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吕梁市 > 交口县特产
交口县民俗文化
交口根雕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断山麓,双游河上游,山林覆盖率达到全县国土面积的60%,丰富独特的地域山林资源为当地的“根雕艺术”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同时也为交口根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物质基础。根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植物根茎的自然形态,又要在匠人明确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依势造型,因材施艺,巧借天然进行取舍、雕琢和工艺磨制等加工处理方法,将根茎的自然形态美和人工造型美“奇”“巧”的结合,充分表现根艺的创作规律。制作一个完整的根雕作品大致要经历选材、构思、裁剪、造型、雕琢、打磨抛光、配座、上漆烫蜡八个步骤,成品形象生动、极具个性、浑然天成。交口根雕艺术是根艺者使用木雕技法,在具有一定
交口刺绣
交口刺绣历史悠久,经历了从民间刺绣到贡奉宫廷,从个体作坊到规模集约化的发展过程,它融入传统刺绣的技法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已形成一种构图雅致、绣工精细、针法多样、色彩富丽的工艺美术,对研究当地人类发展、宗教信仰、民俗礼仪、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刺绣工艺过程大致分为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等工序。绣线的主要材料为花钱与金银线,花线是由优质的真丝经过打拈、并合、炼染、整理等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原始的一根花线可再劈成十二份、二十四份,却能够因真丝般优质品质而不断裂、不起毛。传统针织技法有平针、斜针、散针、打子针、套扣绣、盘金针、筛底针、掺针(密掺、稀掺)
双池高跷
民国35年(1946)前后活动于双池、回龙及温泉郭家掌一带。双池高跷活动大约始于清末民国初年。据了解,光绪年间,山东西部农民陆续逃荒迁移到山西,双池一带成了难民聚集地之一。难民把齐鲁大地各种文化娱乐和强身健体的传统方式也带到了当地,特别是把武术和杂技的技巧,柔合到高跷活动中来,使当地沿传单调的高跷活跃起来。双池的高跷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即组织沿街挨门挨店拜年恭贺。店东作喜庆大事,予以答谢,因此当地有“高跷上门,买卖兴隆”之说。双池的高跷在表演形式上强调走跳结合,惊险奇巧,推陈出新,除了一般的掏场子,主要是表演“过天桥”、“跌八叉”、“扑蝶”等高难度动作。在装扮角色上,惯用古代和现代人物相结合
推车
交口县境内开展较早的一种活动,以双池、大麦郊、回龙一带最为流行。通常是丑角扮演推车人,坐车人为少妇,另有扮做公子哥儿或丑角的撵车者,不时地与端坐车内的少妇打诨逗趣,推车人则不时驱赶,三者合作,颇具情趣。
跑旱船
跑旱船民国年初,在双池一带流行,以后普及到各地。一般是女角扮演乘船者,由南角扮演摆渡船翁,在鼓乐的伴奏下,互相配合,边跑边唱。一般在场地表演和过街表演,行进中交换出各种动作和队形。旱船一般用木架柳条制作,饰以花色绸幔,纸扎绣球,围以花布单,制作简单,极易开展。
转九曲
转九曲清代中期在交口境内的大麦郊、前后务城一带元宵节前后就流行一种串黄河(转九曲)的文娱活动。九曲即九曲黄河阵,就是用365根根插摆好弯弯曲曲的方阵。这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沿岸古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民间娱乐活动。据了解,在古代转九曲是祭祝活动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一年365天事事如意,日日平安。随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纯娱乐活动,以清末至民国初年量为兴盛。大麦郊、东头、后务城一带为主要活动点。方阵是用木根插摆而成,按规划路线用绳索连接木棍,构成阵内通道。让游者走遍全阵而不走重复路线。各根头点燃油灯一盏,入阵起游时,由掌事(即纠首)举灯为先导,锣鼓队领头,众人手拈香柱单行鱼贯面入,一串到底。最忌跨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