二套)不得踏入庙内,当时有十八道会被挡在庙门之外。该村大头星沙德贵抖棒上前,在庙门前按演练之法打了一百单八棒,一举镇开山门,引领各道圣会进入庙中。西
大城西子牙高跷
西子牙河北村位于廊坊市大城县北部偏东,北与文安接壤,东与天津静海相邻。据县志记载,该村吕氏为周朝齐国姜太公后裔,战国初,因“田氏代齐”子孙四处逃亡,其少分支迁此安居。西子牙河北高跷兴办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该会属文高跷,表演队伍现有二十四人组成,演员的脚、腿绑在一米高的木制腿上俗称架子。此会重抒情表演,节奏较慢,演表结合。出会时先拜庙,大锣开道二人举两面旌旗,二十四名角色(一角色失传)依次排序;后有大鼓、大钹等相配,前进起来浩浩荡荡,十分壮观。表演分为走街和走场,走街时队形有串花、二龙吐须,走场时有龙摆尾,十字八门阵、五股蹿心等。演唱时,按顺序曲目演出,二十四个角色都有唱腔
三河燕山大板
“燕山大板”是河北三河特有的一种曲种。1975年由刘燕,王德华,胡嘉良在借鉴清代就流传于民间的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作,吸收了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如硪歌、小悲调、八板腔以及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的特点与精华,创作出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近二十种曲牌和多样板式的一种新曲种。燕山大板属快板类曲种,与传统快板书所用竹板形同略小。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边舞边唱。演唱者一手执大板,一手执小板(亦称“节子”)。根据乐曲的拍式与唱段内容,借鉴舞蹈中各舞姿及“河北落子”部分击板动作,加以发挥、创新,双手有机配合,打击出不同节奏的点式和花样。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活泼新颖,
三河大鼓
三河市燕郊镇因春秋战国时期地处燕国城郊而得名,有“天子脚下,御驾行宫”之美誉。燕郊镇半壁店村的大鼓会成立于清朝同治年间,当时一名姓善的宫廷太监受礼部指派,到燕郊行宫为皇族清明节到遵化东陵扫墓做前期准备。因为燕郊行宫为第一驿站,因此,迎送仪式要格外隆重,需组建一个鼓乐队以壮声威。最后选中了吴姓旗人居多的半壁店村,由该村庄头吴殿林牵头组建起一支有十六面大鼓的大鼓会,因是同治年间,由善氏太监倡建的,故称鼓会名为“同善大鼓会”。从此,每到清明节,在燕郊行宫迎送皇差的仪仗当中,同善大鼓会就成了最为瞩目的一支队伍。后来,又因此会是仿清宫廷太平鼓的表演制式,所以会的全名又成了今天的“同善太平大鼓会”。其功能
文安西河大鼓
朱派西河大鼓源于木板大鼓-子书。清乾隆年间,有保定刘传经、赵传壁、王路等三人首创木板大鼓、弦子书搭档演出,从而各地艺人效仿,初步形成鼓、板、三弦进行伴奏的说唱形式。自此数十年间,为西河大鼓孕育、草创之期,到了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一代,使西河大鼓逐渐成型,并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首传弟子朱化麟创作出朱派艺术,为西河大鼓做出贡献。朱派创始人朱化麟,艺名朱大官,河北文安小齐观村人。自幼从师马三峰学说大鼓书,颇有才华,早期即享有盛名。他还很喜爱河北梆子,能拉梆胡,曾为名髯生大吉高伴奏数年,这段经历,与以后在西河大鼓上的改进、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大官嗓子很好,音域宽,音质美,吐字清脆,腔调豪放,善于白唱间
冀中笙管乐·东臧庄音乐会
大城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素有古郡之称,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颇具名气的城邑。东臧庄村自明朝永乐元年建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因依子牙河而建,从古至今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该村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文人墨客、武林志士等人才辈出,造就了东臧村民热情好客的优良品质。东臧庄音乐老会始建于1755年,当年村中族长李荞留居一位齐姓游方和尚在家中数月,齐姓和尚把流传于西北一方的寺庙音乐传授给村民,传承至今已十代有余。该村音乐老会所保存的曲谱大多不同于其他古音乐会的曲目,既有雅致的宫廷音乐成份又有通俗的民间小调元素。现保存民国古乐谱一本,抄录乐曲六十二首,与其他音乐会不同的有《金字街》、《劝金杯》、《妻上夫坟》
冀中笙管乐·杨家口音乐会
杨家口村位于大城县东端偏北,宋元时期,因杨氏居此,又因依河口建村,故名杨家口,宋代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大城县现有古音乐会二十余处,表演的曲目大都相同,但杨家口古音乐会所保存的曲目宫廷音乐的成份较为突出,与其他音乐会的曲目有别。杨家口音乐会在明万历年间乐班即已形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在朝为官的李武生,后退职返乡把部分宫廷音乐传入杨家口。相传,明正统十四年,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刺军队俘囚后,李武生一度心情悲伤,借汉时王昭君的境遇,谱出了《昭君扫月》乐曲。“扫”即祭意,抒发了悲叹的心情。该乐班保存的古乐谱中主要为宫廷音乐,后加入道、佛家音乐。其主要特点是曲目古老纯正,演奏时从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