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和顺县特产
和顺县民俗文化
和顺五谷画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历史沿革: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地方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非常珍贵。五谷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新,目前的五谷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艺术界的一枝奇葩。五谷画不仅美观时尚,画面清晰逼真,浓淡相生,立体感强,构图奇特,生动传神,而且它采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1他,他1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
和顺刺绣
和顺刺绣是流传于山西省和顺县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因其是在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通过运针将绣线织成各种图案,又称和顺牵绣。和顺牵绣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作品多为日常用品,主要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针线包、粉线袋、钥匙套、坐垫、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和虎、狗、狮、花草、昆虫等为主。和顺牵绣从样式到整理成形一般需要糊裱、画图、裁剪、手工牵绣等4~5道工序。在牵绣针法的运用上主要用斜针绣、平针绣、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
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凤台小戏最初由家传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来,演出内容也多是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莺莺》、《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剧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的地方小戏。主要剧目有《顶嘴》、《避雨》、《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拍蝴蝶》、《打尿床》、《牧牛》等30余个。凤台小戏的音乐,色调鲜明,韵律独特,乐器也和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唱
夫子岭弦腔
夫子岭弦腔流传于和顺县东乡夫子岭村一带,系河北丝弦戏的一个分支,民间又称其为“先先腔”。据当地艺人口述,弦腔是明末由一位河北落魄艺人带过来的,传入后与当地民歌、方言融合,形成独特风格,相沿至今约300余年。弦腔属于弦索声腔系统,是板腔体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板式有二板、三板、慢板、介板、甩板、落板等,所有板式(除了甩腔与青叶外)都可分别在不同的调高上演唱。调式分越调和关调,越调为G宫调式,关调为G微调式。唱腔中有自己的派生程式和花腔,如“三倒腔”、“贵子腔”、“锁南子”、“青叶”等。弦腔中男女都用本功嗓(即自然声)和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以本功嗓为主,当唱到句末尾音和拖腔处便翻高八度用假声演唱,形
跑莲灯
跑莲灯又称“九莲灯”、“耍灯”、“花果灯”,是一种古老的灯舞民间艺术,流传在晋中和顺,晋东南高平、沁水、陵川等地。和顺跑莲灯主要讲杨衮《火山王抢亲》的故事,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们的代代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活跃在乡村街头,宅前场院内的民间灯舞艺术形式。关于其起源说法有二:一是源于古代军队战前以戈、钺举起灯火,招魂盟誓的祭祀活动;二是上元节张灯俗走-的古老形式,因表演者手持花灯,花灯周围用五色小莲装饰而得名。跑莲灯参演人数不限,但一定是双数(最少40人)。舞步和场面结合变化多样,走、跑、跳是基础动作,随着音乐和鼓点的起伏,它的舞步和道具摆动形成各种各样的画面,如老龙盘窝、二饼、三环套、蒜辫、四门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