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定襄县特产
定襄县民俗文化
定襄面塑
定襄县地处山西省中北部,忻定盆地东部,全县面积865平方公里,人口22万。定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古就有“山西文风数二定,数了定襄数平定”的说法。定襄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的每件作品都有一种朴素的原始美,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天真烂漫、形态夸张、神韵突出,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反映的内容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十二生肖等,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倍受世人青睐。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师生,还有台湾、日本的民间艺术学者,都曾多次到定襄采风学习,并在他们的著述中高度评
定襄木雕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构建雕刻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镇两地。智村古建筑营造风格多以牌楼、牌坊、影壁为主,宏道镇则多用于制作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当地百姓还将能够制作木雕模型的能工巧匠尊称为细木匠,以区别于盖房、做木工的粗木匠。定襄县遗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建筑,其中不少建筑集群已列入国保级文物单位。历史上,定襄县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建筑师和木雕模型匠人,其中清末民初时期宏道镇张喜来为最重要的代表性艺人,后经过师徒、父子代代相传,到了第四代传人刘晓晨时,随着五台山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开始专门制作古建筑营造摆件和教学模型,定襄木雕工艺日臻成熟,且深受民众喜爱。古建筑营造技艺木雕模型制作在选料、下
晋北鼓吹(定襄八音)
晋北鼓吹在定襄县俗称“八音会”,表演团体以“八音会班”为主,班社中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左右,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锣、钗、鼓、板、梆子,主要演奏-音乐,如《八大套》、《大得胜》等。《大得胜》是流行于晋北定襄、五台、崞县、忻州等地区的一部大型民间吹打乐组曲,此组曲由《将军令》、《耍孩子》、《出鼓子》、《过街词》等11首曲牌联缀而成,演奏时,可根据情况之不同,取舍其中某些曲牌,使其形成大、中、小三种类型,亦可抽取其中某些曲牌,如《过街》、《耍孩子》、《跑场》等用作高跷、跑高、旱船、花车等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表现了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八大套》指八个大型整套器乐合奏曲,共包括各
戏剧头盔制作技艺
晋剧头盔制作技艺工艺严格,样式考究,不同的头盔代表不同的脚色行当、人物地位。晋剧头盔制作、设计系梁在全祖孙三代家传手艺,流传至今已逾百年。据梁氏后人回忆,梁在全生于清末,8岁起做学徒工,师傅无其他传人,遂将戏剧头饰制作技艺倾囊相授,解放前梁在全在山西崞县宏道(现属于定襄宏道)开过戏剧用品铺,解放后他把头盔制作技艺传承于子孙。梁氏戏剧头盔材料讲究、工序繁多、工艺严格、纯手工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把麻纸用面糊一层一层裱起来,共十余层,晒干,画图;然后,按照不同的样式用小刀裁出来,再用骨胶铁砂组合起来,成型;最后,经过上粉、刷漆、贴银箔、点翠、组合上绒球、空心珠最终完成。梁氏戏剧头盔品种
定襄古代戏装制作技艺
宏道戏装头盔制作是定襄县宏道镇梁氏家族祖传手艺,传承至今,已逾百年。宏道镇地处定襄、五台、原平三县交界处,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为农、商、牧集散之地和水陆码头,也是山西文化大镇和诗歌之乡。旧时,每逢农闲,村人置办红火,戏剧、社火、秧歌、跑船等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促进了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催生了当地戏装头盔行业的出现。宏道头盔一直延续着家族式生产模式,口传身授为主,大多以各剧团提前定货生产和按剧团要求制作。制作流程大致可分为二十六道工序,依次为裱纸、作图、镂剪、涂胶、夹纱、粘丝、漂粉、堆粉、上漆、贴铂、勾金、点翠、粘蓝、成圆、组装等。宏道头盔基本分为软硬两大系列,五大类别,及盔、帽、冠、额、巾,
定襄大马社火
大马社火也称盔甲社火,是流行于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及原平同川一带,集舞蹈、戏剧、武术、杂技、民乐和古代军事布阵等为一体的民俗节庆祭祀活动,属广场哑剧表演。据县志记载,大马社火始于明代。当时晋北一带常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民众为了自卫和抗敌,常习武操练、排兵布阵,后来又将武术与社火相结合,遂形成当地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大马社火。定襄大马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一个故事即为一码社火。表演时一般探马在前,后面依次跟着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表演剧目多为《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水浒传》等,演员一般着戏剧服装,按照剧中人物性格化装、绘脸谱、操持各种兵
定襄高跷秧歌
定襄高跷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多用于元宵节和其他重大喜庆活动。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庆祝推翻元朝统治和新王朝的诞生,刘伯温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大造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由南方士兵将江南一带的秧歌引入北方,于是产生了定襄高跷秧歌。定襄高跷秧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跷子、走场、动作、表情、化妆、扮相、服饰、道具、音乐伴奏等,一支秧歌队伍一般有30—40人,另有一引跷人。基本动作有坐轿式、骑马式、推车式、行进式、自由式等,舞技有弹跳、跨步、旋转、独立、探海、劈叉等,走场图样有小唐王乱点兵、凤凰展翅、乌龙绞柱、二龙出水,老龙摆尾,金砖墁地,周瑜点将、仙人搭桥、鹊桥相会、柳叶青、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