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绍兴派古琴艺术
嵊州古琴演奏技艺,历史悠久。宋《剡录》记载:戴逵,字安道,谯同人,居剡。祖硕,父绥,并有名位。逵有情操,性高洁,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谢太傅本轻逵,见但与论琴书,逵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长乐镇志》记载:长乐富家子弟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自组班队,嬉“丝弦家生”。其中古琴演奏是主要内容之一。嵊州古琴演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长乐人钱曾省,师从张味其、刘景韶、王仲乐等,对琵琶、古琴研究很有造诣,为电影红楼梦、西厢记拍摄配琴,观众听到的古琴声就是他演奏的。演奏时他用真指甲拨弦出声。有记者用“弹琴为了音乐”、“指上清音味最真”进行专题报道。他说弹琴是为了传承古琴技艺。近八十多岁的他坚持每
王充的故事
王充(27~约97),字仲任。原籍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祖上曾因军功受封,后失封爵,以农桑为业。祖父名汛,受豪族欺凌,“举家担载,就安会稽”,汛“留钱塘县(今杭州市),以贾贩为事”。充父名诵,因与豪门结怨,迁居上虞。充“为小儿,不好狎侮”,“八岁授《论语》、《尚书》,日诵千字”。及长,以孝闻名乡里,被送到京城洛阳太学学习,曾师事班彪。做过郡功曹、治中等小官。王充办事认真,有自己的政见,常与当政者不合,终致离职家居,闭门谢客,潜心著述。汉章帝时,会稽郡太守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之才:“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近世扬雄、刘向、司马迁,不能过也”,章帝特诏公车征召,充因病不行。王充一
二胡制作技艺
二胡是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二胡从胡琴发展而来,是中国的古典乐器。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二胡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表达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具有很高的情感表现力。如今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及江南丝竹的代表,在独奏、民族器乐合奏以及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胡按音质和造型分为北派、南派和苏派。新昌二胡是苏派和南派相融合、综合三派所长的制琴风格。音色洪亮浑厚丰满,既具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甜美,
罗隐的故事
长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流传着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就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跳动在我们的心中。其中“罗隐的故事”是我们长塘所流传的民间故事中的一组传说,由罗隐出世、乌云遮日、菩萨迎驾、讨饭骨头圣旨口、为啥勿出山、田蜂与蚂蝗、蚊子和三百担水田的故事、松树为啥不会抽芽、罗隐归天、大将黄鳝张的故事等多个小故事组成。其内容是传说在长塘罗村出过一个叫罗隐的人,他不同凡人,是个真命天子,有一张很灵验的圣旨口,说什么应验什么。就连坐着的菩萨也会起立迎驾,却因为他母亲的一个口误,惹怒了玉皇大帝,被拆了龙骨;同时又让刘国师来长塘破风水、断龙脉。让他成为一个不出山的皇帝。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故事都以长塘的
糟制品制作技艺
嵊州糟货制作起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在嵊州,几乎所有的肉类都可做糟货,但口味会有区别。糟鸡、糟肉是一道宴请宾客的美味佳肴,不仅是上乘的下酒菜,而且是一道家常菜,被人们誉为“肉鲜味美、酒香浓郁、回味无穷、百吃不厌的佳肴”。越剧早期传统说唱《落地唱书》中,就有腊鸡腊鸭腊白鲞,糟鸡糟鸭糟大肠的唱词。嵊州糟货有“糟”与“醉”之分。“糟”者,肉要煮熟,不宜太烂。冷却后盐要撒在瘦肉一面,擦匀。再在四周用酒糟复盖密封,经过10—15天,即成糟货。“醉”者,肉煮熟冷却后,直接放入用酒与其他调味品配成的卤汁中泡浸。“糟制品制作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漆脱胎技艺
生漆脱胎技艺,主要用于佛像的制作。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佛像是造像数量最多的一类。包括释迦牟尼佛、强巴佛、无量寿佛等等。菩萨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在佛教寺院中,供俸着许多种佛像,因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佛像的制作技艺包括:木雕、泥塑、生漆脱胎、铸造。嵊州生漆脱胎佛像的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
佛像塑造技艺
佛像塑造技艺是一项泥土为材料而制作的造型艺术,绍兴、诸暨一带虽有一些零星的佛匠,但却水平不高。而草塔青山村杨崇钧为首的一支以家族传承的佛像塑造技艺工匠队伍,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享誉江南佛教界和雕塑界。杨崇钧师承当时号称“江南金刚手”的杨礼岳师傅。由于杨崇钧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经过师傅4年的-和操作实践,很快掌握了泥塑的全部技术,后来就独立给全县许多庙宇雕塑佛像。由于他参悟性强,肯动脑子,不久在全县一带颇有名气。1955年,国务院决定重修杭州灵隐寺,杨崇钧应聘前往,他与其他工匠一起,克服困难,成功地完成“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里的全部泥塑佛像,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佛教人士的赞赏。1979年之后
毛笔制作技艺
毛笔,别称毛颖,管城子、管城侯,是“文房四宝”之一。毛笔起源很早,典籍记载,见于商朝;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均有战国竹杆毛笔出土。在诸暨,也有制作毛笔的传统,清、民国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不少制笔作坊和销售的笔庄。毛笔材料主要分毛料和杆料两类。毛料多为动物的毛羽加工而成,有山羊毛、野兔毛、黄鼠狼毛、香狸毛、马鬃、猪鬃、鼠须等。杆料以古竹梗为主,(亦有用铜管、红木、檀木、牛角、象牙等制成的),还有扎线、黏合剂、松香、麒麟菜、漆片、生漆、六角菜。“毛笔制作技艺”于2015年11月入选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臭豆腐制作技艺
绍兴豆制品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传统工艺,在省、市及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上虞崧厦霉千张和谢塘香干已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除此外具有国内外较大影响的豆制品生产项目中的绍兴臭豆腐,其中最正宗的绍兴臭豆腐要属上虞崧厦生产的绍字坊臭豆腐,上虞崧厦生产的臭豆腐与崧厦霉千张一样同根同源,其传承历史也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为将历史传统项目传承发展,拓展市场,进行生产性保护,现将具有绍兴地方特色、外形、色泽、口味和制作工艺别具一格的崧厦臭豆腐统称绍兴臭豆腐。绍兴臭豆腐依旧按照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用苋菜梗卤浸制,所生产的臭豆腐外酥内嫩、清咸奇鲜,味美无以伦比,亦臭亦香的特色更是独领
夹塘大糕制作技艺
夹塘大糕是享誉上虞的著名美食,由夹塘姚廷煊创始于民国初年的“义泰昌”号南货店专业制作,相继发展到“德源馆”的出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大糕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每年上市大概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至五月初五结束,前后历时百天左右。它是新老女婿去女方家里必备的礼物。在当地毛脚女婿订婚后第一年,都要定做几十箱到百余箱大糕送礼到岳父家,再转送给邻居、亲友分享,意为自家女儿已有亲事一门。大糕的主料是选用本地产的粳米、糯米,馅料为乌豇豆、芝麻、赤砂糖、过冬猪板油等,要控制米粉的潮湿度,红色印花字号盖面,蒸煮适时,出笼后每块中嵌上一粒核桃肉或葡萄干。大糕红白颜色分明、柔软可口、香甜油润。也是当地亲朋好
盖北榨菜制作技艺
盖北五香榨菜是上虞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较为久远。七十多年前,处于盖北西侧的隆昌丘(兴昌村)村民就开始手工制作五香榨菜。盖北五香榨菜其妙处在于香脆可口,美味至极,常食而不厌,它不但是布衣百姓的必备之菜,亦是各种酒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改革开放以后,盖北成了特色农业名乡,以种植“一果两菜”(葡萄、榨菜、芥菜)闻名长三角地区。全镇村民普遍种植榨菜,2015年全镇种植13200亩,亩产7500斤。特别是盖北的兴昌村,不但本村近1000亩土地种植榨菜,还外包土地两千余亩种植榨菜,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榨菜大户就有36户,远销浙江周边各省,被誉为上虞榨菜第一村。一九九二年,兴昌村被评为“绍兴市优高农业龙头企
道墟蒸羊肉技艺
民间手工技艺--道墟蒸羊肉,取材于民间,相传清年间道墟一带乡绅的上等菜肴,用农民家羊的羊羔,通过文火慢蒸,制作成色泽水晶,清香可口的“蒸羊肉”。传承至今,很受上虞区部分乡镇市民青睐。传承人阮德夫己向国家商标局成功申请“道墟”牌水晶蒸羊肉商标。道墟镇位于上虞市西北部,西邻绍兴县,北濒曹娥江入海口。全镇地域面积4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总人口5.0万余人。道墟镇是典型的水乡古镇,水陆交通便捷,杭甬运河、杭甬高速、104国道、上三高速等穿境而过,即将动工的跨海大桥、诸绍高速和329复线在此交接,成为交通枢纽。道墟镇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故乡,享有“有道之墟”的美
越罗织造技艺
“赤橙黄绿青蓝紫、绫罗绸缎绉纱纺”。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历来是世界丝绸大国,丝绸生产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丝绸和丝绸服饰构筑的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重要载体。在唐朝前期,越州(今绍兴)蚕织生产发展迅速,成为浙江蚕桑丝织业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轻柔精致的越罗驰名中外,被列为贡品。诗人杜甫曾有“越罗蜀锦金粟尺”和“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等称道。在古往今来的众多丝绸产品中,罗织物是最早出现的丝织品种之一,也是工艺最为复杂的品种之一。从越罗的流行时代和对目前发现的越罗实物分析来看,汉唐时代浙江的越罗,主要是链式罗,有四经绞素罗,也有
骆氏化脓灸
骆氏化脓灸是艾灸直接灸以灸养结合、灸必气至、疮必化脓拨毒为基本特征的一种传统疗法。绍兴地处水乡,气候寒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病多风寒。因此,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见长的“骆氏化脓灸”逐渐成为越医的一个重要支脉得以传承和发展。骆氏化脓灸始于绍兴马山镇尚巷村骆氏第十二世世祖骆大宝(1827-1888),至今已传七代近二百年。其中-传人骆大三授徒数十人,是首批“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会员,首批“绍兴市二十六位名老中医”之一。骆氏后人历代衣钵相传,在绍兴城乡多处坐诊行医,服务百姓,造福乡里,影响遍及绍兴及周边区域。骆氏化脓灸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因证施灸,因人选艾炷大小虚实,因病定穴,在
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据艺人朱仲贤(1935年生)忆述,均受开元周喜老(1912年生,已故)根雕艺术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始,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嵊州根雕,利废成宝,点木成金,利用天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艺人通过看物有形、手随心移,以自然之理去改造自然之物,达到天人合一,题材深广,人物形象生动,但雕群体庞大。其中,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等人有几十件作品获省、全国和国际金奖,有的被国际友人收藏。郑剑夫、吴筱阳、周扬等为代表的根雕艺人传略和作品等已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及《中国根雕艺术》、《浙江根艺》等公开发行的杂志刊物。嵊州根雕,从保护生态环境出
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从历代寺庙中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像中,反映出了民间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全国著名工艺大师柳荫多次回乡指导、辅导下,泥塑艺人人才济济,许多作品如宓风光《中国戏曲百脸谱》、《中华民族》、《千人脸谱》均获全国金奖,并多次出国献艺;张立人的组塑《九歌》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吕洪宝的《南海观音》、《大型雄师》受群众喜爱,订购不断,杭州开店10年产品打入上海香港,远销日本、美国等国际市场。裘粤石的微塑《白蛇传》、《歌舞》等更显艺术功底。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民间艺术曾重放光彩,有过辉煌,从业艺人曾到过上千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市里办起过泥塑厂,产品曾作过县人送礼的上乘佳品。但是艺术品
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技艺采取失蜡法和泥范法都离不开一个泥范的制作,而泥范的制作却有着很多的讲究。它既要耐得住高温,防止开裂,又要做到泥料细腻防止剑身表面粗糙。这是第一步。其次是调剂青铜;中国古代的青铜剑,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一把越王剑的成功与否,调剂青铜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
藕粉制作技艺
藕粉是久负盛誉的传统滋养食品,营养价值丰富,药疗作用也较好,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老少皆宜。绍兴是江南水乡,种植莲藕、制作藕粉已有2000多年历史,柯桥区的柯岩街道、齐贤镇以及越城区的东浦等镇都有种植莲藕、制作藕粉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绍兴藕粉年产量达100吨左右,曾经名噪华东。会稽山阴北部,很早就有百姓围涂。当地勤劳的人们将那些常年积水的低田、池塘、河滩、洼边排种荷藕,一直延续至今。并有世代搓制藕粉的习俗,是绍兴著名的“藕乡”。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藕具有活血散瘀、消热生津、尤其对产后妇女有加快身体恢复之效能,深受人们之喜爱。荷藕搓制成粉,更受欢迎,销往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地,已有近二百
扯白糖技艺
扯白糖起源于明朝年间,曾经在江浙一带颇受欢迎,也很常见。扯白糖在上海被称作麦芽糖,是用饴糖(麦芽糖)与白糖溶解后熬成拔丝状,然后趁糖还未硬化时拉扯而做成的一种糖果。由于在糖中融入了清淡而有鲜味的饴糖,甜而不腻,富有营养价值。江南人种麦但不喜以麦食为餐,麦子除了用了酿酒外,让其发芽后熬糖也是一种食法,称为麦芽糖。以前,在浙江绍兴、东阳、义乌等不少地方,民间都有过年做扯白糖的习俗。扯白糖主要有熬、拉、扯、剪等过程。师傅将几大勺白糖放进铁锅,再加几勺水,架在灶上,任其煎药似的不停的翻滚着,一直要煎到用筷子一沾,糖水粘连成条条细线才算成功。糖出锅后,要盘糖,扯糖,摔糖。因其状如长龙,也叫盘龙,扯龙,摔
孟大茂香糕制作技艺
孟大茂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科举时代,浙东考生赴京应试,常以香糕作干粮,故又有“进京香糕”之美誉。孟大茂制作香糕始于清嘉庆12年(1807)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孟大茂香糕创始人是一位糕店师傅,名叫孟宪正。孟宪正所在的“王金四房”年糕店,原来专营年糕、印糕。有一年,特多雨水,这家店生意清淡、店内积压了许多印糕。孟宪正眼看这批糕点有变质的危险,只好将印糕暂时用炭火烘焙,以便多贮存几日。不料,焙制出的印糕颜色由白转黄,质地由软变硬,而且还飘散出阵阵的米香味儿,一品尝,味道比原来的印糕好。孟宪正受到启发,便以“孟大茂香糕”店号名,在绍兴城内水澄巷,独家经营,并当街挂出“孟大茂香糕店”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