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景德镇特产
景德镇民俗文化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境内山丘起伏,松树、杉树茂盛,瓷石、高岭土、耐火泥丰富,为景德镇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昌江为主流,水系纵横交错,开辟了一条水上的瓷器之路。景德镇自五代开始制瓷,及至宋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瓷区之一,窑业规模宏大,呈现出“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象,到元代设官窑机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并存。它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五代时工艺落后,装烧还没有使用匣钵,采用的是支钉叠烧法,故废品较多,美观较差,宋代,烧出“光致茂
景德镇瓷业习俗
景德镇瓷业习俗(第一批省级)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千余年来瓷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民间行业传统仪式、节庆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形式有祭窑神、吃“知四肉”和烧太平窑等重要的行业习俗。祭窑神:窑神童宾是瓷器制作行业崇拜神,又称“风火神”。它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盛行于清(公元1644——1911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1949年),清代(公元1644—1911年)年希尧《重修风火神庙碑记》、唐英《火神童公传》都有记载。至今窑神童宾传说在景德镇广为流传。清代(公元1644—1911年)督陶官唐英为童宾神庙取名为“佑陶灵祠”,童宾亦成为景德镇陶瓷
古戏台营造技艺
古戏台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古戏台建筑技艺是乐平民间乡土建筑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在古戏台建造传统技艺中,主要由锯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为主,也有砖雕、石雕)、泥工、漆工、绘画工等通力合作,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座戏台的制作。戏台采古典牌楼式样加以雕镂、敷金与彩色,取穿斗、抬梁混合架构辅以抱檩、穿枋等,使得戏台“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戏台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形成庑殿厅堂立面形象;戏台主要部件、构件有油梁、狮子枋、八字枋、月亮枋、斗拱、雀替、狮撑、悬柱、吊钵、吊篮、屏风和花格窗棂等。在古戏台建造过程中其雕塑最为关键并有着其独自的特色:一是雕
荷塘乡手工竹编技艺
荷塘乡手工竹编技艺(第二批省级)竹编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荷塘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荷塘乡以林地为主。特别是毛竹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们的竹编技艺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成为竹编技艺的发展的源泉。一代代艺人的苦苦探索、创新,不断丰富着竹编技艺的内涵。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荷塘丰富的毛竹资源,用竹子编成竹篓供应景德镇窑厂装瓷器、编竹架存放瓷胚、编篮子洗菜、编斗笠避雨、编鱼篓、虾篓捉鱼捉虾等等。特别是进京赶考的考篮,说明荷塘乡早就有了竹编技艺,也说明当时的竹编技艺有很高的水准。竹编技艺看似简单,实质奥妙无穷,竹编工艺制作技艺以它的技艺的独创性、技艺的科学性、技艺规程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严台村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随着红茶生产的发展而传承和改进。严台村是位于浮梁县东北部的一个自然村,它的东、北、西三面都与安徽省祁门县境毗邻,村周高山重叠,森林茂密,其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气候、土壤最宜于茶叶种植。据资料载,清道光年间,这里有优质茶园4000余亩,为这里红茶生产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使这里的茶叶生产一百余年久盛不衰。它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在当时整个祁红茶区是手屈一指的。严台天祥茶号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以它技艺的独创性、技艺的科学性和技艺规程的严谨性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先进性,对推动红茶生产技艺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技艺的独创性:在萎凋方法上,他们根
浮梁珍珠灯
浮梁珍珠灯(第四批省级)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的民间舞蹈《珍珠灯》灯彩活动历史悠久,它始于唐玄宗年间(公元712-765年),一千多年来,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一直坚持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这一灯彩活动,从未间断过。《珍珠灯》始称《五谷丰登灯》,到北宋真宗年间,改用皇帝所赐之名《珍珠灯》,灯队中增加了半副銮驾灯(即:大刀、铜锤、斧钺灯各一对)。这样既含有庆贺色彩,又含有浓厚的祭祖色彩,既含有感谢皇帝赐名的盛恩色彩,又含有威严的皇权色彩。在中国众多灯彩中,由皇帝赐给灯名的仅有少例。为维护其严肃性,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三个晚上舞灯。《珍珠灯》因是皇帝赐给潭口村全体村民的御用灯彩,只有潭口村村民
浮梁青狮白象灯
浮梁青狮白象灯(第四批省级)瑶里镇长明村所属谢家园自然村,该村村民古代绝大部分为“施”姓。该村的地形,村前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像两头昂首蹲坐的狮子),村后有一座大山(像一头大象),后面的大象紧紧护着前面的狮子,构成了“大象护狮”这样一种独特地形,“狮”又与该村“施”姓谐音,即“大象”之神灵护佑着“施”氏村民。该村村民即此命名他们的灯彩为“青狮白象灯”,该灯彩活动始于宋仁宗年间,仅在0期间中断,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有着特定含义的灯彩活动,活动延续至今已有960余年。每年正月,瑶里镇长明村都会举行《青狮白象灯》灯彩活动,村民用迎舞青狮、白象灯来恭祝祖国国泰民安。传说瑶里村曾住着两兄弟,哥哥叫青狮
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
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历史,应当与景德镇的制瓷业同时兴起。并随着瓷器生产品种的不断扩大、瓷器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瓷用毛笔的品种及生产技艺也不断的增加和完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的店家有十五六家,主要分布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毕(笔)家弄、汪家街、公馆岭及厂(御窑厂)前一带。毛笔业的业主和工人,以江西临川李家渡人为多,少部分为金溪人。在众多笔店中,以紫星堂和林文堂的画笔最好。20世纪50年代初,所有的毛笔店联合组成瓷用毛笔合作社,后改称瓷用毛笔厂,厂址设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马鞍山路。20世纪90年代,瓷用毛笔厂改制解体。瓷用毛笔的制作呈分散状态。现全区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第二批省级)《景德镇瓷窑的传说》的流传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手工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在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进程中,景德镇逐步形成、流传下来无数的民间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文化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瓷都激浪》《五子罗汉》《美人祭》等民间故事集。1979年以后,在“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又补充搜集了一批传说、故事,于1987年编印了有142篇传说、故事的《景德镇民间故事集》(一、二)。景德镇瓷窑的传说,将有关景德镇窑工(如:龙床、龙缸、风火仙、风火仙师、智烧“棕树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由圆雕、捏雕、镂雕、堆雕四大技艺组成。该技艺所在区域为景德镇,中心区域为景德镇雕塑瓷厂。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邻安徽,东向浙江,西南方向与鄱湖平原边际接壤。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昌江穿境而过,支流纵横。优越的地理资源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质高岭山与瓷石,茂密的窑柴山林,直通鄱阳湖的昌江航运水系,都曾为瓷都的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没有自然大灾变和频繁战乱,四方工匠多会于此,故有“工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说。生产原料富集,技术人才的交流,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该技法源头,上可追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第二批省级)所谓民窑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文献记载,景德镇很早就有知名的民窑。史料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同时还有“霍窑”的记载:“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称为霍器。”从那以后,景德镇民窑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就是指景德镇历代民窑瓷器的造型艺术、装饰方法和纹饰绘画。景德镇民窑器的造型品类丰富、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罐类,有四灵塔式罐、莲子罐、将军罐等38种;瓶、尊类,有梅瓶、天球瓶、琵琶尊、牛头尊等72种;壶类,有执壶、梨式壶等66种;碗类,有笠式碗、鸡心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第一批国家级)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是生产景德镇陶瓷的最重要地方,其营造技艺的精湛同样让世人瞩目,其历史亦同样悠久。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时景德镇便有两处瓷窑,分别为“陶窑”“霍窑”。目前,通行的看法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应肇始于五代。《中国陶瓷史》说道,“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以前称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目前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址。”至宋元时期,随着景德镇陶瓷的繁荣,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也有了新的发展。据《江西陶瓷史》载,“景德镇周围,遍布窑场。石(白)虎湾、湘湖街、南市、盈田、柳家湾、三宝蓬、宁村、牛屎岭、枫湾、湖田和董家坞等地,不仅是窑场所在地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其中总结说明了青花瓷的生产过程和制作技艺,包括青料加工技艺,绘画装饰技艺和坯胎施釉技艺。传统青花瓷使用的绘画青料是天然钴矿料。矿料采取后需进行煅烧,然后拣选。瓷工们凭经验分出哪些用于绘画细瓷,哪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第二批省级)景德镇传统制瓷包括柴窑烧成和手工成型两技艺。即人们所说的瓷业有“烧”“做”两大行。对于瓷器烧成,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的显著特征是利用传统瓷窑,使用木材燃料,完全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艺,掌握和操纵了复杂的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一个个泥胎经高温焙烧后成为了至精至美的瓷器。在简单、自然和复杂、科学的巨大反差中充满了神奇。景德镇及周边地区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大小山峰密布全境。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又为植物的生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第三批省级)用带有各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颜色釉瓷源于中国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唐代创造了以黄、绿、紫装饰的三彩陶。宋代景德镇集钧、汝、官、哥、定等名窑技艺之大成,创造似白而青,可映现刻纹的影青釉瓷器。元代烧制成功以钴土矿配制的蓝釉和以铜为着色原料的“元钧”、“元紫”诸色。明代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红沉鲜润的祭红釉。清代除创制了鲜如牛血的高温“郎窑红”、色彩奇丽的“桃花片”(又名“美人醉”)外,还有“矾红”“茄皮紫”“炉钧花釉”等低
青白瓷制作技艺
青白瓷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宋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景德镇瓷工异军突起,创烧了一种影响全国和世界的瓷器新品种——青白瓷。《中国陶瓷史》记:“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一般又习惯称之为‘影青’。”考古发现表明,景德镇烧制青白瓷的宋代瓷窑遗址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多处。其中湖田窑遗址的范围就达40万平方米。遗址有窑炉和大量窑具,瓷片遗存,可以想见当时烧制青白瓷的盛况。宋代青白瓷的品种和刻、划、印花纹饰丰富多样。传统青白瓷的制作技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瓷泥选料加工技艺、瓷釉加工配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