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特产
常州市民俗文化
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是江苏省常州市的汉族传统音乐形式,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常州吟诵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常州吟诵属于吴地吟唱流传下来的一脉,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战国策·秦策二》中就有“诚思则将‘吴吟’”的描述,可以算是运用吴语吟诵的最早记载。秦汉以后,“诗”“歌”虽然分家,但吟诵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仍以其独具的魅力被传承了下来。即便在魏
常州小热昏
小热昏是江苏的一种曲艺形式,曾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原是以流动说唱形式卖梨膏糖的行业艺人的统称。常州小热昏是伴随着常州梨膏糖的生成历史应时而生的,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常州地方史料记载表明,常州小热昏兴盛时期,曾广受民众的青睐和欢迎,成为苏南,尤其是常州地区广大百姓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当年常州小热昏艺人曾一度走出常州,足印遍及苏南、苏北及浙、皖等地。清末民初,江浙地区的卖梨膏糖行业分成了几大帮。摆起糖摊在固定地点熬制梨膏糖、唱卖的叫“文卖”;背着糖箱流动说唱卖糖的,叫“武卖”,而当时盛行于常州的便是“武卖”艺人。“武卖”艺人主要说唱本地新闻,内容大多为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艺人们为免遭破孩
金坛抬阁
金坛抬阁是一种生成历史悠久的大型民俗活动,曾广泛流传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及周边地区。金坛抬阁活动兴起于明朝。当年,戚继光带兵打败倭寇后,为加强安全,将金坛城墙加高了三尺。金坛百姓欢欣之际,便在庙会出会时,举行了隆重的抬阁活动,以祈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此后金坛抬阁活动代代传延。初时金坛抬阁的形成,是经戚继光军队中的湖北籍士兵的悉心传授,吸纳了湖北民间的抬阁的部分艺术元素,后经金坛民间艺人的多次改进、发展,使之溶进了金坛的本土特色,从而独树一帜,更具观赏性和表现力。“阁”的制作是以木桩和插销为“骨”,以“桩”载人,分层连体固定。出行时由十六个壮汉“八抬八插”,即八人用肩抬着,八人用扛插撑着。
直溪巨村舞龙
直溪巨村舞龙生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源于巨村,且龙身大而特长,故又称巨龙。元末明初,刘基(刘伯温)在巨村坐塾馆任教时,曾潜心研究天象地理,为辅佐明太祖逐破折风水,指点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桥。为求太平盛世便引导巨村人兴起“龙会”,以舞龙娱神娱人,以保一方平安,风调雨顺,此后代代传延。明初,巨村舞龙曾晋京入宫,明太祖朱元璋看表演后龙颜大悦,钦赐御笔“巨龙巨也”。巨村舞龙初时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长约15米至30米左右,由七八个人或近20个人舞动。此后数百年间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在清末逐步改为以竹篾扎制,骨架外裹以龙鳞状的布皮和灯饰作为制作材料。龙身也逐步增长,现在所舞的巨龙每节为2米,最长的龙
蒋塘马灯
蒋塘马灯是流传于江苏溧阳市社渚镇蒋塘一带的传统舞蹈。蒋塘马灯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因蒋塘义军首领虞顺祭祀抗辽英烈杨家将等民族英雄而形成跳马灯的习俗,传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时间。蒋塘马灯又称竹马灯会,定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出马祭祀,除了春节,农历十月初一是蒋塘马灯的重大庆典活动,人们亦会跳起竹马灯,以此缅怀英雄,表达良好的祝愿。蒋塘马灯,用竹篾仿马扎制,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十匹马是神马,配有神将、马童、护卫者、执事人、旗鼓铳手等相应角色。十位神将身披战袍、头戴木雕傩面具,其余人等身着黄衣黄裳。头马为杨文广;二马是巴焦女将军;三马为俄皇万岁;四马交通大将军;五马观音大士;六马虞氏一品夫人;七马黄道士
金坛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镇境内的董永村。董永村位于金坛西北部,近靠道教圣地茅山。董永传说故事在当地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且文史上有据可查。在光绪版《金坛县志》中,关于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内容有多处记载。在境内,其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40多处(件)。金坛直溪镇的董永村有一座董永庙,庙门有一石刻对联——“卖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精华。该庙有前后两进约70多平米,庙内墙壁上绘有“二十四孝图”。在董永村的东面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桥,名叫“望仙桥”,传说因董永携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此桥重建于乾隆年间,并有碑石刻文《望仙桥重
汉画砖刻屏
  汉画是中国两汉时期的艺术,是汉代艺术家以刀代笔在石面和砖面上留下的艺术珍品,所以也称画像石,画像砖。汉画是一种深沉雄强,粗狂豪放的艺术,其特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中从未有过的,只有汉朝这个特定的时代才能产生这种独特的艺术,所以汉画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汉画的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有现实生活,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祥瑞迷信,天象动物,战争场面等等。其中车马出行图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其声势浩大的车马行列在行进中跑动的姿态和跑动中形成的动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至今看来仍有强
天宁寺梵呗唱诵
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一种汉族宗教音乐。主要是指江苏常州天宁寺的梵呗音乐。梵呗是汉传佛教音乐的主体部分。常州天宁寺梵呗节奏沉稳扎实,唱腔悠扬潇洒,韵味古朴清雅。其梵呗唱诵向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公认之典范[1]。我国汉传佛教音乐南北有异:北方佛乐以笙管等乐器的演奏为特色,代表性寺院为北京智化寺,其音乐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南方佛乐则以梵呗唱诵见长,代表性寺院即为常州天宁寺。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说:“在过去的时期内,这个寺的唱念一直被视作典范,目前中国一些大丛林都喜欢称自己的唱念学自常州天宁寺。”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当前仍然保持着节奏哀婉沉稳的传统风貌,曲调统一规范,其“唱赞”部分,古朴委婉、
常州象牙浅刻
我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之前。及至唐宋时期,随着我国航海业的不断兴盛,象牙雕刻艺术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广东、江南地区为主的三大流派。象牙雕刻分为圆雕、浮雕、镂雕和浅刻、微刻。而象牙浅刻本来是蕴涵在其他象牙雕法里的。直至明末清初,才渐而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传统美术品种。常州地区以象牙浅刻表现书画艺术的传统源远流长。明末常州地区出现了象牙浅刻“皮雕法”的大家张希黄。晚清以来,又相继出现了周之礼、张楫如、吴昆、薛佛影、闵雅兴、杨雪芳等一大批名家。发展到当代,常州象牙浅刻已与北京立雕、广东镂雕一起,成为当今中国象牙雕刻的三大流派之一。常州象牙浅刻创作、制作的步骤一般有:开料、
焦尾琴
焦尾琴是一种古琴。古琴也称七弦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蔡邕的“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被人们誉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琴”。经过江苏省、溧阳市多位有关专家多年的考证和调研,发现东汉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蔡邕竟在溧阳有着一段看似平淡其实并不平凡的人生插曲,那张与他诗文一样流芳千古的焦尾琴正是在溧阳制作而成的。蔡邕系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在朝廷为官时受到陷害,后携妻女“远迹吴会,亡命江海,十二年矣”。在吴地长达十二年的避难岁月里,蔡邕一直隐居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读
常州萝卜干腌制技艺
常州萝卜干是一种独具常州地方风味的传统土特产品。数百年来,以咸中微甜、纤细脆嫩、馨香诱人的特点和口味,享誉海内外。据史料记载,常州萝卜种植和萝卜干腌制技艺始于宋代。其后经过不断优化,出现了一些优良品种,其中最有名的则是常州新闸红萝卜。据民国16年的《武进年鉴》记载,当时的怀南乡、怀北乡(今北港、五星、新闸一带)已种植20万亩红萝卜,且总产量达600万担之多。而历经数百年,萝卜干腌制技艺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据考,乾隆六下江南,居然每次都到常州来。常州名士刘纶均伴驾而来。最后一次离开常州府地时,乾隆由于吃了些地方风味小吃,有些腹胀。刘纶便差常州府台买来少许常州萝卜干,让乾隆当点心慢慢咀嚼,几块下肚
太平锣鼓
太平锣鼓是流传于溧阳市戴埠一带的传统音乐。经考证,太平锣鼓是1860年太平军驻扎在戴埠地区时流传在当地百姓中的太平军乐。据史料记载,太平锣鼓是太平军出征的战鼓,也是逢年过节、喜庆节日的鼓乐。长期以来,当地百姓把它延续了下来,代代相传,发展、传承迄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每逢喜庆节日,当地百姓便组队演奏太平锣鼓,可谓:锣鼓一响,万人空巷。太平锣鼓曲谱由大锣鼓组和小锣鼓组构成,间以“招军”吹奏。大锣鼓组共有6套曲,表现“备马”、“操练”、“出征”、“激战”、“奏捷”、“同庆”6个情节。演奏开始,先以清脆嘹亮的小锣鼓及宽广豪放的大钗钹再现太平军将士备马集合,整装待发的情景,紧接着高亢的招军一吹,在乐曲
锡剧
锡剧是常锡剧的简称。常州是锡剧的主要诞生地,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锡剧生成早期叫“常州滩簧”,常州滩簧是吴语滩簧的一支。它源于常州农村水乡,是清代乾隆年间盛行于常州府治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常州滩簧是在常州山歌小调、宣卷、唱春、南词等基础上,吸入凤阳花鼓的一些表演元素,并吸收了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完善的。常州滩簧的演员对白、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由常州滩簧到常州文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重大演变过程。1921年,常州滩簧改名为常州文戏。1925年,常州文戏与无锡文戏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常锡文戏改称常锡剧,1953年起
泓口丝弦
泓口丝弦,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泓口一带,是江南水乡古老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泓口村地处溧城镇西北近郊,属水乡圩区,河网交织,水陆两便,往来商贾、行人多在此休憩;村人们主业务农,兼事豆腐作坊,故有“泓口声名著,丝弦油豆腐”之说。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泓口监生王炳荣喜爱音乐,就收集当地民间艺人世代口传心授的一种古老音乐,编成10个曲牌,在本村演练传授,从而相习成风,以乐为尚,世代传承,延续至今。泓口丝弦现存《雄鹰》、《春燕》、《落叶》、《昭君》、《花园》等六个曲牌,各自独立成章,但演奏均按曲牌的顺序而进行。乐器有笛、箫、笙、唢呐、二胡、中胡、四胡、月琴、三弦、琵琶等,并配有一组小型打击
乾元观道教音乐
乾元观坐落于江苏省金坛市西部,地处茅山东北侧的青龙山下。现系江苏省惟一的坤道院。乾元观道教音乐,历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乾元观原上清派系,自闫祖以后改为全真派,其经韵乐仪也一应俱以全真十方正韵为主。在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茅山志合编》中,对茅山乾元观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和醮事的节日次序、唱曲以及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情况,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其初传,以笙、箫、管、笛、三弦、琵琶等六大件乐器为主,后经逐步演变,增配了扬琴、古筝、二胡、中胡、低音大胡等,有些器种还配备双人或四人,同时增加了系列打击乐器,形成了器乐、
常州唱春
常州唱春,是常州地区历史较长、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民俗事象和民间曲艺演唱活动。它不仅流传在现在的常州市各辖市、区范围内,而且在旧时的常州府辖区如无锡、宜兴、江阴等地都有流行。早在192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一篇研究文章中就明确指出:“唱春调,我们知道是江苏常州的出产。”唱春,顾名思义,即在新春时节进行的演唱,旧时一般在春节农闲时出现,后来,民间逢庙会节场、婚姻嫁娶、造屋上梁、生日祝寿、营业庆典等喜庆场合都有唱春活动。常州唱春演唱的曲调称“唱春调”或“春调”也称“常州调”,作为吴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孟姜女十二月花名调”(也称四季调)为基础,融进欢快的节奏和气氛,在春节或喜庆时
常州掐丝珐琅画
常州掐丝珐琅画是常州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个美术品种。常州掐丝珐琅画,为常州黄氏家族始创。自清咸丰9年(1859年)起,其工艺、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常州掐丝珐琅画,系采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大平面装饰画,其既蕴含着掐丝珐琅器原有的艺术美感,又汲取了其他姐妹画种的工艺及艺术元素,博采众长,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其画质精良,用料考究,画面轮廓清晰,古朴典雅,雅俗共赏,是一种具有装饰、艺术欣赏、收藏等多种价值的美术画种。一件常州掐丝珐琅画作品的问世,要经过图案设计、落料、成型、掐丝、焊丝、点蓝、上底色、粗磨、补色、细磨、再补色、上光、镀金等十多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虽为
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
常州-糕是一种极具常州地方特色、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素以口味香脆松软、制作精细考究在上海、苏州及港澳一带久负盛名。据考证,常州-糕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由当时常州城内仁育桥畔的长乐茶社点心师傅王长生首创,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全球华人中最负盛名的美食家当数唐鲁孙,其系镶红旗清末贵族后裔,从小锦衣玉食,亲历皇家生活,精于口味家厨奇珍,又随先祖游遍华夏,尝尽各地美食。而在唐鲁孙“何从遣有生之年”的美食名单里,赫然就有常州-糕这一江南名点。常州-糕具有色泽金黄、香脆松软、皮薄酥重、甜馅醇厚、咸馅味鲜、葱香扑鼻、肥而不腻、层次分明等特点,因其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深得民众的喜爱,成为人们馈赠亲朋的名点
树德堂妇科医治疗法
金坛儒林树德堂妇科医治疗法始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八仙之一“铁拐李”路过儒林,见当地名医储知善医德高尚,即送一块青布小包和一件破蓑衣,每逢疑难杂症,储知善只要放一片破蓑衣丝草于中药内,便可手到病除。从此树德堂名扬四方,各地病妇纷纷慕名前来求医。创始人储知善以妇科中草药见长,为解除民间不孕不育等诸多妇科疑难杂症之痛苦,以中草药为本,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积累成偏方,惠民不计其数。其医德和医治疗法由此代代相传。儒林树德堂妇科医治疗法主治男女不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少女经闭、痛经、周身关节疼痛、盆腔炎症、崩漏等多种疑难病症。树德堂妇科医传认为,治妇人之病,在于“经、带、胎、产”
跳幡神
跳幡神流布于江苏省溧阳市社渚镇嵩里及周边地区。据专家考证:嵩里跳幡神是一种融中原民间祭祀文化与江南农耕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传统舞蹈,是我国3000多年来民间傩文化遗存的一种活态形式。元末明初,有一支汤姓族人因战乱和灾荒,从中原辗转迁徙择居嵩里,繁衍生息。他们带来的中原傩文化与江南农耕土著宗教文化相融共处,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了传统祭祀舞蹈----跳幡神。据清光绪五年编纂的《溧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嵩里普济庙建于西北,供奉祠山真君,真君姓张名渤二月初八诞辰走祀。而在西乡一带,真君出会,幡神起舞,常在五谷之年尾岁首。”嵩里村明代普济庙遗址现存一石碑,上面可见“咚咚社日枫林渡,旌旗飘扬神鸦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