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特产
邯郸民俗文化
涉县台村上刀山
台村上刀山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县井店镇台村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涉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可谓“-要冲,燕赵名村”,台村距涉县县城7公里。上刀山杂技源于清末明初,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上刀山就是用梯子、绳子、铡刀-成人字架,由上刀山人赤脚上去。表演内容有口叨一桶水、或嘴咬一口铡刀、或背小孩、或倒立,并有大鼓、锣、钹、铙等相关器具助兴,表演非常惊险,扣人心弦。上刀山杂技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流传地域广泛,当地妇孺童叟皆知,久传不衰,有口皆碑。逢年过节、庙会祭典着装、画脸、打拳鼓、摆场子、上刀山,村民扶老携幼争相观看。上刀山服装、道具等方面都
轧琴
轧琴,又名轧筝琴。流行于河北邯郸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是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形制与筝相似而小。长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间拱起,略有弧度,近两端处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中央开有直径约5厘米的音孔。张弦十条,弦下施柱,柱用枣木制。全长58、宽13.5厘米,边板高3.5厘米。两梁之间距离39厘米。原用高粱杆(俗称秫秸杆)尖端割下后,刮去表皮,涂松香末擦奏,现也用马尾弓拉奏。定弦为bB调的Sol、la、do、do、re、mi、Sol、Sol、la、do。音域十度。其中Sol和do都设两个相邻的同度音。因为这两个音在武安平调的唱腔中是调式骨干音,同时拉奏两音,可协调音色、加
永年正里小曲
永年正里小曲始兴于明代初期和中期,主要流传于永年东北部的南北正里,以及前后朱庄、正西、曲陌、歧辛寨一带,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真实反映他们感情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朴素民间歌舞形式。永年正里小曲为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融民歌小调、舞蹈于一体,并蕴含着很多原始戏曲的元素,基本曲目有一百多出,常演的六十多出,有人物,有情节,既叙事又抒情,结构严谨,表演细腻。小曲演、唱分开,前台表演,后台伴唱和伴奏,伴奏无弦乐,采用竹瓦敲击伴奏,由特制的小云锣指挥。表演者多为一生一旦,也有双旦角和多旦角的剧目,传统上没有女性演员,皆为男扮。永年正里小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朴素自然,唱词文本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涉县赛戏
涉县赛戏为古老的原始戏剧,它与民间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山神与女娲是供奉的主要对象。在活动上倡导全民参与,在时间上主要限于元宵节,在表演上为白话式。它是我国先民创建戏剧的活化石。表演前有迎神活动,目前在该县上清凉、弹音村等村流传。赛戏由于是古老戏剧,因此,从乐器、道具、服饰、唱腔、唱词与现代进化来的戏剧格外不同。(一)人物:由于戏中武打场面较多,人物也是帝王将帅出场。两边人马均是以帝携帅,或是帅带将,而无一兵一卒。女角更稀少,仅在《大会垓》《霸王别姬》场面以及《长坂坡》夫人突围场面出现,并且是男扮女装。(二)唱腔:涉县赛戏的唱腔,一般分为四种:大唱、小唱、平腔、挑腔。大唱、硬
新郎娶媳妇抹黑脸风俗
很早以前,邯郸城西有个叫肖洼的小村,村里有名十九岁的小伙子肖山,长相英俊,人又勤劳善良,只可怜孤身一人,家境贫寒。肖洼村十里之外有个桃花镇,镇里有个叫冠秀的姑娘,是富甲一方苏员外的独生女,不但人长得如花似玉,且又知书达礼。这一年,冠秀一十八岁,员外想给她寻个富家哥,可冠秀定要高楼打彩,来个“不图庄院不图地,挑个风流好女婿”。员外只好搭起彩楼,单等八月十五让女儿打彩择婿。到了打彩那一天,楼前人山人海,肖山也想凑个热闹,开开眼界。没想到,冠秀的彩珠,偏就打中了肖山,肖山是又惊又喜,小伙们是又羡又妒,同时也气坏了一个不在人世的姑娘。这姑娘是桃花镇杨员外的千金,名叫沁香。她生前原想抛彩择婿,怎奈她爹硬
广平拉洋片
邯郸市广平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县境地处黄河、漳河冲积平原,地势广阔、平坦,故称广平。拉洋片,广平县当地俗称“西洋景”,它底部呈正方形,高约1.5米,宽约1米,共分看箱、画面、乐器三部分,正前方有四个方孔,方孔内置有加工过的凸透镜片,通过它可以看到画面极富立体感。拉洋片有左右推拉式、上下滑动式,根据不同的场面,艺人们唱出不同的唱段,有时即兴加上地方方言,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同时配以挂在木框上的鼓、锣、钹三件敲打乐器,总能吸引不少观众,特别是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拉洋片演出由一人完成,主要分看箱、画面、乐器三大部分,现保留的画面有:天津北马路风景、朝鲜三八线战役、断桥、南京长江大桥等。独特的
魏县花布染织技艺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端,位于邯郸市东南51公里处。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包括手工蓝印花布与手工彩印花布技艺两种。魏县花布染织技艺始于宋,广泛普及于明,鼎盛于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据调查,到1980年全县印染作坊60多家,进行蓝印与彩印花布生产和加工。现今,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旧花布作品2600多件,花样达800多种,其中有明、清时代蓝印花布作品100多件;清代彩印花布作品10多件,其中,平安牡丹、凤凰牡丹和石榴寿桃图等,保存完整、色彩鲜艳、造型完美、图案清新、堪称艺术珍品。手工蓝印花布技艺程序:一、镂刻花版:即在版纸上勾画出花样图案,用刻刀进行雕刻。雕刻中又分刻面,刻线和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
鸡泽织字土布技艺
鸡泽民间土布是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通称之为“粗布”。它是用古老织染法(即从黄道婆时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织染术)纺织而成(俗成老土布)。土布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曾子的母亲织布的记载。元明时期,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量种植,使用棉花作原料纺线织布越来越普遍。人们将传统的葛、麻、丝织工艺揉于棉纺工艺。当时的工艺比较粗糙,花色单调,品种较少。随着明清两代纺织工具的改进,民间土布的织造和印染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种棉、纺纱、织布逐渐形成规模。鸡泽民间土布的花纹种类有二匹缯、四匹缯、提花抖纹、核桃纹子、洋鬼子钻山、一条大路通北京、五架山、七架山、大斜纹、小斜纹、石榴大开花、枣花儿、土布图案、土布
武安“拉死鬼”风俗
在武安白府村“拉死鬼”傩仪每年正月十七晚上举行。因为村民过春节都要把死去的亲人接回家过年,正月十六送走,他们担心那些无人祭奠的野鬼、厉鬼留在村中为害,所以十七晚家家点火驱邪,把死鬼拉出去烧掉。参加“拉死鬼”仪式的有灯笼队、锣鼓队、扁担官、鬼差、死鬼、路神等。扁担官作七品芝麻官打扮,坐在四个差役用扁担抬着的椅子上,他负责审判死鬼。路神有二、三米高,戴相纱,穿墨衫,持串铃,双眼里安有两只灯泡,闪闪发光。他的任务是在拉过死鬼后再净一次街,彻底驱除鬼祟。正月十七,夜幕降临后,低处的武家坟地鬼火点点,阴森可怖!黑压压的人群围在大路口周围,静候死鬼的出现。过一会,坟地里响起了鞭炮声,表示死鬼已被捉住。于是
贞元增酒传统酿造工艺
我国酿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纷呈。位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华北平原。自古就有“冀南粮仓”和“名酒之乡”之称。该地区跨东经114°-115°,北纬36°-37°,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因而种植的高粱、小麦等农作物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加之特定地域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甜净,优越的地理、经济环境,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邯郸酿酒走过了一条从发酵酒到蒸馏酒的演变过程,古老的传统工艺延绵传承,是我国浓香型大曲酒的发祥地之一。贞元增酒始创于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96年),是邯郸酿酒文化的杰出代表。以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泥池老窖
峰峰王看烟火灯地
西王看原为峰峰矿区的一个大村,后被分为“王一、王二、王三”三个村,统称西王看村。西王看村农历正月十五放烟火(俗称“点老杆”)、转灯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峰峰矿区最负盛名,讲究“白天万紫千红,夜间五光十色”。其燃放效果“布局巧妙,搭配合理、技术精湛、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在方圆数里,有口皆碑。转灯地,西王看的灯地布置时间比较早,一般正月十二就布置完毕。由于转灯地的人多,历来村南村北要设两个同样图形的灯地。燃放场地也称老杆杨,占地三十多亩,主要布置景物:城门、火马场、火桌火船火凳场、四丰斗、铁树、铁城、烟火梯子、孙猴子撞老杆等。正月十四日晚上,各个使号班各自锣鼓喧天在南村口汇齐后,先转南灯地,
磁县扎纸技艺
扎纸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了扎纸艺术,而且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历史上对于扎纸的称谓不尽相同,在民俗中供俸扎纸,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演变和发展。宋代以后使用扎纸用品祭灵,扎纸人、纸马是相当普遍的祭祀活动,遍布全国各民族中,扎纸是综合塑、扎、绘为一体,是融合各种工艺手段为一体,可称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磁县地处河北省的最南端,磁县民间手工扎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闫氏先人即扎制出造型精美、形态逼真的扎纸艺术品,也曾引起轰动,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纸艺术就近取材,用当地产的芦苇来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
陈村查拳
回族查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末回回族形成之初,至蝗中叶。明末,回民武术相当普遍,有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等拳种广为流传,回族武术的独特风格逐渐形成。回族穆斯林熟练查拳、弹腿、劈挂拳、洪拳、炮拳、黄鹰架拳、六角式、二十四式、老架拳、八极拳、-心意拳等,均为回族特有的拳种。拳师始祖马里坤丁,创造了一种武术叫马里坤丁拳或坤丁拳或马里坤尼拳又名查拳。这种拳术始于中国的唐代,于明代传入邱县。查拳传入邱县后,回族人民常以习武强身防患,武术运动不断发展。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邱县志》载:“武术旧惟我国为精,故亦名国术。”“本县民俗,强悍质直,好武勇,尚侠义。向来多习技击之术者,其遗风至今犹存。”在清光
武安赛戏
通乐赛戏流传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据查,清道光年间东通乐赛戏已经产生和流传。东通乐村村民有信奉土地神的习俗,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等。这些活动由本村庞姓家族负责组织。年前农闲时间已着手准备,演出费用均由村民集资解决。东通乐村现存赛戏都本有数十部,内容多是反映各朝代历史的剧目,如《幽州》、《三关》、《广武山》、《夜打登州》、《千秀岭》、《潼关》、《八义》等,多以历史故事为内容,还有神话传说如《八仙庆寿》,生活故事《大头和尚戏柳翠》等,每本戏的演出时间不等,少则几十分钟,一两个小时,多则三四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