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皋埠黄草编织技艺
黄草编织是利用一种秆茎光滑柔软的黄草编织成各种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越城区皋埠镇孟家葑村一带的滩头河边。黄草茎秆光滑柔韧,纤维长、韧性好,容易编织各种工艺品。皋埠的黄草编织工艺品,具有品种齐全、款式新颖、经久耐用、工艺精细等特点。既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又有较强的欣赏价值。现在编织的品种有酒坛套、果盒、纸篓、果盘、面包盒、花盆套、圆盘、长方盘、吊盘、提篮、壁篮、拖鞋等。黄草编织品有以下一些特性:一是环保绿色。黄草抗病虫害能力强,无需农药防治,其编织品具有无污染性;二是性能优良,轻便、耐用、美观;三是用途广泛。黄草制品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撕草、浸泡、搓绳、编织、晾晒
绍兴鱼干制作技艺
“鱼干”是绍兴八大贡品之一。根据绍兴历史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将青鱼制成鱼干作为绍兴的名优特产,远销南洋地区。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已经在追求新鲜自然的今天,绍兴人仍将鱼干作为送礼的上品,尤其在春节期间送鱼干是很流行的。晒制鱼干,分冬季和夏季。青鱼是冬季做鱼干的最佳选择。作为绍兴一大家鱼,青鱼生长快,个体大,肉厚刺少,富脂肪,味鲜美。此外,渔民们还喜欢制作酱鳊鱼干,一次性晒干的鳊鱼干香而不腥,油而不腻,绝对是一等的下酒菜。夏季,绍兴生产粲鱼,制作粲鱼干成了水乡渔民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制作鱼干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去鳞、剖杀、腌制、清洗、晒制。剖杀从尾鳍沿背鳍剖开至鱼头处,使鱼肚皮处连
后溪霸王鞭
民间舞蹈霸王鞭(又作秧歌棒、金钱棍,其表演称为打连厢)一直流传于安华镇后溪村一带,新中国成立之际,民间还较盛行。此后,《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便逐渐衰落、罕见,甚至湮没无闻。在《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濒临失传之际,安华镇后溪村老年协会及时进行抢救,并与交巡警合作以此舞蹈形式为基础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取得良好社会效益。《霸王鞭》这一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男女老少皆宜,人数不限,可作单人或双人表演,尤以集体表演为佳。正式表演时,务必化装打扮,男女有别,头戴彩冠或首饰,身着古式舞衣,腰束彩带,足穿花鞋,手持花棍(霸王棍、连厢)有持单棍、双棍之别,一面舞动霸王鞭使之发出悦耳的脆音(响),一面歌唱,伴有丝竹,动作
甘棠元宵乐
“元宵乐”又名“闹元宵”,是一种用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混合演奏的民间器乐,因其演奏的曲牌“闹元宵”而得名。该曲目演奏的乐队由12人组成。其行当分笛子、碗胡、板胡、二胡、小梅花、引罄等5人;大、小堂鼓、大锣、小锣、双木鱼、叮当、钹、月锣7人(有的由一人演奏数件乐器)。根据该村“元宵乐”乐队负责人石铨法(1933年3月出生)叙述;曲目源于清光绪三十年(1871年)山阴盛塘村人冯公作《梵音集》(由邑痒生张乐智作序)该集分《梵音集上》、《宣卷》、《宣卷调》等内容,现残集藏于村人俞可相(1916年生)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张绍良授教元宵乐,直到80年代再度恢复,并在1985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乐曲集
新昌真君殿庙会
真君殿庙会,是因真君殿(又名石真人庙)的建立而形成。真君殿建于宋末,位于沃洲山之阳,前临沃洲湖,为纪念抗金名将宗泽而建,殿内塑有抗金名将宗泽像。庙分大殿、中殿、夫人殿、观音殿、千佛殿、财神殿等,共有殿堂五十余间;另设山门、戏台、仪门、小山门、念佛堂、地庄寺及放生池等;山门外有约200平方米的广场。清光绪三十年(1904)真君殿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四年竣工,殿堂五十余楹,构筑精致,气度恢宏;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协助下,真君殿内的戏台、中殿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意外,又建成六十甲子殿、财神殿、千佛殿、夫人殿、观音殿,更加丰富真君殿的内涵,作为一座佛道合揉的庙宇建筑,真君殿为新昌县内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营造技艺
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是清代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群,至今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保存较多,包括一些公共建筑,其中十四处古民居保存完整,每个建筑组群规模大、占地面积基本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最大处达12500平方米,且造作讲究,有“江南巨宅”之称。其华国公别墅中的斯盛居(千柱屋)、发祥居(下新屋)、华国公别墅最具代表性。这些民居建筑,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建筑从始建至今仍为斯姓族人所居住。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江南民居建筑技术、美学和生态学的完美结合。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项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
三江口水灯节
三江口放水灯的习俗始于西施由越入吴时。相传,七月十五那天,西施入吴时经过三江口。当时去吴国时用竹筏至三江口换船,时值二更,族长们鸣锣唤起村民,用灯笼火把迎接西施娘娘。娘娘换船北去时,村民点燃禾草,投于江面。燃着的成堆稻草,随船而去,以礼送娘娘,并且相沿成俗,每年的这一天,三江口村民摺灯点烛,放于水面,任其游弋。又有说,是三江口放水灯吓退了伍子胥的潮兵。三江口水灯,由早期的草禾点燃后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水灯,用竹篾做成架子,裱糊以新纸,下托以泡沫塑料,上再置蜡烛或菜油灯芯,可点燃排放。每至七月十五日夜,三江口村民均要在浦阳江上放水灯。风俗沿习至今,更成了浦阳江两岸、三江口村民的主要节日之一。2010
麦秆编织技艺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这种麦秆扇盛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宁波、金华等地。上虞农村曾有这样的风俗:如果姑娘与小伙子相爱了,在夏季来临时,小伙子就会收到一把精致漂亮的麦秆扇,这是姑娘向心上人表露真挚的情意。姑娘出嫁以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娘家会担着礼物去看望女儿,礼物中必须有麦秆扇,分送给公爷叔伯、婆婶妯娌、街坊亲友,表示尊敬、友好的情意。虞南山区盛产大麦、毛竹、蚕丝,这些都为麦秆扇的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
岭北大莲花
莲花舞又名“大莲花”,过去称为“讨饭莲花”,分布在诸暨市岭北镇和金华地区。莲花调是一种民间小调,清唱为主,具有纯朴、憨厚的乡土风味,并借助道具的打击为主要节奏。表演一般是9-11人,成单,其中1人领头,后面是一对一对紧跟,每对与每对之间服饰相同。表演动作主要是一只手向上打出,然后收回来,简单重复,鲜有变化。莲花舞道具丰富,多取民间生活实用品,如茶壶、灯笼、筷、碟、扇子等,一般边唱边敲打道具边前行。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小年
诸暨的应店街、马剑、牌头等地都有在农历六月初过小年的习俗。习俗的起源众多,其中一种为传说很久以前,石柱坞村发瘟病死了很多人,全村村民极为恐慌。族长太公为求神灵保佑,向大仙求签。大仙说:“这场瘟病要到过年才会结束。”这时候离过年还有半年时间。太公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提前半年过年,时间就定在农历六月十四。这年一过,瘟病果然停发。石柱坞村村民为了纪念大仙保佑。年年如此,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小年节日来临之前,各家主妇就忙于准备各类食品菜肴,杀鸡鸭,磨豆腐,做米糕,儆馒头,炒制各种待客的零食小吃。小年节日清晨,家庭男主人早早起床,用小托篮盛酒、肉、饭及元宝等简单供品,携锄来到田头,来祭田公田母。感谢
诸暨蛋雕
蛋雕,亦称“蛋壳雕”,是用雕刻手法在蛋壳上体现绘画效果的一种造型艺术。蛋雕艺人在禽蛋薄薄的壳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景色,运笔奏刀,通过细腻纤巧的刻划。表现出婀娜多姿、清新秀丽的纹络,精镂细雕出大千世界。不同“蛋雕”作品有不同雕刻方式,有的仅在蛋壳表面施刀,而有的则是将整只蛋镂空,两者各有千秋。色彩方面也有上色和不上色两种,但一般多不上色,而是全凭蛋壳本色。诸暨博物馆收藏的一套蛋雕作品,为蛋雕艺人冯红伟所作。她的作品“水浒人物”是以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所画水浒人物为蓝本,所雕人物徐徐如生,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工艺佳品。2013年1月,被列入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嵊州灰塑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内容有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多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的装饰之用。灰塑工艺精细,它用石灰在建筑物上雕塑造型,表现形式有多层式“立体”灰塑,浮雕式“半沉浮”灰塑,也有图雕式单个造型“单体”灰塑等。传统灰塑工艺分布广泛,形态各异。现存嵊州城隍庙、三界始宁城隍庙、崇仁玉山公祠、金庭观等祠堂庙宇有大量工艺精美的灰塑作品,如“桃园结义”、“郭子仪祝寿”、“哪吒闹海”、“长板坡”、“瓦将军”、“二龙戏珠”以及八仙人物、鲤鱼、鸟兽、花卉等等。民间灰塑工艺,不仅注重图案的形式美,还重视图案
榨面制作技艺
嵊州榨面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口味纯正,声名显赫。榨面原料选用优质大米,采用传统制作工艺,做工考究,风味独特,形似满圆,面条均匀,具有韧而不硬,干而不易碎的特点。生产中不加任何添加剂,成品形似圆盘,细条均匀,烧煮方便,荤素两可,其口感滑爽柔韧,配之以佐料,风味独特,是家庭生活常备的优质干粮。榨面烧煮方便,荤素两便,炒放都可,并可做羹和菜,如加鸡蛋,或打蛋化于榨面烧煮中就-蛋榨面,经测定此面既不失大米之主要营养成分,更具瘦身健美之功效,被誉为江南第一面,是嵊州产妇传统主食,也可以作为长者祝寿的礼品。榨面又名米粉干,产于越乡-浙江嵊州,据绍兴志记载,明清时期当地乡民常以榨面作为馈赠佳品,或送之
绍兴纸扇制作技艺(小观扇)
扇是我国拂暑纳凉用品,种类很多,有羽扇、纨扇、蒲扇、纸扇等。式样也丰富多彩,最普遍最被人所喜爱的当属纸折扇。纸扇之所以受人欢迎,就在于它折合自如,使用、携带和收藏都极轻便,不仅可拂暑纳凉,出行时还可以遮阳避雨。历代文人墨客对纸扇更具有特殊情趣,在扇面上题诗作词,相互馈赠,并为收藏之珍品。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小观等地。小观村有200余户人家,村民基本都姓傅,村离城近,有田、有水、风光秀美,村民们除种田以外主要还是以制扇为业,便自然形成一个制扇村,其中有10户是专业制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到1958年,互助组建立,这1
肝胆科中医药疗法( 新昌郑氏)
新昌郑氏中医肝胆科源自新昌回山,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创始人为郑宝仁。祖父郑宝仁(1908.12-1986.8),自幼随高祖习拳练武,擅用民间草药治疗常见病。后因祖母患肝病,一边寻访名医,一边苦研医书,上山采药,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草药种类、药量,祖母的肝病治愈。研制出治疗肝病验方“三草汤”:治愈了不少肝病患者,祖父遂以善治肝病出名。祖父对来诊者施医送药,分文不取,这在乡间更是有口皆碑。父亲郑玉麒(1940.9—),五十年代末求学杭城,就读杭州电子专科学校。其时,乡贤兼乡亲潘国贤教授授业于杭城,家父随潘老侍诊抄方,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中医书籍。潘老为家父的诚心所感动,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家父如鱼得水
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
绍兴青铜剑铸造技艺是利用纯铜和锡等材料,按一定比例科学配比后用铸浇技艺制成青铜剑,继而再精心研磨、抛光、装饰,是一门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她借鉴融贯了越地铸浇、雕刻等工艺,青铜剑铸造技艺是千年古越文化的精粹,是古越先民为中国古代文明奉献的弥足自傲的物质遗珍。越国铸造自古闻名天下,为天下一绝,而青铜剑正是越国铸造精华最集中的体现,也是绍兴胆剑精神最主要的物化品。绍兴特别是平水自古盛产铜和锡,青铜冶炼、铸浇、制造、雕刻等工艺十分盛兴。2500年前,越国就制造出独步天下的越王剑。绍兴很多地方和青铜剑有很深的渊源。平水是越王句践铸剑之所,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达到鼎盛,特别是青铜剑和戈
舜王庙会
绍兴舜王庙会(以下简称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渐形成的农历九月廿七为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它集山区人民民俗风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古代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在会稽山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嵊州谷来镇的舜王庙会是绍兴舜王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嵊州市谷来镇舜王庙会是民间自发组织,主要由当地百姓参加的一次纯草根、纯民间的祭舜大典,至今举行了3届。每年农历九月廿四日这一天,吴山庙都有庙会,一般持续五天,从九月廿四日开始到九月廿八日结束。主要内容有祭舜大典、舜帝巡游、社戏包括擂鼓、鸣金、敬献五福、奏乐、放銃、鸣炮。叩首、恭读表章、财神赐福、请寿、社戏、巡会、回殿等内容。舜王庙会举行
绿茶制作技艺(“前冈煇白”制作技艺)
“前冈煇白”又称前岗辉白茶、泉岗辉白,该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并被列为贡品。特征是:似圆非圆,盘花卷曲,紧结匀净,翠绿披霜;汤色黄明,叶底嫩黄,香气浓爽,滋味醇厚,昌盛期在二十世纪的二十、三十年代,当时无论中外人士若有得此茶而饮之,大都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因此驰名中外,系我国传统名贵绿茶之一。泉岗辉白与平水珠茶一样,都是从古越州茶、剡溪茶演变而来的。自从我国茶叶开始输出以后,两者才开始分道扬镳,前者成为著名的内销绿茶,后者成为著名的外销绿茶。泉岗辉白的产地泉岗村位于四明山的支脉复嬛的半山腰,这里海拔500多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雾露蒙密,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山上古木蔽荫,猛兽时有出
酱品制作技艺
嵊州酱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尤以《万和酱园》名闻江浙。万和,万家和美。系嵊州酿造百年品牌,集剡溪两岸农家酿造技艺之优,为酒宴必备和菜肴制作的重要配料。万和,位于剡山小学东面的万和弄,并在黄泽、长乐、崇仁、甘霖等地设有连锁专卖店。万和酱油曾于1929年获西湖博览会优等奨,1932年获第二届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奨,享有盛誉。嵊州酱油制作的原料为大豆和面粉。制作步骤是先做酱,再经过滤而成酱油。酱油可分阳酱油和阴酱油。日晒出来的酱油叫阳酱油,放在屋内过滤出来的酱油叫阴酱油。一般市场供应的酱油都是阳酱油,分太油和顶油。嵊州酱油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嵊州市香富制酱调味品厂还在生产。制酱调味技艺的价值在于没有任
绍兴派古琴艺术
嵊州古琴演奏技艺,历史悠久。宋《剡录》记载:戴逵,字安道,谯同人,居剡。祖硕,父绥,并有名位。逵有情操,性高洁,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谢太傅本轻逵,见但与论琴书,逵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长乐镇志》记载:长乐富家子弟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自组班队,嬉“丝弦家生”。其中古琴演奏是主要内容之一。嵊州古琴演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长乐人钱曾省,师从张味其、刘景韶、王仲乐等,对琵琶、古琴研究很有造诣,为电影红楼梦、西厢记拍摄配琴,观众听到的古琴声就是他演奏的。演奏时他用真指甲拨弦出声。有记者用“弹琴为了音乐”、“指上清音味最真”进行专题报道。他说弹琴是为了传承古琴技艺。近八十多岁的他坚持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