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特产
金华民俗文化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义乌赤岸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在国内,其创立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内容,并有“杂病宗丹溪”之说。另外,其所创制的大补阴丸、延寿丹、越鞠丸、保和丸、二妙散、左金丸、虎潜丸、上中下通用通风方等方剂,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所常用。其强调的未病先防、保护正气、注重心理调摄等,仍影响着当代人的养生。在国际上,朱丹溪中医药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公元15世纪,丹溪学说传入日本,发展成为日本汉方医学最早的流派“后世派”,指导汉方医学达三百年之久,朱丹溪被尊称为“医圣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
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是指该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内服和外用)等传统炮制技艺,尤以丸剂和膏剂的炮制技艺最为著名。该堂的玉屏风少儿清膏、祖传秘制疔疮膏、传统手工泛丸、传统中药穴位敷贴等中药炮制技艺也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省义乌市建制已有2000多年,名医辈出。义乌人元代朱丹溪、明代虞抟、民国陈无咎被世人誉为“义乌医家三溪”,三溪堂就是在这种浓厚的医药氛围下诞生。三溪堂中药炮制技艺主要源于陈无咎(1884-1948),义乌黄山人。他运用解剖、生理诸原理研究《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典,享誉江南,并自制中药丸剂,为三溪堂的中药炮制技艺奠定了基础。骆虞廷(1896-1975),
炭精画技艺
炭精画技艺炭精画,又称擦笔画,是以炭粉为颜料,用特制的毛笔为绘画工具的一种民间美术。其独特的干粉揉色运笔技法比素描更细腻,具有丰富的色调层次和细腻逼真的效果。甘肃大地湾新石器时期大型建筑遗址的房屋内白灰地上的木炭画,被考古专家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这也是炭精画的雏形。清代末年,照相技术传入中国,炭精画画像也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民国时期的著名年画大师郑曼陀(1888~1961),早年在杭州成立画室,为人画炭精画像。民国三年(1914年),他为审美书馆画创作了第一张月份牌画《晚装图》。开创了擦笔水彩技法,这一技法是先使用炭精粉给画像施以朦胧的明暗关系,然后再加上水彩渲染,这样出来的画画面生
义乌造木船技艺
义乌造木船技艺手艺人的廉价,辛苦意味着传承人的缺失,尽管木船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浮躁,义乌船的制作工艺不被认可,因此,对于它的传承,很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随着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的日益增加,渐渐的,水面上的木船开始被塑料船所取代。因为塑料船的轻巧,,易于批量制作,且在制作时间上大大缩短,虽然质量方面不如人意,容易破损老化,但是价格十分便宜。义乌船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只有塑料船,还有大型铁船机械因它的坚固耐用节省人力特点,水泥船快速方便的特点都在遏制着木船的发展。传统的义乌船制造工艺现仅存于前流村,位于义乌市江东街道的南边。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南接广东、福建;北连上海
抢头杵
抢头杵是金华婺城区汤溪范姓村民在清明祭祖时的一个十分奇特、有趣的民间活动。它以游戏为活动形式,以家庭婚姻为目的,搭起青年男女互相交往的平台,并在游戏中加深了解,互相表达爱慕之情。这个有趣的活动始于南宋年间,一直到民国期间从未间断过。游戏由范姓未婚男青年家庭共同组织发起,邻村未婚女青年自愿参加,游戏地点选择在范姓的祖坟前举行,因此,除了游戏的娱乐性和表达方式的原始直白,更有着祖先见证的无比神圣。游戏主要分四个程序:1、准备。范姓未婚男青年家庭事先以五谷(米、麦、豆、高梁、粟)做成头杵若干;2、报名。邻村未婚女青年在祠堂管理员处领取花篮一个;3、投杵。未婚男青年将头杵投入自己钟情对象手中的花篮中,
浦江迎会
浙江浦江迎会,俗称“抬阁”。它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相传浦江迎会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千年的历史,祖上传说是为了纪念胡公大帝。浦江农历八月十三日大搞迎会是因为这天是胡公大帝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浦江黄宅、前吴等乡村都会汇集一堂,拿出各自看家本领,一展风采。浦江的迎会有“人会”、“纸会”、“人纸合会”之分。“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表演时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队。纸会造型独特,工艺精细,非花上百工难成其巧妙。“人会”是由三五岁的孩童,扮演活灵活现的戏剧故事
义乌根雕艺术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野味浓烈、粗矿淳朴,精细幽默、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豆腐皮加工技艺
据史料记载:义乌豆腐皮始产于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豆腐皮是进贡的美味食品。后来制作豆腐皮的手艺逐渐流传,甚至寻常百姓家也能自制了。产区也由原来的楂林、东塘扩展到大陈、新新、后宅的后付、上金、下金村,以及义乌东南的佛堂、尚阳、朱店等地,豆腐皮成了名副其实的义乌特产。捞豆腐皮制作工艺流程:1.将大豆或黄豆去泥、去沙;2.推成豆板去壳;3.用山涧水浸泡透豆板;4.上磨磨成豆浆;5.把豆浆煮开;6.去渣成豆腐浆;7.加温;8.等它结豆腐皮;9.捞豆腐皮;10.烘干豆腐皮;11.待回潮豆腐皮;12.洗浆冲浆;13.摊平豆腐皮。
婺州窑传统烧制技艺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婺州窑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
十八蝴蝶
永康市地处浙江中部金华市辖区,境内有方岩山,是浙江著名民俗活动“方岩庙会”生发与活动地。“方岩庙会”起源于当地百姓对胡则的民间信仰。北宋名臣胡则(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端拱二年(989年)中进士,尔后逮事三朝(太宗、真宗、仁宗),71岁时以兵部侍郎致仕。据《永康县志》记载:“则尝奏免衢婺身丁钱,民怀其德,户立像祀之,在方岩者,赐额曰赫灵祠。”此后,胡则被百姓敬仰为神,称“胡公大帝”。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则生日)至重阳节期间,方岩都要举行盛大庙会,永康各地乡民各自组织“罗汉队”和“蚌壳舞”等民间文艺表演队,上方岩朝拜“胡公”。1946年秋,永康城东7华里的高镇村村民王春山等人,从“
颜乌的传说
颜乌的传说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这是历史上关于颜乌的最早记载。颜乌以其感天动地的孝德备受历代推崇,有关他的故事在义乌广为流传。乌伤源于颜乌。关于颜乌和县名乌伤的传说有:——“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万历]义乌县志》卷5)——“东阳(郡)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异,欲今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立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
金华火腿腌制技艺
金华火腿,中国各类火腿的鼻祖,始于唐,盛于宋,在一千余年的悠悠历史中,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天下。2008年,金华火腿腌制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金华火腿名称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相传北宋名将宗泽战胜而还,乡亲争送猪腿让其带回开封慰劳将士,因路途遥远,便撒盐腌制以便携带。腌制而成的猪腿色红似火,称为火腿。所以,已往火腿店开业,总是悬挂宗泽的画像,祝以香火,尊他为火腿业的祖师。地方志记载,早在南宋时,金华火腿就被列为贡品。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制作技艺日益提高,品质更臻优良。当时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农家,腌制火腿蔚然成风。因各县均为旧金华府
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
金华酒是中国传统名酒之一,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技艺,清洌甘醇的色味,养生益体的功效,在我国众多黄酒系列中别具一格。金华酒的酿造技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白醪酒”,改进了早期黄酒的曲糵酿造技艺,采用糯米为原料,以白蓼曲为糖化发酵剂,并首创泼清、沉滤等工艺,提高了酒汁,延长了贮存期。唐宋时期,金华酒的白曲酿造技艺日趋完备,其中的“瀫溪春”和“错认水”以酒色清纯,甘醇似饴,成为白曲黄酒的名品。金华酒在实践中探索出白曲与红曲联合使用的优选技艺,在主采白蓼曲的同时,又兼用红曲之法,由此酿造的寿生酒,兼具白曲酒之鲜、香和红曲酒之色、味,因而在元代被官府选定为黄酒酿造的“标准法”。明清
磐安叠牌坊
磐安叠牌坊历史悠久,据传,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戚继光在台州领兵招募义乌、东阳、磐安等地将士抗倭,曾在磐安玉山地区训练士兵,并建寨防守。后来,一些抗倭士兵回到家乡,把军队中的阵式、格斗、攀登等一整套军事作战技术与叠罗汉结合起来,使这一民间艺术更加锦上添花。叠牌坊是整个叠罗汉活动的0,形式又分大牌坊、小牌坊、亭阁、摘荔枝等多种。大牌坊有五层,第一层5个大人4个小孩,第二层5个大人2个小孩,第三层4个大人,第四层4个大人,第五层一个大人,并排叠成牌坊形状,全部重量全靠下面的五个大力士支撑。亭阁也有五层,都是四人面对面站立,层层叠起,形状如亭阁,最上面的人还要表演倒立(俗称竖蜻蜓)、
永康打罗汉
永康打罗汉是方岩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时间为农历八月初到九月中旬,最盛时方岩庙会有七十二个罗汉班。活动时以村为单位组成罗汉班,主要以男性为主,近年来也有妇女参加,老、中、青、少、幼俱全。分为三个部份:第一段,即走阵(也叫参阵、团阵),其阵式多变,有长蛇阵、三角阵、八卦阵、梅花阵、蜈蚣阵、龙门阵等;第二段,民间武术表演。因师承不同略有差异。其中最普遍的是刀、棍、滚叉、盾牌、罗汉拳、叠罗汉、四尺凳花等;第三段,叠罗汉与民间艺术表演。永康叠罗汉以头旗(也称蜈蚣旗)为主导,以锣鼓班和乐队助演。压轴戏是叠罗汉,形式有竖牌坊、彩塔叠、叠香亭、荷花翻叶、游城、拜观音、十八洞、过仙桥等。是由三十人左右叠成人体牌
金华道情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从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金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金华道情是旧时代盲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
义乌漆画
义乌漆画1、义乌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民间漆艺一代一代的传承至今。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义乌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衣、食、住、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舞笔弄墨成了他们抒发心声的交流方式。一九八七年,十几位油漆工匠和农民画家、美术爱好者,在省、地、市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上溪职校开办了第一届漆画培训班。作者虽然不具备严密的技巧和漆画的创造能力,但特有的地方文化、生活积累和社会境
杨梅干制作技艺
杨梅干制作技艺李时珍说:据王性之《挥尘录》载,稽杨梅为天下之冠,童贯苦于脚气,听说杨梅仁可以治,郡守王嶷便送了五十石,童贯用后便好了。取仁法:用柿漆拌核而晒,核会自己裂。杨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rubra的果实。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二月开花结果。果子的形状像楮实子。五月才成熟,有红、白、紫三种颜色,红的比白的好,紫的又比红的好,因为它肉多核小。《本草纲目》亦说: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
义乌鸡毛换糖文化
鸡毛换糖是指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最早的鸡毛换糖,形成于我国的浙江省义乌地区,得名于其所卖的糖饼,卖糖人肩挑糖担,交易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饼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卖,因此称为“敲糖担”,这一群体也称为“敲糖帮”。义乌鸡毛换糖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到了明代,人多地少的义乌,货郎担迅速发展,明中后期,随着戚家军“义乌兵”的崛起,其返乡者推动货郎担的兴起,操此业者越来越多。清代,更先进的制糖技术引进,义乌糖坊迅速发展起来,鸡毛换糖逐渐成为货郎担主要模式。至乾隆(1736-1795)年间,全县鸡毛换糖已约有糖担万副,并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
游览亭陈氏孝文化义乌古称“乌伤”,建县于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孝文化历史悠久、氛围浓厚,其地名来源就与孝文化息息相关。旧《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以游览亭南陈后主陈叔宝后裔为代表的义乌陈氏,以孝立家、治家,弘扬、传承义乌陈氏孝文化,先后涌现出了陈侃、陈侯周、陈承元、陈震之、陈万年、陈关茂等远近闻名的孝文化传承者。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东邻东阳市,南界永康市、武义县,西连金东区、兰溪市,北接浦江县和绍兴的诸暨市。婺州八县皆通义乌,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