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 > 大名县特产
大名县民俗文化
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汇中心处,县内的西付集乡是民间草编技艺的主要发源地。“张庄刘村大道边,男女老少编花篮”这是在我省流传的风谣。用麦莛、高粱莛、玉米皮、柳荆条、马莲草、芦苇等编织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在河北随处可见。草编技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左右),草编传统手工技艺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西付集乡朱家村,后传至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掐编手工艺遂至大名县千家万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草编手工艺品在大名县及周边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所制产品大部分供自家使用,只有部分手工草帽在市场上销售。大名县建草编厂后,开始从事草编手工艺品深加
大名佛汉拳
佛汉拳在河北大名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在回族中也有流传。佛汉拳由少林祖师达摩始创于梁朝大通年间(公元527—529年),后经少林历代掌门,高人精心研造逐步形成,是少林历代高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少林拳的精华,一向秘不外传。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原清道光锦衣卫士武功教头,时封鲁邑都尉,委任征太平军先锋之职的贾云路,因故隐少林,拜时人称之为少林寺方丈的修文法师(俗家姓徐)为师,研习佛汉拳。贾公三年艺成,奉师命辞刹,传扬佛
大名“南宫碑体”书法艺术
南宫碑书体书法为清代书法家张裕钊所创,因其书写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为代表作品,故此书体称之谓南宫碑。此书字体结构外方内圆,用笔以藏锋为主,字体挺拔劲健。南宫碑书法于1920年由张裕钊弟子-——盐商王洪钧传入大名并定居于此,之后在大名广收门徒,随之将南宫碑书法艺术传遍冀南大地。南宫碑字体(亦可简称“张体”)结构特点是:外方内圆,挺拔健劲,每字横画竖画相接,和围转处,方中带圆,颇有风神,圆中见方,内藏筋骨。点画转折皆绝痕迹,撇、捺、啄、趯,尤忌露锋。每笔起止皆呈圆形,潇洒自如,柔中有刚,方圆适度,苍劲有力。每一个字都显得既充实,而又有余韵。张裕钊书法融古代书体之长,吸取了篆隶笔法,并集魏碑之大成
大名大平调
大平调属板腔体梆戏,因其唱腔比“高调”(豫剧)低五度,故名平调;因其所用梆子特别大,故名大梆戏、大油梆;因其上演剧目多为朝纲大戏,演员阵容庞大,故名大平调。大平调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大平调属亮戏、板凳戏的一种,由开州平演变而成,与豫剧、老高调同根一源。大平调于清末自开封传入大名,初称老高调,由程庄老艺人朱梦坤改进并加入三弦伴奏,之后称大平调。平调流行的地区比较广泛,历史上有“平调的‘扬腔’和‘讴嗓’,五省八州唱得响”之说。所谓“五省”,是指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八州”指的是西至郑州、陈州;南至徐州、亳州;北达大名、磁州;东抵济宁、兖州。特别在鲁西南,
大名滴溜酒传统酿造工艺
大名酿酒历史源渊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即盛传“五鹿城”(今大名县固城村一带)盛产美酒。及至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作坊遍布大名境内,城市酒铺林立,最为有名当属金滩镇陈氏酿酒作坊和城北关玉泉作坊。1946年,大名解放,由三家作坊合并成立国营大名县酒厂,1994年改为河北大名滴溜酒厂,国家中二型企业,1997年改制成为河北大名府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至今。关于滴溜酒的来历,相传唐朝万岁通天年间(公元689年),武则天启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府故城)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让百姓弃家进城,大修守城的作法,而是号令百姓返田耕作。原想进攻魏州的契丹军闻知狄仁杰在此,唯恐有诈,便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场
大名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郭八火烧”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业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韩道村人,曾在北京(原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以经营火烧为业。因他从顺天府学艺而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又取“兴”字,故立店铺“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作“郭八火烧铺”。“郭八火烧”更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技艺,驰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郭八火烧”佐料齐全,制作精细。用料以白面十斤计算,配白油七两半,香油七两半,花椒、小茴香、食盐适量。郭八火烧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白面用开水烫三成,改用温水把面揉匀和成面块,然后将面块擀薄加料卷合,并打制成园厚饼型,放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创始人王湘云,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幼家贫跟随本家老人王珍学习肉食加工技艺。后随道台到大名官府当厨师,见大名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饮食业发达,于是在大名城内道前街开设了以香肠、熟肉制品为主的店铺,又因大名府距离济南府约五百华里,故取店名“五百居”。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经久畅销,店铺生意非常兴隆,遂落籍大名。五百居香肠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席的上等佳肴,是家庭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美食,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也就成了当时名贵香肠的代称。五百居香肠与山东莱芜香肠、济南香肠同出一宗,旧称为“南肠”(因其主要香料产自南洋一带,故称南肠
小磨香油传统制作技艺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有着1799年的区域中心史,130余年的国都、陪都史。面粉、花生、小磨香油是大名县的三大特色产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五鹿香”便是大名小磨香油的代表性品牌之一。大名小磨香油源产地为大名县沙疙瘩乡儒家寨村,始创于明永乐年间。创始人李某自山西迁民儒家寨村时,携带一盘石磨,以制作香油为业。因李氏小磨香油质地优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而远近闻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喜食李氏香油。明朝天启年间,刑部尚书李养正将小磨香油进贡给天启皇帝,天启帝品尝后赞不决口,首辅黄立极(大名县营镇黄庄村人)以家乡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