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廊坊 > 广阳区特产
广阳区民俗文化
东尖塔音乐会
廊坊市广阳区东尖塔村音乐会,属于佛教音乐,俗称“和尚经”,由清朝中叶北京通州熬硝营和尚庙慧林法师所授。乐曲采用“工、尺”谱记法,乐手共十七人,演奏曲目有三十余首。曲目分为大曲和小曲两种。大曲有《讨军令》、《玉芙蓉》、《普庵咒》、《三宝赞》、《小花园》、《金字红》、《柳黄烟》、《翠竹帘》、《望江南》、《大祭仓》、《灯赞》、《跳神》、《石槽采土歌》。小曲有《西湖同》、《对太平》、《千人佛》、《跑柳》、《无头鬼》、《妻上夫坟》、《琵琶令》、《桂前锁》、《浪淘沙》、《月牙高》等。打击乐曲有《发气》、《洞深》等。东尖塔村音乐会曲调古朴典雅,主要用于民间丧事,如报庙、见灵、跑方、渡桥、放样等,念经做法,净
炊庄高腔戏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炊庄村高腔戏并非由当地民歌演变发展而成,是先由外地传入的一种声腔,然后与本地语音(有本地的某些腔调)相结合而形成的。炊庄村同乐善会与沙堆营高腔老会,是廊坊地区建立最早的戏会。炊庄村同乐善会演出水平较高,延续时间最长,是至今唯一仍在活动的戏会(建国后改名为群联剧团)。炊庄村高腔戏的剧目,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炊庄村高腔戏的剧本结构和表演方法,保持了一些较原始的特点。高腔戏比较注重某些表演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等等。高腔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头比较齐全。此外还有一些唱腔曲牌,如娃娃调、山坡羊、水龙吟、
南王力村高跷会
廊坊市广阳区南王力登云老会,俗称“高跷会”,在集体演出时配以小车会、秧歌会、龙灯等活动,以高跷会为主要活动方式,配有会旗。早在清朝年间,京南高跷会在本村盛行,那时候没有具体的组织,只是几个年轻人会耍,耍一些绝活,老百姓叫“疯高跷”,后来来了一位寻访的老人到此处,根据“疯高跷”的特点加以正规化,因表演者踩着高跷能在一两米的台子上上下自由,类似登云,所以形成今天的登云老会,也就是“高跷会”。当时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傻大挂子”和“铁腿钉”的两位艺人,曾进过皇城演出。高跷会因为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以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为主。南王力村所用的高跷总长一米二,表演时双脚离地八十公分。其特点是跷棍技艺过硬
李派太极拳
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原河北省武清县(今属天津市)人。一生酷爱武术事业,-精深,功力非凡而神奇,历任清醇王府武术教师,清宫武术总教师兼全军武术总教长。御称其技“盖世神功”、赐号“黑风大侠”,封三品带刀侍卫。李瑞东生于书香豪门,自幼酷爱武术,故广招天下寒侠、武林高真为师,或义结金兰,以至倾尽百顷田产。正因精诚所至,乃得百家精妙。一生主要求艺六大名师:跟李老随学戳脚,随董海川学八卦,随杨露禅(实乃王兰亭代师传艺)学太极,随龙禅法师学少林,随岳青山学岳家心意-,随甘淡然学江南派太极。先生集百家所长,融南北太极之精,终于在“武当悟修金蟾派太极功”基础上衍发创新,标新立异,形
冀中笙管乐·南汉村音乐会
廊坊市广阳区地处京津走廊之间的黄金地带,是京津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距北京、天津市中心分别为50公里和60公里,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沪、京山铁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南汉村隶属九州镇,建村于明朝。南汉村音乐会成立于三十年代,由北京广积寺高龙喜师父亲授,属于佛教音乐范畴。其演奏风格沉稳庄严,-能消除世人心中杂念,主要用于超渡亡灵做法事,有着浓厚的古乐音韵,吹、打、念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整体贯穿佛家慈悲和戒心魔的理念。南汉村音乐会自始至今一直按照老曲谱传承,无删改或增加新曲牌,从不演奏乡曲小调,保持原有特色。乐曲古朴而婉转动听,是地道南乐。保留的曲目有《南北江风》、《翠黄花》、《十报恩
少林会
少林会也称武术会。一种是净脸不化妆,主要表演武功。此会起源很早,一部分源于宋代团练,一部分源于联庄会,一部分源于武术大家,一部分源于义和团。它保留了很多拳术套路和兵器套路,门派多而杂,有的一道会纯系少林拳,有的是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混合体。兵器除普通的刀、枪、剑、戟、斧、楷、锤、钗、钩、鞭、三节棍、鸳鸯月、鸡爪镰、沉香拐、单拐、牛角拐、大铲、雁翅镗、葫芦鞭、杆子鞭、柏耙木、鹿角钩等外,还能看到不知名的兵器。表演时,先由少年开始练单趟子,再练单人兵器,接练双人空手对打。后练双人兵器对打、多人兵器对打。伴奏多是小吵子。行会串街时,队伍的排列是少年持小兵刃走在前面,成人持长兵刃走在后面。均以左手持械,队
小车会
小车会又名云车圣会、太平车会。一种传说,元末金人入侵,北方人南逃方州。另一种说法是表演“千里送京娘的故事”。道具是用竹蓖扎制的车盘,车中留一园孔,坐车的演员肩挎车盘,有假腿盘在车上,车盘四周有布幔下垂,以掩盖演员双腿。车盘上有四根细竹竿,支一布棚,四周配挂彩球等饰物。小车会配器有鼓、铙、钹等打击乐(也有用唢呐、笙等吹奏乐的)。角色一般为十二人最为普遍,分别是:推车老汉、坐车小姐、拉车丫鬟、陪车丫鬟、丑妈妈、傻儿子、蠢姑娘、算命瞎子、瘸子僧子、0二人。其节目主要有:轧场、行车、跑车、切车、倒车、耍车、逗车、车陷泥泞、风摆荷叶等,演出风趣幽默、令人捧腹。
高跷会
高跷会,正名登云圣会。始于春秋战国年间,《列子.说符》中就有扭高跷的记载。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着重抒情表演,节奏较慢,唱表结合,木跷较高约三、四尺。武跷则着重武技表演,节奏稍快,木跷稍矮,一般二尺左右。文跷、武跷均为十二种精灵扮相,十二精灵分别化成渔翁、渔婆、樵夫、公子等,前去为佛祖敬香,路上各显神通各现其能,也有些高跷会增加角色或改变角色,各会不尽相同。文跷多以笙、管、笛、箫等吹奏乐伴唱,演唱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目或曲艺曲目,也演唱民歌小调;武跷打击乐伴奏,表演节目有:铁板桥、叠罗汉、老牛驮大象、叨鸡蛋、大劈叉、过浮桥、三阶跳、上坡登台、苏秦背剑、金鸡独立等。
龙灯会
龙灯会龙灯会又称海云图圣会,可能是出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起源较早,汉代在民间已流行,唐宋时舞龙已成为元宵节赛会杂耍的常见形式。龙灯会有单龙、双龙之分,单龙共九节,每节一人持节把,另有一人舞珠,共十人集体表演。双龙每条五节,加上舞珠人,共十一人表演。龙体用竹蓖编制为龙体,将白布彩绘为龙身固定在上边。每一节的木把端设一木盘,盘顶做一腊扦,放好蜡烛,便于晚上燃灯戏耍,因而得名龙灯会。现蜡烛多已改用电池灯泡。龙灯会的旗仗较大,至少八面旗,以耍龙盘八挂阵。耍龙灯的套路,有闹海、翻身、大盘龙、小盘龙、跳龙、龙退皮等。各地套路大同小异。伴奏用小吵子。演员大都是青壮年小伙子,耍龙尾运动量最大。除春节、庙会表演
狮子会
狮子会狮子会有两种,太狮会和少狮会,即软腰狮子和硬腰狮子。太狮会的狮子形体较大,舞狮的两个演员距离较远。前面的人只管双手挚狮头,后面的人两手各抓着狮皮里的把手扇动,耍起来显得腰里软,俗称软狮子。属于内四会之一,可以进庙参神,但山门要紧闭,狮子必须由庙墙窜进。平地表演嬉戏、相扑、抓痒、翻滚、啃痒、扑球、跳跃等动作,用大鼓、大镲、钹等小吵子伴奏。拜庙完毕,赶在高跷会之前,再从庙墙窜出,卧在庙门外“封路”。高跷从山门出庙,必须献高超技艺,以“撵开”狮子。少狮会较多,表演起来比较活跃灵巧。前面的演员小巧精悍,舞弄狮头,后面的演员要力大灵活,双手抱住前人的腰带,猫腰成狮体,耍狮尾。耍狮头的演员两脚的动作
云叉会
云叉会又称“开路会”。此会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对打,没有实用套路,演员练的都是花招。有长不过五尺的十把钢叉,叉盘是活的可以转动,演员赤膊上阵,随着锣鼓点舞动钢叉,表演的套路有“大翅子”、“小翅子”、“连环翅”、“背剑”、“把月”、“前踢”、“后踢”等。技巧高者,可把叉抛过树梢,尔后将叉接住;随着叉的旋转,身体自然转动,钢叉随身飞舞,叫“金龙盘身”。动作连贯,寒光闪闪,用小吵子乐器伴奏,十分可观。晚上演出,以棉絮裹在叉头上蘸上油点燃,玩耍起来别有一番情趣。此会是由百戏之杂技演化而来。另一种形式是演员扮演传统故事《五鬼掌刘氏》、《苏泰背剑》等,飞叉技艺精巧纯熟,表演情节惊险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