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 > 乐亭县特产
乐亭县民俗文化
乐亭皮影戏
乐亭皮影,俗称乐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戏曲表演艺术,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成形于金代,盛行于清中晚期,发展于建国后。影人和场景均用驴皮雕刻,又称驴皮影。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县,乾隆年间进入北京,得到朝廷的确认,清中晚期至民国初,乐亭影戏风靡盛行,班社蜂起争奇斗艳,代表性的班社有:杨寡妇班、庆丰堂班、崔家大小班等五十余个。乐亭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民谣、俚曲、等乡土韵唱,分为平调、花调、凄凉调和还阳调。基本板式有大板(4/4)、二板(2/4)、三性板(1/4);角色分为生、小(旦)、大(净)、髯(末)、花生(丑)等。影人造型美丽秀俊,雕镌精细,讲究求
乐亭地秧歌
乐亭地秧歌是乐亭县流传范围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民间舞蹈。清光绪以前,乐亭秧歌主要是以跑套路的大场秧歌为主,到宣统年间,小场秧歌逐渐增多。大场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串街和打场两种。串街秧歌是沿街串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串街秧歌动作简捷,注重整体效果,气氛热烈红火,伴奏曲牌一般使用平缓的中板。常用队形有一条龙、二龙出水、二级登楼、编花等。场子秧歌是固定在某一场所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有大场、小场之分。小场秧歌又称小出子,题材多样,主要有《和尚逗柳翠》、《锔大缸》、《傻柱子接媳妇》等。秧歌的行当,大致可分文、武丑,文武公子,妞(少女、少妇),文、武(老婆、老头)和童子等。乐亭秧歌的动作丰
乐亭大鼓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民间鼓曲艺术的一大曲种,源于唐山市的滦县、乐亭、滦南等地的乡间,至今有二百年的历史。唐山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西与天津为邻,东连滨海名城秦皇岛,是首都北京的东大门,有京哈、京秦铁路与京哈高速公路纵贯市区,自古就是华北与东北的咽喉。在京津地区业内人士将乐亭大鼓称为“唐山大鼓”!可见唐山是乐亭大鼓发展成型的重要基地,在东北、华北和京津地颇有影响。乐亭大鼓是在老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冀东地区的民间小曲清平歌和悠悠调以及戏曲艺术声腔,同时将说唱鼓书的音乐和表演加以规范,以铁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用冀东一代的乡音演唱,创造的具有冀东特色的鼓书艺术。乐亭大鼓自清末进入
新寨猪胰子制作技艺
新寨猪胰子是由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镇一村正宗洪记猪胰子厂生产研制而成的。新寨一村位于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镇北部,该村人口2111人,面积1930亩,是乐亭县猪胰子生产最多、质量最好的地方。新寨一村正宗洪记猪胰子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河北省乐亭县新寨镇一村洪德安老先生在承传100多年的祖传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开发探索研制而成的,是远近闻名、防冻防裂、消炎止痛、灭菌、去油除污的最佳冬季护肤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和地区,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是当时以至以后相当长时间本地唯一一家生产猪胰子的作坊。据说洪家祖先有三个店铺,一个是糕点铺、一个是木匠铺、一个是胰子铺,生意兴隆。后来三个店铺分别传给了三个儿
吊桥缸炉烧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据考证,缸炉烧饼起源于公元1865年,当时,在乐亭县城北街有一位经营面食的师傅,名叫石老化,他在做包子、饺子的同时,不断摸索、利用肥猪肉和白菜帮等尝试着配制成菜馅做成烧饼,然后放在吊炉里烘烤,烤出的烧饼却很好吃,风味独特,就开始在铺面销售。因烧饼味美价廉,十分畅销。之后,他为了提高烧饼品味和烤制效率,又反复琢磨,不断改进肉馅的调料配比,特别是经人指教利用水缸做成缸炉,以缸炉烤制而取代了吊炉。这缸炉烤烧饼火头匀、炉壁上贴得又多,且烤出的烧饼色泽焦黄,外酥里嫩。久负盛名的吊桥缸炉烧饼,百余年来历久不衰。其特点是选料考究,加工精细,以缸横卧,内壁贴饼,外温内烘是其独特的制作方法。选用上等小麦粉和精纯
靳派乐亭大鼓
靳派乐亭大鼓(2009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亭大鼓其源可追溯到唐代,经过唐、宋、元、明各代的不断繁衍发展,在明未清初换身为鼓词。而乐亭大鼓是更好地继承并发展了鼓词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意义的乐亭大鼓,约在1845年前起于滦州(滦南县原属滦州)、乐亭乡间。它博采诸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又吸收了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唱腔,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板式,用乡音说唱,以三弦、铁板、鼓伴奏。1845年,滦南人冯福昌(冯铁板)废木板,改用铁板击节伴唱,唱腔、板式得到更新,乐亭大鼓因此名声鹊起,冯福昌成为乐亭大鼓重要创始人。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唱腔
罗锅子香油传统手工技艺
罗锅子香油传统手工技艺(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田老兴在乐亭庞各庄杜林村创田家油坊,开始制售香油。其香油选料上乘,工艺考究,香味纯正,深得当地百姓的赞誉。历经清末、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近60年畅销不衰。1967年,因文革-停业。1981年,田家油坊第三代传人田务秋重操祖业。并将其香油正式注册为“罗锅子”香油。成立罗锅香油坊,目前罗锅香油坊是唐山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酱专业生产企业。罗锅子香油精选东北纯天然优质芝麻为原料,在传统小磨加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以传统工艺经12道工序精制而成,有效保护了芝麻中的营养成份,较同类产品,
孤竹国酒手工酿造技艺
孤竹国酒手工酿造技艺(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山孤竹国酒业有限公司地处孤竹国故地——滦河三角洲,坐落于滦河故道边的河北省乐亭县。境内为滦河冲积平原,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具有102公里海岸线,滦河贯穿于南北,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多种植物和微生物生长,自古就有“燕东粮仓”之美誉,如今更是桃李满天下。优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物菌群和天然的好水,为孤竹国酒品质优良,风格独特奠定了良好的环境、物质和生物基础,也为孤竹国酒手工酿造技艺发扬光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孤竹国酒手工酿造技艺,是唐山孤竹国酒业有限公司传统白酒生产工艺的精髓,是独特的北方浓香型白酒手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
赵三烧鸡手工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唐山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三烧鸡”这一地方名吃,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年啊历史。在唐、秦两地可以说提起“赵三烧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三烧鸡”留承至今,已是四代祖传了,在乐亭县这块土地上,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成为了当地的老字号名吃、特产,有诗为证:赵三烧鸡万口传,至今已有百余年。举杯论酒何作伴,还是烧鸡让君欢。在四代祖传秘方和现代化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陈年循环老汤及三十八种名贵材料及中草药研制生产了新一代系列产品,该产品外型美观、肉嫩干香、香而不腻、气味芬芳、味道鲜美、老少皆宜等特点,曾被定为宫廷之贡品
吴家兰坨瓦盆制作技艺
吴家兰坨瓦盆制作技艺(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家兰坨瓦盆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地——河北省乐亭县古河乡吴家兰坨村,位于唐山市东南部,地处滦河冲击平原,在滦河古道旁,南面面临渤海,西与滦南唐海相邻,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发达。吴家兰坨瓦盆手工制作技艺是中国黑陶文化的一个分支,黑陶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已有几千年的传承。吴家兰坨瓦盆手工制作技艺发祥地吴家兰坨村制作瓦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个作坊有六人组成,掌作师傅制作瓦盆的陶坯;供作师傅完善定型,晾晒;贴作师傅最后定型,烧制;大捞忙的踩泥,晾晒;压盔子的晾晒,上光,施釉;最累的活是蹬轮子,由学徒工来干。其主要工具就是木轮子,其它工具一
冀东唢呐
冀东唢呐(2013年入选唐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民间器乐在全国声望最高的当属“河北吹歌”,其中“冀中管乐”和“冀东唢呐”两大分支最为著名,且有特殊的代表性。冀东唢呐泛指冀东地区主要民间乐器及其曲目,既是河北民间管乐曲的代表,亦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奇葩。冀东,泛指河北东部地区,北靠燕山,东、南临渤海,西与京津为邻,其核心地域绝大部分属唐山市,如被誉为“冀东三枝花”的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皆诞生于唐山,单以冀东唢呐为例,传统分东西两路。东路以抚宁和乐亭为中心,以演奏慢四鼓曲子著称;西路以丰润、迁安、迁西、玉田、遵化等,以“二机子”吹“麻尖”最有特色,以保持原生态为主,从中可见唐山之
乐亭吹歌
乐亭吹歌源远流长,最早的吹歌来源于乐亭民歌,起步于乐亭民歌的伴奏,经过吹歌艺人不断改造创新,形成了吹歌的固定曲牌,到清朝中叶为其鼎盛阶段。后来,吹歌艺人不断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艺术视野更广阔,现在的吹歌大都源于戏剧的曲牌。1949年以前,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和春节扭秧歌。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不断提高,每逢喜庆和节日开展文艺活动,或者是农业丰收,工业革新,也往往载歌载舞,唢呐嘹亮,鼓乐铿锵,逐渐成为群众娱乐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乐亭吹歌既是乐亭地秧歌伴奏的主要乐曲,又可自成体系,单独吹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吹歌艺术伴随着乐亭地秧歌节目《跑驴》、《锯缸》、《摸杆》等名扬国内外。
乐亭民歌
乐亭县自新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需要抒发自己的情感,从那时开始就产生了乐亭民歌。明代,山西等地大量移民来到乐亭县,也带来了他们本土传统音乐。据史书记载,明末清初乐亭人开展的演春活动就是一种边走边唱的民歌演唱活动,乐亭秧歌活动中的唱秧歌就是从演春活动开始的。清代以后,民歌比较盛行,《中国书词概论》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人们除在劳动和生活中即兴编唱民歌外,一些文人墨客开始修改编写乐亭民歌。从古代到解放初期,乐亭农村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演唱民歌。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利用民歌的曲调编写革命歌曲,成为宣传发动民众
乐亭泥人制作技艺
泥塑艺术是我国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供案头欣赏的小型泥塑和儿童玩具,以人物、禽鸟、走兽、花果等为主,另一种是陈列于庙宇等公共场所的大、中型泥塑,一般多为宗教造像。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
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
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的发祥地——河北省乐亭县,位于唐山市东南部,也是乐亭大鼓的发祥地。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是由始创人刘俊老先生,在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祖上卤煮肉的基础上,经过潜心钻研,开创了我国烧鸡整形之先河,并以此而成名。据《乐亭县志》记载:1897年由乐亭县海边小村李各庄迁至县城南关的刘俊与其祖父刘崇挂起了”刘记烧鸡铺》的牌匾,开始了店铺经营,生意红火1905年,当时在光绪帝身边任二品带刀侍卫的刘坦回乡省亲,品尝到刘记烧鸡后,甚感色、香、味好,只是整只鸡摆放着不雅观。后将造型改为把白条鸡的一支翅膀从鸡脖刀口处穿入,从鸡嘴穿出,使鸡头与鸡脖随鸡翅紧贴于鸡背侧面,另一鸡翅自然折伏,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