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邢台市特产
邢台市民俗文化
王其和式太极拳
王其和(1889——1936)太极拳名家,是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邢台任县人。任县系太行山东麓平原县,地处黑龙港流域的九河下梢,地理位置通达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沃野百里,八水竞流,土膏禾茂,物厚阜安,展开河北省地图,顺京广铁路南下,抵达牛城邢台,再沿邢德公路东行20公里,便是任县县城。王其和先生,生于1889年,逝于1936年,幼习洪拳,并与刘瀛洲先生学练三皇炮捶,约于1909年师从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又于1914年师从杨澄甫学习杨式太极拳,融合贯通、自成一家,经其高足刘仁海、王景芳、张金榜、吴振奎等全面继承传播,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独具特色的王其和式太极拳。王其和式太极拳为王其和先生于
巨鹿洪拳
巨鹿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古黄河、漳河冲积平原,人们自古崇文尚武。巨鹿夏旧城洪拳就以该县夏旧城村为中心,传承了近千年。相传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其手下夏、肖两位武将原本为表兄弟。二人告老还乡途中,在巨鹿夏旧城遇强匪夺财害命,二人拔刀相助,救下乡民。百姓见二人侠肝义胆,武艺超群,出于感激,苦苦相留,并帮他们在荒地上建起草庐。从此夏、肖两家在此开垦荒地,男耕女织,传授武功。二人所传武功就是后世所指的太祖大洪拳,亦称红拳。后因思乡心切,落叶归根,回到浙江老家。并对家乡父老诉说了巨鹿授徒之事。洪拳从此在夏旧城世代相传。夏旧城洪拳源于峨眉派八大门之一的洪门拳。其特点是正面攻敌,大开
尧山山口庙会
尧山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西4公里处,含南山尧山和北山宣务山,是帝尧陶唐氏的始封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由于尧山在华北平原的腹地突兀而起,一峰独秀,格外引人注目;再加上是尧帝的始封之地,因而尧山兴起的庙会也十分有名气。尧山庙会以其独持的祈福安慰、亲友沟通、物资交易、民间娱乐和文化交流等功能而历久不衰。南山和北山之间的村子叫山口村,所以,尧山庙会也叫山口庙会。山口庙会以祭祀而兴,以求神拜佛而影响日大。祭祖是祭祀的主要活动之一,据史料记载:从汉代起,尧山顶上就建有尧祠,以后历代都在尧山上建有尧帝庙以及禹舜殿,每年官府和民间都要择良辰吉日上山祭祖。隋朝时,佛学翻译大师彦琮在宣务山上修筑隆圣寺;唐朝
平乡乱弹
乱弹是深受平乡县群众所喜爱的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戏,曾被专家称作戏曲活化石。它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乱弹分东西两路,在唱腔板式上各有千秋,平乡乱弹属于西路乱弹。明末清初,平乡县东马延村艺人谭文玉走南闯北,学得一身唱功和技巧,在借鉴昆曲艺术的基础上,创立了东马延乱弹的雏形艺术。到清朝晚期,收谭新民为入室弟子,吴发甲(威县人)和吴发须(隆尧县人)为门外弟子。谭新民传谭代禄,谭代禄传谭奉元,延传到民国三十七年,才有第五代谭东玉、谭保群、赵东贵、谭东贵。当时,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东马延乱弹剧团就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解放后,东马延乱弹多次参加省市戏曲汇演并获奖,排演
邢窑烧制技艺
邢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邢台市临城县、内邱县一带,内邱在唐代属于邢州,故称邢窑。邢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因首创“类雪”、“类银”的精细白瓷而著称于世。邢窑白瓷始于隋,其烧制的成功结束了我国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并驾齐驱,争奇斗妍,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为唐代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邢越两窑所产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南一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邢窑瓷器在当时使用非常普遍,多用于茶具,唐代人对饮茶颇为讲究,要求茶具的颜色同茶的色泽和谐统一,陆羽在《茶经》中写到“邢州瓷白,茶色红”。茶
巨鹿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在辉煌时曾唱红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德州、聊城六个地区。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进宫》等。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辅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四股弦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
翟氏秧歌舞
近年来,柏城村翟俊成将传统秧歌舞与现代舞蹈相融合,创编出既有传统秧歌之底蕴又有现代舞之气息的新式歌舞。2009年1月,河北省出版局将之命名为翟氏秧歌舞。其特点是伴奏独特,动作舒展、快捷、有力、大方。其内容分两套共40节,前20节为一套属初级,后20节为二套则略有难度,主要表现在表演者对道具——扇子的掌握上,是基本功内容。翟氏秧歌舞的再一个特点是步伐与上肢道具的有机配合,要求甚为严格。步伐分自然前进步、小十字步、大十字步等,每小节分八拍,前四拍走秧歌步,后四拍为舞蹈动作,四拍、八拍或十二拍为一个完整动作。从左脚起步上肢道具的配合开始到一个完整动作完成后的右脚还原时为止,显得严谨、和谐、天衣无缝。
广宗柳编技艺
广宗县的柳编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口传心授,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形式。主要特点是用柳条编制成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等。柳条砍下后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具有柔韧性后方能编制各种制品。柳编对湿度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需到地窑中完成制作。柳编使用的工具均为艺人自制,主要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所有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都靠艺人的制作灵感和制作经验。其制品有簸箕、篮子、圆簸箩、方簸箩、盒子簸箩、盛面粉用的八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等。随着经济的日益活跃,柳编制品仍然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并逐渐演变成了商品,成为了人们增收的一种渠道
内邱牛郎织女传说
内邱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距省会石家庄85公里,西部为太行山脉,中部为丘陵,东部为海河流域平原。内邱牛郎织女传说历史久远,其七夕文化活动从文献上可以追溯到明隆庆年间。县城东关玉皇庙七月七活动,是专门为祭拜、祝愿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设。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云集东街玉皇庙内,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神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直至初七夜,唱大戏《天河配》,焚化剪纸图案的天棚地棚,把祭祀活动推向热潮。牛郎织女传说,以弘扬忠贞爱情为主旨,以古典美学为特征,通过民间传说、歌唱、剪纸、舞蹈、戏曲等形式加以表现,使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与内邱独特的祭祀仪
临西乱弹
乱弹分东、西两路传入河北省和山东省,东路乱弹分布是以临西为中心呈扩散状。乱弹产生于明正德与万历年间,因多供帝王观赏故称銮坛,后流传到民间,又因此剧兼容其他声腔,故称乱弹。后乱弹沿运河南下分为东西两支,西路扎根南宫,东路落户临清。临西乱弹剧种古老,底子较厚,剧目多为朝廷忠奸戏,经过初步发掘的传统剧目就有一百多个,有《曹操杀宫》、《李渊辞朝》、《临潼山》、《杨家将》、《杨金花夺印》、《大刀王怀女》、《扫北图》、《李闯王进京》等,另外还有神话剧《赵公明下山》以及《女状元》等少量生活戏。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主要曲调有慢乱弹、猛一碰、一股头、慢二股头、快二股头、大哭腔、哭迷子、起板、原板等
沙河豆面印花技艺
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北街,系沙河的古县城。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技艺是明末第一代传人胡耕成从南方学来的,在沙河城开办的“全兴号”印染作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始于明末,盛于清。沙河城北街“全兴号”印染作坊印染的豆面印花布以花样繁多不而褪色著称周边各县市,且图案丰富多彩,古朴大方,含义深远,装饰性极强,经洗耐用,穿着舒适,是沙河一绝。沙河豆面印花相传至今,主要印染被子面、褥子面、门帘、围裙、头巾及花布料等。沙河豆面印花的主要原料是靛,即从植物中提取的蓝色染
内邱扁鹊祭祀
鹊山位于河北省内邱县西部山区五十余公里处,因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大半生居住于此,死后又将其头颅埋葬于此,便成为人们对他的祭祀之地。民间将扁鹊称为药王,传说其能够妙手回春,可治百病,争相祀之,内邱扁鹊祭祀活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至今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以朝山拜圣,祭祀神医扁鹊而兴起的群众性聚会,后演变成崇拜扁鹊及后土神的庙会,即鹊山庙会。汉代道教的兴起,使鹊山祠由单一祭祀扁鹊变为供奉多神体系,这种变化,对鹊山祠庙会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不断的演变、发展,鹊山庙会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传统庙会。鹊山庙会一年数次,其中三月初一规模最大,十月初一会次之。每逢三月初一庙会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
巨鹿乱弹
巨鹿地处华北平原,是千年古县。乱弹是巨鹿古老的地方剧种,以巨鹿地方方言为基本语言。乱弹戏曲只所以在巨鹿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地理优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巨鹿郡为其中之一,古郡巨鹿也就成为历史上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而乱弹在巨鹿得以传诵。巨鹿乱弹唱腔分板腔体、曲牌体和杂腔小调三种,以板腔体为主。文场伴奏只用唢呐、笙、笛子伴奏,武场用板鼓、大锣、手锣、水镲、小镲、堂鼓为主组成乐队。文乐主要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以及用于配合人物上场、下场、念白、身段和武打等。作品有朝代戏、神话戏、喜剧、杂腔小调等,演出过的剧目有
巨鹿道教音乐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之一。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江北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远古时期的巫术是道教的渊源。道教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而道教的音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音乐的联系又十分密切,大量的汲取和糅合了古乐及宫廷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法,这就使道教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道教音乐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娱人的功能。而巨鹿道教音乐作为道教音乐的支脉,同样是以宗教性和民俗性的形态而存在。目前,巨鹿道教音乐以巨鹿为中心,流传于广宗县、任县、南和县、平乡县、威县等。除巨鹿县外,广宗县和平乡县的道教音乐班也小有
邢台火神庙传统庙会
火神庙是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的农历10月18日是传统庙会,历史悠久,香火旺盛。据文献记载,邢台火神庙,又叫火神真君庙,位于邢台市桥东区府前南街南端步行街路东。它的始建年代为明代天顺四年,即公元1460年。清末民国时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771平方米,存有建筑6座,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进入火神庙正门,北侧为二道门,里面坐北朝南就是火神庙的主体建筑真君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内塑火神真君像,开路神方弼及显路神方相分站左右。传说火神真君名罗宣,居住在神话中的火龙岛,后被姜子牙封为火德真君。在邢台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传统庙会,要搭棚,庙里没有苇席
新河老鼠节
传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打、打、打旮旯,十个老鼠九个瞎,留下一个拨眼的,眼里长个萝卜花!”正月十二早上还没出太阳,各村各家各户的大妈、大婶们带着孩子们一边念叨着,一边手拿着木棍敲打着可能藏老鼠的地方,土坑的坑洞里、墙角的老鼠洞里、墙根的砖缝里、木柜底下的布鞋里、牲畜棚里、柴房里、厕所里屋子里旮旯都要敲打个遍。捆起剪刀藏起来那天,各家的媳妇姑娘们都要把平时用的剪刀用红绳或红绸把剪刀捆包起来,藏到抽屉里、褥子底下。村民们说,老鼠节这一天不能使剪刀,只要听不到剪刀的“咔嚓”声,家里一年就听不到“咔嚓咔嚓”老鼠嗑东西的声音。背着筐头收旧鞋当天上午,各家各户的孩子们背着筐头挨家挨户收旧鞋,
南和抬皇(黄)杠
南和县河郭乡历史上曾划分为七个牌,抬黄杠活动主要由西边四个牌,即赵牌、梁牌、樊牌、郄牌(庄)四牌组织的,因此,杠头打的大旗上写的是“四牌公”三个大字。四牌公大旗一直由抬杠首领即杠头保存,千百年来世袭至今,其次是头杠保存杠谱,一般不能外传。抬黄杠主要集中在河郭乡、贾宋镇两地,抬黄杠时,河郭乡“四牌公”到贾宋镇送杠,而贾宋镇接杠,其间都有一定的仪式。黄杠共三十二杆,由家族世袭保存。一般杠是由杠箱和杠杆两部分组成,杠杆长六米,粗十二公分,由弹性木料做成。杠箱在中间,重约三十公斤,杠箱两边各有铁环一个,杠杆上绑有两串铜铃,随着杠杆颤动,有节奏拍打,三十二杆杠同时作响,热闹非凡。杠箱顶部用彩绸彩球彩带编
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
清河县历史悠久,禹贡之前,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秦始置县,西汉至南北朝为郡国,唐宋则州治。清河人自古崇文尚武,仁人志士辈出。武松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清河县是武松的故乡,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1》的背景故事原生地。古典小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历代传承和元杂剧折子戏不断演出的基础上,由文人汇集诸种资料而编撰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而清河县由于是故事原生地,这里世代流传着诸多有关武松、武大郎、潘金莲等人物的原生态故事,其故事与传说远远超出了《水浒传》、《1》的描写和讲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异于以上两部古典小说的版本。武松的故事,除上述的以外,主要还有武松出山以前的故事:如“武松出世
广宗梅花拳
梅花拳古称梅拳,是中国较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拳种之一。《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中教学说精义的文理及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架子是梅花拳基本功训练,其“桩步五势”是练静功,“行步三法”是练动功;成拳是在基本功架子的基础上两人或多人对练的方法,主要套路有抓、拿、摔、打,各有要领,其招式达78种;拧拳无定手定步,是实战技击;器械是人手的延伸,是梅花拳武
正月十六烤百灵
“正月十六赶明晨,十字路口聚村民。路边捡柴燃篝火,祛病健身信自真。三姓兄弟轮问话,相互帮衬钦鬼神。”临西因为万和宫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以及附近的村民。县里也把万和宫作为一个重要文化基地,适时组织各乡镇高跷队、舞狮班、武术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到这里表演亮相。突然从四面八方涌进许多看热闹的人,绿色的麦田里站满了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俏孩子,那是一幅漂亮的乡村油画。卖糖葫芦的、卖风车的、买串串香的,嘴里冒着白气吆喝着来凑热闹。这画不是寂静的,而是瞬间变化的,而且还不时发出锣鼓声和喝彩声,那油画就变成“立体彩电”。元宵节的灯影还在眼前晃动,舞龙的鼓点还在耳边飘飞。下半夜,村民又到村外聚集“点火”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