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狴犴龙舞
狴犴龙舞,又名“犴龙舞”,是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舞蹈,主要流传在上虞南乡的上浦镇一带。虞舜的出生地虹漾、舜训象耕田的象田、舜捕渔的渔浦村,大禹治水率狴犴除五毒等众多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在上浦镇一带广为流传。狴犴龙舞就是在祭舜时表演的龙舞,因与虞舜有关而在这一带世代相传。渔浦村(即今冯浦村),相传是虞舜捕渔之地,村里有座渔捕庙,为祭祀虞舜大帝而建。每当庙会之时,狴犴龙舞就在祭舜的场合中表演,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广场龙舞。南宋年间,冯姓迁居渔浦村。狴犴龙舞由始居的王、胡两姓传于冯姓,至今已有800余年。二、三十年代,因战乱一度停止庙会活动,狴犴龙存放在冯晋传家中。194
绍兴画蛋
绍兴画蛋,历史悠久。清代光绪年间的《慈闻琐记》曰:“越俗,生子三日,浴之外家馈果饵。洗儿名曰三朝,最重花鸭蛋,或彩画,或剪五色纸作花粘之,分贻戚友,以多为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绍兴籍民间艺人俞飞安、茹竹轩等人从制作到技艺都有开拓性的创新。为了有利保存,凸现工艺价值,开始将蛋中的蛋清蛋黄取出,洗净,蛋壳表面经多种处理后再作绘画,外面装上玻璃框盒。此后,从花式到品种,从画艺到装潢,不断进行改进提高,日臻完美。绍兴的国画彩蛋,选材以鸭蛋壳为佳。它质地细腻,蛋壳表面经砂磨后,晶莹如玉,皎洁如脂,大小适中,壳较坚韧,易于操作。画蛋制作须经过选挑、抽空、清洗、消毒、封洞、砂磨、设计、绘画、题款、制盒
马山车家弄喉科
车家弄马氏喉科,历史悠久。从清初开始行医,从医三百余年,医业鼎盛,至今已历传十代。祖上开有回春堂药店,生意兴隆。相传马氏祖先得受仙人指点,曾收受仙人一只小木桶,一只小木箱,内放有一大一小两片划浆,传给当时的马氏兄弟。收受小木桶的马氏兄弟用大的一片划浆撬泥灰做了泥水匠,至今已传十代;中医喉科头代祖师马子长,收受一只小木箱,用仙人赠送的一片小划浆开始行医。医业精湛并传有诸多秘方、偏方。二代祖先马佰周,三代马成芝,四代马茂生,五代马加其,六代马杏园,七代马鹿山、马鹿世,八代马廷鹤,九代马春阳,直到今日第十代传人马天祥,给病人作检查撬嘴压舌的医具,用的还是那片竹制小划浆。车家弄喉科主治急、慢性咽喉炎、
东关玉雕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就有了玉制工具。上虞市东关玉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代,由蒙古边陲人们南迁引入,至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东关玉雕艺术伴随着古老的生活风俗,世代相传。改革开放后,东关人吸引外地经验,引进现代机械雕刻,使玉雕业迎来了一次又一次新的发展。1992至今,以东关彭家堰村为代表的玉雕艺术已向周边的前村、马家村、炼塘、新建庄、王家径等12个村扩展。就彭家堰本村而言,从事玉雕行业的人员占村民一半以上。同时,还建立了玉雕协会,玉雕辅导网,培养了大批玉器鉴定师,该村现有7位玉雕行家成为省市兼职鉴评师。还搜集了大批历史资料,开辟了玉器
哑背疯
“哑背疯”系目连戏中的一个片段。它是依据传说,在唐代编为说书内容,到宋元代逐渐演变成舞,直至明末清初成为此舞。由一人扮演哑巴和疯瘫婆二个角色,上半身扮疯瘫婆,下半身扮哑巴,用特制的道具形成一个完整的哑巴背疯瘫婆的形象。哑背疯的表演者化装成女子,穿女衣,梳女头。腰后装一对假腿,当作女子的下肢。下身要穿男装,腰前装上男子的假头和躯干。舞动起来上下协调,活像两人在舞蹈。“哑背疯”主要在春节及庙会上演出。该舞是既舞又唱,唱腔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内容为叙述他们的辛酸、悲惨经历以及劝人为善、互爱互助。舞步动作取材于生活,随意性较大,有迈门槛、关门、搧扇、前倾步、平步、摇踏步、转身蹲步等。双脚走“大八字步”
崧厦章家耙棒会
北宋末年,世祖章衡(宰相章惇之侄)任越州知州,因战祸,其子章奎文定居于崧厦,后子孙繁衍,垦种曹娥江畔沙地为生,形成章家村落。因曹娥江道变迁,江水不时将垦种之地吞没,涨滩时又成为沙涂,与邻村争夺新涨沙涂,引起武斗,为斗胜对方,章氏祖先外地延师习武,拳棒会(耙棒会)应运而生。章家耙棒会(全城国术团)初建时,族规定男丁16岁以上,均需参加习武,以应急需。在武斗时,只准伤对方身,不能丧对方命,代代相传。农闲时则在道地、塘路上,有拳师指导,边练习,边表演,边指正,并演习对阵,由三人打头阵。当然,表演时也六亲不认,宁可娘舅打伤外甥,明天登门探望清末民初,武斗已止。由原男丁人人习武,变为习武爱好者。多数
上虞高跷
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喜庆热烈,表演技术精湛,令人叹绝,深受民间喜爱。高跷在虞南山区下管等地由来已久,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高跷的道具主要是两根脚架。脚架有高低之分,高的有一丈多,人站上去能碰到民间住宅的屋檐,适宜于青年人表演;低的仅一尺上下,适宜于年长者与年少者表演。脚架有绑在腿上表演的,也有握在手里表演的。高跷的走法有前走、后退走、侧旁走、跨栏走、跳跃走、阶梯走、单跳走、绕圈走、三角走、花样走等。高跷的种类有竹制高跷和木制高跷两种。高跷的高度高低不一,根据自身技能水平而定制。高跷的表演形式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情景配置服装,排演动作。如:《水漫金山》、《白蛇传》
曹娥形意拳
据《形意拳论》云: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其目的在养气益力,动作简而功无穷,故称“形意拳”也。形意拳是我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据传形意拳是南宋名将岳飞所创,原为“意拳”。至清分为“山西派”、“河南派”、“河北派”。形意拳以三体式桩功(混元桩、趟泥步、三体式)为基础,有五行拳(即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代表劈、钻、崩、炮、横的五行拳法)和十二形拳(即龙、虎、猴、马、鸡、蛇、燕、鹞、台、鹰、熊等十二种动物吸取
虞舜传说
舜,姚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领袖。虞舜出身贫寒,胸襟开阔,自幼以孝德名世,是“二十四孝”之首。执政期间,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位列“三皇五帝”之一。上虞,史载乃虞舜的出生地。《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亦云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娱(娱通虞)。”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志》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上虞是虞舜生活和成长的故乡,虞舜是上虞的骄傲。几千年来,关于虞舜的事迹、孝行、美德等传说故事,一直在上虞民间代代流传。主要分为四类:1.虞舜出
乌金纸制作技艺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魏良再的人发明了乌金纸。原先这种纸称“熏金纸”,后改名为“乌金纸”,并且只有浙江才能制作,所以当时曾有“天下浙有乌金纸”的说法。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从事乌金纸生产的朱赵炎,从桐乡县(今桐乡市)石门镇,迁回崧厦蔡林老家。为求生计办起了乌金纸了乌金纸家庭作坊。新中国成立后,招亲属、邻居为工人,言传身教,逐步发展壮大,从而崧厦镇有的制作行业。崧厦蔡林乌金纸具有纸张既韧又薄,墨匀无斑块、色泽乌黑铮亮的特点,主要用于制作金、银、铝箔时的垫铺。在当时,一直受到省内外,乃至国外有关制造业的青睐。乌金纸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把一张普通的黄纸制成精良的乌金纸要经过三大环节、七十二道工序。所谓“
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艺
上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产品种类众多。以豆制品为例,在当地乃至江浙一带有较大知名度的两大豆制品品牌——崧厦霉千张和谢塘五香豆腐干。他们的生产经营地主要为上虞的崧厦镇和谢塘镇。霉千张是崧厦镇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久远。早在200多年前(清代)崧厦镇有家“蔡万盛水作坊”开始生产霉千张。200余年来,崧厦霉千张生产流程日益发展,工艺日趋改进,形成了选材优质、制作精湛、成品上佳等显著特征。崧厦霉千张外观黄净,干湿适中,闻之霉香,食之清香素淡,实可用“亦霉、亦臭、亦醇、亦香”来形容。谢塘五香豆腐干,早在解放前,已是谢塘市场热门的土特产之一了。它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色呈棕红,味道鲜香醇美,略有甜味,是人们
绍兴扇面画
扇面绘画的历史悠久。据记载自北宋,甚至更远,纸扇传入中国。扇面画的诞生,是作为扇的装饰。而一直令后人顶礼膜拜的精致而惟妙惟肖的“宋画”,则亦是以扇面画居多。到了明清时期,扇面绘画极盛,凡明清时期扇面作品留止今日,都是藏家的首宠,尤其出自大家,如文徵明、沈周、唐伯虎、赵之谦、任伯年等等的扇面价值不匪。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扇子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物件,它蕴涵着中华智慧,凝聚着传统工艺精湛技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扇文化。扇面绘画的内容大多以花鸟、山水、人物入画,也有画风情俚俗的,表现民间的生活趣味,更有寄托情怀,表现精神境界的扇面画作品。其形式繁多,从外形看圆的、椭圆形的团扇、纨扇、半圆形的折扇
曹娥庙会
曹娥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位于曹娥江西岸孝女庙村。曹娥(130-143),上虞曹家堡村人。母早亡,父曹盱于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在舜江落水失踪。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无果。到十七天时曹娥投江寻父,三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以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孝义赞歌。曹娥的孝行感动乡里,轰动朝野。人们把曹娥殉父的舜江改名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报奏朝廷表为孝女,并为其立碑建庙——曹娥庙,尊她为“孝女娘娘”。以后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五月廿二日),人们集聚曹娥庙祭奠。久而久之,祭奠孝女曹
秆编织技艺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他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又称麦秸扇、麦草扇。这种麦秆扇盛产于浙江绍兴、诸暨、宁波、金华等地。上虞农村曾有这样的风俗:如果姑娘与小伙子相爱了,在夏季来临时,小伙子就会收到一把精致漂亮的麦秆扇,这是姑娘向心上人表露真挚的情意。姑娘出嫁以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娘家会担着礼物去看望女儿,礼物中必须有麦秆扇,分送给公爷叔伯、婆婶妯娌、街坊亲友,表示尊敬、友好的情意。虞南山区盛产大麦、毛竹、蚕丝,这些都为麦秆扇的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
上虞梁祝传说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自东晋以来,流传千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梁祝传说以浙江绍兴上虞市为最初源头,遍布浙江其他地区及江苏、河南、山东、广西、安徽和东南亚、东北亚及欧洲部分地区。“梁祝传说”是以祝英台对梁山伯的“情和义”为核心,以英台故里上虞为传说的“原生地”,以好学、明理、重情和大胆追求爱情幸福为主线,叙述了东晋时代青年男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梁祝传说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全国大多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源传”和传承体系,但因故事主角祝英台是上虞人,故上虞是“梁祝传说”的主要产生地。旧时上虞民间对梁祝故事耳熟能详,特别是祝家庄村民几乎人人都会传讲,但由于年代
祝氏草科
下方桥“祝氏草科”曾与“三六九”伤科齐名,民间有这样一首民谣流传:有姓有名陈念义;无姓无名里西房;有姓无名祝先生。“祝氏草科”在当时是一家很有影响力的草科世家。民间草医多以问诊卖药,无所谓中医理论,而“祝氏草科”则与此有别,祝氏完全运用祖国医学理论,以“四诊、八纲”为依据,重于脏腑辨证,找病因,析病机、断病名。虽投草药,且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所以断病多能切中病机,施治则每每中的。其学观点:多宗虚湿,认为绍地之人劳务辛苦,戕伐无度,又地处卑湿,故病虽多虚,且每多挟湿,故治疗用药不可一味滥补,亦不可弃虚祛湿,以防“虚虚”,“实实”。常以仙鹤草、平地木、荷包草、六月雪等清利平补之品,治
绍兴酒俗
有着2500年历史的绍兴,既是水乡,又是醉乡。绍兴黄酒之于绍兴,犹如角斗场之于罗马,贡多拉之于威尼斯,而酒俗正是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绍兴历来无处不酿酒,无处没酒家,真可谓“城中酒垆千万家”,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和乡村,酒都是绍兴人民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资料的必需之物,而绍兴人喝酒,在经历年久月深的风俗传承和演化后,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独特的酒俗。这些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酒俗,无不影响和贯穿了勤劳善良的绍兴人的一生,让人们看到了绍兴人民淳厚古朴而又恬静雅致的生活。绍兴酒俗可谓无处不在。细分有70多种,主要包括人生酒俗、节令酒俗、生活酒俗三大类。人生酒俗包括一个人从
绍兴民歌
相传大禹的妻子等大禹回来就有一首情歌:“禹行动、见涂山之女。禹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令其妾往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南方民歌。民歌具有紧贴人民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篇幅短小、通俗易懂,属歌谣体;一般句式整齐、押韵、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在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民歌的作者在短短数句歌词中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体现。绍兴民歌《渔翁叹江经》入选《中国渔歌选》。《长工歌》、《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石工号子》、《补缸调》等20余种曲调
绍兴竹刻技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善于用竹的民族之一,用刀刻竹,在中国古代早已发明。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削竹为简册,在竹简上刻字记事,这被视为刻竹之技的权舆。随着竹制品的大量出现,在竹材上施于镂刻的技艺,便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盛产竹子,中国人又特别喜爱竹子,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是合乎人们审美心理的必然选择。竹刻自明正德、嘉靖时形成专门艺术,到清代前期,发展至鼎盛,技法创新而又启迪于后者。竹刻在技法上是经历一个由浅及深,又由深复浅的过程。深指浮雕、透雕和圆雕;浅即浅刻、留青之类。至当代,竹刻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有时还借助机械设备,使竹刻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竹刻的用材,大多选用径粗质坚、节间
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裕昌虢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址位于江南古镇一一枫桥,创办者骆公成林。骆公后裔为振兴祖业,保护越地古老文化,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征集了大量的明清家具,十里红妆,牌匾字画,越绣银器,竹艺锡器及各种木雕、石雕、砖雕、铜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