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特产
吉安民俗文化
泰和王家坊迎神赛会
中元节江西人俗称七月半,又叫“鬼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日(亦有惯十五日的)。此日,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旧时过七月半,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那日晚上在门外焚烧,及在路旁、河边烧香烛、泼水饭,以赐“野鬼”。此俗各依其祖沿习而行,互有差异。王家坊中元节祭祀活动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元朝将领张甫德先烈以及部下为民所想、与民同乐而举行的七月十五祭拜活动。相传元朝年间,当时王家坊一带徭役繁重、苛捐杂税,可谓民不聊生,这时,从四川方向来了一路兵马(约1000人),沿江驻扎,扎营在老祠堂内,为首的将军张浦德身材魁梧,样貌清秀,两名得
永新牛田草席制作技艺
牛田草席制作技艺流传于永新县曲白乡牛田村。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该村百源山流下的水和特殊土质滋生的丰富的野席草,是编织草席的天然原材料。牛田草席的制作始于明朝中期,历史悠久。传说清乾隆年间纪晓岚来到牛田,验证牛田草席的特色后,便特意带了一床献给乾隆皇帝,皇帝睡后龙颜大悦,特下旨牛田村每年进贡20床。牛田草席的传统制作选料严格,方法独特,工艺精细。剖席草是一项精密度高的技艺,要做到均匀恰当,不簿不厚。编织时,添草、压草都要力度相等,密度相等,不能用力过大,也不能用力过轻。而晒草和晒席更要掌握火候,不能太久,也不能太短,对日光的掌握要恰到好处。草席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柔软舒适,水泼不漏
安福表嫂茶习俗
安福人爱喝茶,尤其是南乡的妇女们嗜茶,喝茶名目很多,如:妇女怀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要喝“毛毛茶”,孩子满周岁喝“周岁茶”,当了婆婆要喝“三代茶”,女子出嫁时喝“嫁娘茶”,孩子读书要喝“发蒙茶”、“升学茶”,做寿要喝“祝寿茶”“表嫂茶”,在安福县南乡片的寮塘、甘洛、洲湖、金田、洋门、彭坊及西乡片的洋溪等乡镇,自清乾隆年间,世代相传,相沿成习,流传至今。表嫂茶以洲湖镇塘边村最为盛行、浓郁。表嫂茶从元宵节开始到春播时节,是婆婆妈妈大嫂们喝茶的日子,未出嫁的姑娘没资格参加,男客们更是靠边站。吃茶一般以自然村为主,吃过早饭后,从村头的第一家开始,每天轮流喝一家,一直喝到村尾最后一家“洗碗茶”,才
永丰陶塘吊丝灯技艺
陶唐吊丝灯是活跃在永丰县陶唐乡民间灯彩的一种。所谓吊丝灯,是指灯内各种故事人偶造型,用少女头发丝悬吊在灯内支架上并能灵动旋转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唐吊丝灯逐渐从静观灯向耍灯功能转移。在灯彩活动中,每每和龙灯、狮灯、彩船灯同台表演、同巷1,而且往往作为农村社火灯会的前导灯。出灯之时,吊丝灯在前,狮灯、龙灯和其他灯彩鱼贯而行。这时鼓乐齐鸣、鞭炮轰响,龙腾虎跃、载歌载舞,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吊丝灯能灵活的利用少女的发丝带动悬挂在六角台面里的人偶,能演绎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故事人偶形象大都取材于我国的神怪小说、历史传记和古典名作中。不仅能起到驱邪祈福功能,而且能起到怡性立德、灯台教化的作用。因此深受
安福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原名泸潇山,山脉连绵起伏,浩浩荡荡,奇峰嵯峨,怪石林立,幽谷沟壑,飞瀑流泉,景观壮丽。主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境内第一高峰。相传晋时山上住着武姓夫妇,耕猎为生,武艺精湛,名扬远近,前来此山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武姓夫妇也乐意传授教习。后来上山学艺者日益增多,夫妇两人决定开基立派,妻子便去了泰和境内的武冈山,后改名为“武姥山”。而泸潇山因武公在此得道,而称为武公山。南朝陈武帝时,侯景在西昌(今泰和)叛乱。欧阳頠领兵勤王,于武公山下吉州、安福安营扎寨,不料被诡计多端的侯景包围,情势危急。欧阳頠夜卧帐中,梦一老者与之细论兵法,教之于武公山各处陈兵。欧阳頠遂调整兵力部署,经官兵奋勇厮杀,终
安福火腿的制作技艺
安福火腿是与金华火腿并称的著名火腿品牌。据《辞海》记载,与金华火腿相比,安福火腿生产制作的历史更为久远。安福火腿源于先秦祭祀的“胙肉”。安福武功山历来为道教胜地,受故楚巫风影响,乡民常用猪蹄“胙肉”作供品敬献神灵。祭神后,习惯将“胙肉”加盐腌制,挂在灶前熏燎,以备来客之需,这样“胙肉”便成了“火肘”,俗称“烟熏腿”。至今安福老俵仍称“火腿”为“火肘”。安福四乡腌制火腿的技艺,代代传承,相沿成俗。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流传在泸水河和陈山河流域一带,以东乡的枫田,南乡的洲湖、金田,西乡的严田、洋溪,北乡的赤谷等乡镇的制作技艺最负盛名,各具特色。如枫田盛产粮食和荒洲野草,是“安福米猪”的主要饲料来源,所产
永新三角班
永新三角班是集永新民间舞蹈、民歌、山歌、说唱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合湘剧、赣剧(当时称“弋阳腔”)等剧种的表演风格,衍变而成的地方小剧种,主要流行于永新、莲花、宁冈、安福等县。清初,永新民间有一种灯彩舞蹈,叫“采莲船”,在正月闹元宵中,由一旦一丑扮演,小旦彩衣彩裤,坐于花船之内,小丑手执桨板,作划桨表演,船内船外,一唱一答,边走边摇,俗称“踩彩船”。后来吸收湖南花鼓戏和赣南采茶戏的表演风格,渐而衍变为一旦一丑一生的三角班。永新三角班只限三人表演,时间可长可短,还可根据观众情绪和要求任意发挥。内容包罗万象,语言诙谐幽默,乡土韵味浓厚。每句曲调可分成若干个乐段,后面都有一声“咿呀哟”的高音变调拖腔
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
万安县是江西省吉安市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属非纯客家县。全县30万人口,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该县南与赣州市连界,赣江由南到北纵贯全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闽粤湘桂水陆相接的驿道要津。自古以来,南来北往的舟船到了万安县城都必须得停住。其中,从赣江下游欲溯江而上的船只,在这里大船换小船,祭拜河神,并请好当地滩师领航,请当地的船夫拉纤,才过得了惶恐滩等“赣江十八滩”。反之亦然。于是,千百年来,船夫们在滩师的引导下,一路拉着纤,一路吼着号子,赤身裸体四肢着地,艰难前行过险滩,留下一江血汗斑斑的千年史话,留下一串惊天地、泣鬼魂、千年不绝的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由来已久,有几千年的历史,
永新红军斗笠的制作技艺
斗笠是用竹子、箬叶、油纸等编扎制作而成,用来遮风挡雨的生产、生活用具。据《永新县志》记载,永新南乡斗笠生产始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成本低廉,轻便耐用,是久居山乡、勤劳勇敢而又极富创造力的永新南乡一代代斗笠制作工匠们智慧的结晶。“小小斗笠头上戴,避雨遮风防日晒,千难万险全不怕,彻底打垮反动派。”红色歌谣的传唱,使永新南乡斗笠因支援红军而声名鹊起。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永新三湾,南乡人民为支援红军,动员了许多编斗笠能手,编织了数以万计的斗笠,送给红军战士遮阳避雨。因此,南乡斗笠又被称为“红军斗笠”。它伴随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走长征,经抗战,迎解放,一直走进
安福垇云火把节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垇云火把节历史悠久,仅在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就历经9代约170余年。据考证,清道光、咸丰年间,钟、蓝二姓分别由广东、湖南迁居垇云,同时彭坊的周姓为躲避战乱也迁入垇云山中。钟、蓝二姓原为畲民,是他们将火把节习俗引进了安福,并很快被当地汉族群众所效仿,最终成为了整个垇云的共有项目,钟、蓝二姓也被同化、融合,成为了汉族人。故人们将火把节视为垇云村的一项汉族传统民俗。垇云火把节于每年六月初六举行。当日,家家户
永新子和调
永新子和调起源于“永新山歌”。永新山歌是广大乡民即兴表达的一种口头文艺。它源于生活最底层;乡民们在野外劳作时,在村巷歇息时,都会即兴编唱出抒发内心情感,心愿的歌谣。他们都是随口哼唱。只要觉得好听就一传十,十传百地广为流传开来。这其中有轻松、诙谐的山歌对唱,有挖苦、嘲笑、打浑的集体对唱或单个哼唱,有表达爱情的单唱和对唱,有表达不平的讽喇漫骂的独唱和婚娶的哭啌,赞调这些歌如诉如泣,感人心脾。由于永新山歌产生于民间,日积月累,山歌的名目也就十分繁多。“子和调”一代一代在广大民间传承下来,至今,永新的所有山歌仍然都统称为“子和调”。
井冈山红米酒配制技艺
井冈山红米酒发源于井冈山客家土法酿造,时代变迁,井冈山红米酒一枝独秀,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红米产生于山高水冷的独特环境,生长期长,无污染,内含人体所需的二十一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有益微量元素,营养十分丰富。井冈山红米酒,正是以红米为主要原料,配以井冈清泉,采用传统工艺,在享有“天然氧吧”美誉的井冈山中精酿而成,其酒体橙红,入口绵甜,回味悠长。解放后,特别是近年随着井冈山的飞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井冈山红米酒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所喜爱,人们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饱揽秀美的井冈山风景之后,还不忘稍回几箱井冈山的红米酒,与家人和亲朋好友共同分享。为了使井冈山红米酒发扬光大,井冈山市委市政府高
井冈山竹编技艺
井冈山地处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属典型的江南山区,竹林茂密,有毛竹、淡竹、方竹、苦竹、墨竹、罗汉竹、观音竹、鹅毛竹、龙鳞竹等一百多种,资源丰富,为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竹编制品濒临消亡,如竹箱、竹柜、竹厨、竹篮、竹热水瓶壳等。但民间艺人使用优质的篾丝材料,设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旅游工艺品。如雅拙谐趣的熊猫、憨态可掬的企鹅、展翅开屏的孔雀、怪眼拙睁的猫头鹰等,形状各异,构图别致,巧夺天工。全市现有8000多农民从事竹编工艺生产,竹编制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饿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150余万件。
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
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主要在井冈山桐木岭,茨坪、黄坳、下七等地流传。其制作工艺传统,流程复杂,标准精细,是传统手工制茶的典型之一。井冈翠绿茶生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石姬茶”。在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个《石姬茶》的美丽传说,说是石姬本玉帝身旁的小侍女,因失手打碎玉帝一个玉杯而被贬下凡间,降临到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井冈山,并种植茶树,制作出了石姬茶。据《龙泉县志·风物》记载,石姬乃广东人,于元末明初时从广东迁至井冈山桐木岭一带,以制作茶叶为生。石姬制茶经验丰富、技艺精湛,从茶叶采摘到加工成品全部由手工完成,其核心技术一直在桐木岭石氏一族世代传承。清嘉庆皇帝下江南品偿到此茶,大加赞赏,选为贡品
井冈客家山歌
井冈客家山歌是井冈山一带的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既有号子、山歌,也有小调、儿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井冈山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习俗,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富有客家语言特色,乡土气息浓郁。井冈山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明末清初时,客家人从广东、福建迁入井冈山,绝大多数以农耕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客家人,为抒发内心情感,表现喜怒哀乐之情,用山歌相互唱酬,久而久之,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井冈客家山歌。按照歌词字句和曲体形式的不同,井冈客家山歌大体分为六种。号子山歌: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
吉安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是广泛流行于吉安市及所属周边县、区的一种民间小戏。表演载歌载舞、语言诙谐风趣、内容丰富多彩、曲调粗犷朴实、旋律优美婉转、唱腔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是扎根吉安城乡、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瑰宝。永丰三角班是吉安采茶戏表演的雏形,于清乾隆年间形成。三角班是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的班底,人数不多,连乐手在内,有七紧、八宽、九轻松之说,适合在农村演出。稍后,三角班吸收、融合宜黄戏和花鼓戏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形成了演出班底规模更大,有如大戏班半个班底的采茶戏班社“半班”。“半班”演员增多,行当较全,能演大戏,乐手和演员一般有二十余人。“半班”逐渐向吉水县、吉安县、新干县
永新和子四珍的制作技艺
永新“和子四珍”,即永新乡村民间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四种特色风味小吃食品——酱姜、酱萝卜、橙皮(永新当地俗称“陈子皮”)、蜜茄。其加工制作技艺约产生于东汉前期,至今已2000余年。四种永新民间特色美味之所以冠以“和子”之名,与唐时永新民间杰出女歌手许和子和唐明皇有关。最初,永新酱姜、酱萝卜、橙皮、蜜茄等被人称为“永新四珍”。到了唐开元年间,许和子因善歌而享盛誉,被唐皇召入宫献艺。许和子平日酷爱品食永新四珍,遂将其带皇宫。永新四珍的美味大受唐玄宗及其皇后、李白等权贵名人的喜爱,唐玄宗将其定为贡品,并特意赐名为“和子四珍”。“和子四珍”取材便利,经济实惠,既有果脯类食物的共性,甜而不腻,
永丰傩舞
永丰傩舞流传于永丰县陶唐乡邱坊村,当地人又称“麻婆送子”“接钟馗”“麻婆舞”。其独特而古老的跳跃式弓步、双脚跳、三步跳等傩舞动作,把“钟馗驱魔”“麻婆送子”等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种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形式简练夸张、民俗内涵丰富的传统祭祀舞蹈。《邱氏族谱》记载,明嘉庆二年(1524年)邱坊人邱文学任山东御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曾惩办过不少1污吏和劣绅恶霸,人们美其名为赛包公。但年过40却未生育,且夜夜恶梦缠身,苦恼不已。延医问药、遍寻良方无果。后在江湖术士指点下,参拜钟馗庙,祈求保佑。此后,因梦结缘,喜得钟馗驱除厉鬼,夫人马娘娘梦送贵子。为感大恩,邱御使根据梦中钟馗与马娘娘脸型做成了面具
永丰畲族刺绣
龙冈畲乡刺绣是活跃在永丰县龙冈畲族乡一带的民间工艺。畲族男女服饰喜欢在领口、袖口、襟边、围裙刺绣各种花鸟虫鱼和几何纹样,形成一种美丽的图案花纹,用以装扮自己,美化生活。由此,也和苗、侗、壮、瑶等少数民族一样的刺绣工艺,也在本民族兴起。龙冈畲乡的刺绣,因为主题源于生活,图案师法自然。由此,刺绣构图简洁、色彩绚丽、图案夸张。大有农民画的风格。而它的针线比较粗犷,有平绣、织绣、立体绣、乱针绣等技法。龙冈畲乡刺绣的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以当地生态环境的体现为主,兼有牡丹、梅花、龙虎、麒麟等传统吉祥动植物图案;几何纹饰多为缠枝、云头、云勾、山脊、海牙以及八卦、万字形等纹样;刺绣无需图案样本、随意而为、心想绣
江西畲族山歌之永丰畲族山歌
据《永丰县地名志》载,永丰畲族兰姓,是清朝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随福建雷姓畲民迁入本邑下樟村。此后,元、明、清三代亦有兰、雷二姓从福建和本省内兴国吉水、吉安县迁入。永丰境内畲民主要分布在龙冈、潭头、上固、水浆、上溪、南坑等山区。由于他们祖辈劳动、生活在山区,所以山歌是他们最喜爱的民歌体裁。永丰龙冈畲族山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演唱于各种劳动场合。如有:摘木梓山歌、产茶山歌、砍柴山歌、莳禾山歌、耘禾山歌、割禾山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有时还有帮唱、和唱。其音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而富有变化,旋律跳动较大。歌词是来自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口头传唱