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长治市 > 黎城县特产
黎城县民俗文化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流行在山西东南部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上党落子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吸收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清同治年间,潞城县潞河村有人组织合义班,将“打地圪圈”落戏搬上舞台。上党落子搬上舞台后,为与上党梆子争夺观众,于光绪十年(1884)从河北请来平调演员王四虎(又名
黎城剪纸
剪纸是黎城县民间工艺,由民间老艺人进行剪纸,剪纸特推出龙系列一套9张,共100套,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以及还有各种动物、植物剪纸,并可来图加工等业务。
黎城望乡会
广志山又称中阳山、王至山,位于黎城县西北部,当地人也叫广志垴。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和十月一,黎城、襄垣两地民众都要在广志山奶奶庙前举办庙会,祭祀对象为襄垣老奶奶(娲皇圣母驾前侍女)。相传,清嘉庆年间,襄垣北关王雪梅不顾礼教之约尾随父母上广志山拜神,因思夫(亡佚,黎城人)心切,气绝化仙,俗称“老奶奶”。从此,襄、黎二县为其建庙供奉,时间日久,遂形成庙会,其中以十月初一(诞辰日)最为隆重。广志山十月一望乡会的主要民俗活动为老奶奶望家乡,祭祀时间从九月二十六开始,十月初一全部结束。二十六日,襄垣北关的娘家人要提前上山,请油匠神像抬到北面梳妆楼上重新彩画、梳理,再将凤冠霞披全部更新。广志山周边村民每年要给
尧的传说
尧,五帝之一,姓伊祁(耆),名放勋,因封唐侯,故称“唐尧”,又因封唐侯前曾在家乡随母亲(庆都)烧制过陶器,所以亦称陶唐氏。《纲鉴会纂·三皇篇》载:“神农,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山西名贤辑要》记:“尧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尧初号伊耆氏,实原于此。受封于唐,故又号陶唐氏。旋徙晋阳,及即位,乃定都平阳,又即今山西临汾县也。”《中国古地名辞典》解释曰:“耆,黎国也。即山西黎城县。”千百年来,人们把尧统领过的部落誉为“陶唐之地”,把他传承下来的育教、修德、重才、谦恭礼让的美德,颂为“陶唐遗风”。“陶唐”二字也由此成为与尧生息相关的文字符号。黎城县东骆驼
李佬人的传说
李佬人笑话是流传于黎城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口头传统,作品多以机智勇敢、惩恶扬善为主题,表现了民众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风趣幽默、睿智豁达的审美情趣。“佬人”是旧社会专司征粮的“村官”称谓。晚清时期,“李佬人”出生在黎城西部山区岚沟一带一个叫“龟子石”的山村里(此村多为李姓)。在长期与官、匪、恶势力的较量之中,“李佬人”彰显出他见多识广、聪明机智、风趣幽默的卓越才能,为山民办了许多好事。久之,人们对其真名不知,“李佬人”佳话却传遍了黎城的各乡村。他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机智故事“飞进”了千家万户,他那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着处于苦难中的黎城人民。“李佬人”不但有许多智斗官军、智斗
刘氏制鼓技艺
刘氏老鼓发源于黎城县范家庄村,以制鼓师傅姓氏而命名,主要流传于晋东南和晋中地区,是伴随地方剧种(黎城落子)而形成的地方特色乐器,当地有“黎城老鼓,长子铜锣”的民谚。刘氏老鼓以清光绪年间黎城范家庄村刘旦首制,到现在已传至第四代,逾百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改进,刘氏老鼓以其音域宽厚、发音响亮、灵敏度强、音质恒定等特点,深受用主和内行们的赞扬。刘氏老鼓一般分为制作鼓身、制作鼓皮、蒙鼓调音和上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步用椿木制作鼓身,先依据鼓的尺寸大小,把椿树木料做成一段段弧形状,然后再把这些弧形状的木料用胶粘在一起;鼓身做好后,就该做鼓皮了,依据鼓面大小裁剪牛皮;第三步就是蒙鼓和调音了,把鼓皮蒙
上党女红
上党女红主要是指流传于上党地区的女红工艺制作技艺和制品,具体内容包括民间绣艺和绣品(摆设与挂饰),布艺玩具类(老虎、狮子、十二生肖等),民俗服饰类(虎帽、虎鞋、肚兜、围嘴、斗篷等),上党“潞绣”技艺及绣品(主要使用本地蚕丝绞股线坊染,绣艺效果与杭、苏彩丝绒线有很大区别),民俗风情绣艺与制品(窗花裁剪、点色技艺以及上党民间枕顶、香包、书剑镜袋等)。上党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民众生活富庶、安定,与农耕文明发展过程相伴而生的上党女红技艺形成时间也极早。本区域内种蔴栽桑、养蚕纺丝、染线绣衣历史久远,明《潞州府志》中已有记载。中华刺绣史中,“潞绣”可谓名噪一方,直到清代末期,本地蓝靛和潞蔴仍为重要的出省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